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文化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论坛

李明泉

月刊

1008-0139

FCC@SSS.net.cn

028-87017447

610071

成都市一环路西一段155号省社科院科研大楼B区709室

中华文化论坛/Journal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繁荣社会科学研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办刊宗旨。本刊为一本有相当理论深度、集全国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前沿性的专业学术参考书、对于广大文史、哲学爱好者来说,本刊又是一本内容广泛、可读性强的好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观史的"大关怀"——王笛教授学术访谈

    王笛李俊杰
    4-11页

    历史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张中良教授学术访谈

    张中良王梦琪
    12-18页

    论苏轼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

    王友胜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生活的常态与生命的独特存在方式,苏轼的读书贯穿一生,内容关涉群经、史书、诸子、诗文集及佛、道二藏等,所作读经诗、读史诗、读子诗与读诗诗不胜枚举,颇具特色.其读书诗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读书方法,其中既有广博与持久的共性,也有诸如八面受敌、熟读与抄读、夜读与美读等诸多独特之处.苏轼对读书的作用与意义有明确认知,尤善将阅读所得内化为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认知,展示出一副学者自画像.借助阅读,苏轼逐渐形成了充实、愉悦、儒雅与达观的精神世界.

    苏轼阅读读书诗精神世界

    南宋苏学的道统竞争及其困境——以淳熙四年孔庙礼议为中心的观察

    郭畑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具有强烈的承道自信和传道意识,苏学一度也被一些士人视为儒学正统.苏学虽然在北宋后期遭到新党集团的严重打击,但最终在南宋崇尚元祐的背景下强势反弹,并在宋孝宗时期达到极盛.在淳熙四年的孔庙礼议中,苏轼距离孔庙享祀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学在极盛时期进行正统确认的一次制度尝试,也是苏轼进入孔庙享祀最为有利的历史时机,但其结果却最终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既不是缘于皇权的阻挠,也不是因为理学阵营的反对,最为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苏轼思想与当时整体思想氛围之间所存在的扦格.苏轼进入孔庙的失败,是苏学难以在宋代争得儒学正统的一个缩影.

    苏轼苏学孔庙道统南宋

    说"顽":苏轼文化性格侧论

    徐子娴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熙丰年间,苏轼在诗文中频繁以"顽"来指称自我.从苏轼在"异时文本组"中和"公""私"不同写作情境下对以"顽"为核心构成的双音节词的选用,可见其内蕴于"顽"中而又独立于其外的"意":"顽"凸显出苏轼强烈的主体精神、反省意识,与其当下的官场境遇、心灵体验密切相关,蕴含有深沉的时事慨叹.它是苏轼积极主动、高度自我认同的文化性格之一面,既有对外的傲世张扬,也有对内的反省观照,巧妙地融合了苏轼的固守己志、不与时迁和对自由尚真的主体价值的珍重.通过考察苏轼诗文中的"顽",可以略窥其幽微的内心世界和文化性格的成长轨迹.

    "顽"苏轼文化性格异时文本组

    论佛教思想对中华草木文化的拓展

    胡晓艺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佛教思想促进了木系汉字意涵的丰富,集中表现于"格""相""果"等字中,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存在世界的拓展.以"上根下其枝"的论述为标志,原始佛教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天道本体论.竺道生、湛然等僧人关于草木"无情有性"的论说及禅宗对"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佛性理论的探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感物"深度,成为理解宋明道学的重要命题如"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殊胜前缘.佛教思想对中华草木文化的拓展,也反映了佛教中国化历程中对生命的理解由"本寂"向"本觉"的变迁,体现出中国哲学的涵融生长.

    草木文化佛教中国化无情有性哲学诠释

    六朝地记的"小说化"及其范式意义

    江永红王济洲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朝地记与当时的志怪小说文本关系密切.其在"小说化"的进程中对志怪小说进行了借鉴、吸收,同时也对志怪小说的书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本的移用、情节单元的借用、模仿与增殖等方面.二者在"望夫石""陷湖"与"龙母"等三个母题中也存在相互衔接、融合的现象.各个叙事母题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的全面展示,集中且明显地呈现了六朝地记的"小说化"特点.这种"小说化"书写的产生与确立对后世地志创作具有范式意义.

    六朝地记志怪小说母题范式

    论六朝文论中"腴"的多重意蕴

    杨冬晓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腴"的本意是指身体脂肪.但在生命意识高度发达的六朝时代,它不仅进入文学领域,还呈现出褒贬不同的感情色彩.六朝文论之"腴"既可赞美文辞华丽、用典丰富的风格,又可批评文体失序、抒情乏力的弊病.这与当时既热衷感官体验、喜好丰硕身姿与甘美口味,又注重养生保健、追求"神韵"之美的时代风气彼此呼应.最终,六朝兼容并包的生命观引导着文论中"腴"与其它风格相融合,发展为成熟完善的修辞观与和谐适度的审美理念."腴"的多重意义不仅反映了六朝文论的丰富内涵,也揭示了此时生命意识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影响,是古代生命观与文学观相互融合的典型例证.

    六朝生命观文学观

    《大清一统志》中的"大一统"书写

    陶佳玲李国荣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前期康熙、乾隆、嘉庆三部《大清一统志》的纂修昭示了"大一统"之盛,且采用"分野"与"晷度"两种方式书写"大一统"的疆域.康熙初修《一统志》使用"分野"来书写传统"诸夏"以外的边疆地区,突破了传统的九州中国观.乾隆朝续修《一统志》,特设"西域新疆统部",成为昭示"大一统"的鲜明标识.但就书写方式而言,受这一时期分野到晷度转变的影响,乾隆《一统志》并未把分野使用在"西域新疆统部"上,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清朝已不再满足于模糊的天下观,而是注重追求清晰的疆域实体.嘉庆《一统志》绘制出"皇舆全图",并使用晷度书写"新疆统部"和"乌里雅苏台统部",其他省区仍沿用分野,共同完成了对整个国家疆域版图的书写.

    《大清一统志》边疆分野晷度书写"大一统"

    行状审覆及其请谥功能的实现

    杨向奎郭金斌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北朝时期,司徒和尚书共同负责对私撰行状的审覆,根据对公撰行状审覆的惯例,司徒是此时审覆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时代的到来,行状的审覆权改由吏部考功来行使.纵观各代对行状的审覆,总体趋势是愈来愈严,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审覆后的行状是拟谥、议谥、覆议的重要依据,有时可能会被强调到绝对的程度,但谥号的拟定却不会完全采用行状的记录,还要参考未记入行状的状主事迹.正常情况下,古人一直在朝着"定谥准行,必当其迹"的方向努力.行状所书内容要受到相关机构和个人的监督和影响.

    行状请谥审覆议谥定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