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黄晓琳

月刊

0254-1424

cjpmr@tjh.tjmu.edu.cn

027-83662874

430030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主要内容包括: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面介绍物理治疗、物理医学与康复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以及对物理因子治疗、康复临床、疗养等有指导作用,且与康复医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国际康复医学发展的新动向。主要栏目包括论著、综述、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继续教育、讲座、病例报告、会议纪要、书评、国内外学术动态、学术活动预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针经微小核糖核酸-133a和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促进废用性肌萎缩恢复的实验研究

    蔡星张亚莲李倩舒彬...
    481-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133a(miR-133a)和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SIRT1)在电针促进废用性肌萎缩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实验对照组、实验组,每组10只小鼠,将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进行尾悬吊构建废用性肌萎缩模型,实验组在尾悬吊的同时进行电针刺激,刺激穴位为阳陵泉和足三里,每日刺激1次,每次15 min,连续治疗14 d.正常组和实验对照组则常规饲养,不进行任何干预.3组大鼠均于实验组干预14 d后统一取材,测定比目鱼肌、腓肠肌的湿重比和横截面积,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骨骼肌和线粒体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交配型信息调节2同源基因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C辅激活因子1a(PGC-1a)、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a)以及磷酸化-AMPK-a(P-AMPK-a)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肌肉萎缩F盒蛋白(Atrogin-1)、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微小核糖核酸-133a (miR-133a)、SIRT1、配对盒基因(Pax7)、生肌调节因子(MyoD)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基因的表达,试剂盒检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浓度和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结果 干预14 d后,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比目鱼肌的湿重和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21.03%、30.25% (P<0.05),腓肠肌的湿重和横截面积与实验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了5.24%、16.96%(P<0.05).实验组Atrogin-1、MuRF1、SIRT1、PGC-1a、NAMPT、P-AMPK-a/AMPK-a的表达和NAD+浓度、NAD+/NADH均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而实验组miR-133a的表达则较实验对照组干预14 d后增加了163.3% (P<0.05).干预14d后,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ax7、MyoD基因在实验对照组中表达的显著上调,与正常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细胞分化相关的MyoG基因则呈高表达状态,与正常组和实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T1相关通路属于机体反射性保护机制之一,参与介导骨骼肌的自然恢复;电针刺激经miR-133a/SIRT1增强成肌细胞分化,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从而促进废用性肌萎缩的恢复.

    废用性肌萎缩电针miR-133aSIRT1骨骼肌

    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对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及磷酸化p38MAPK蛋白的影响

    任惠明王小同崔志慧袁海...
    489-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对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以及磷酸化p38丝裂原活性蛋白激酶(p-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腺苷A2A受体野生型(+/+)小鼠和16只腺苷A2A受体基因敲除型(-/-)小鼠各分为2个亚组,分别是对照-野生基因组、4周低O2高CO2-野生基因组(简称模型-野生基因组)、对照-基因敲除组、4周低O2高CO2-基因敲除组(简称模型-基因敲除组),每组各8只小鼠.将模型-野生基因组、模型-基因敲除组小鼠置于常压低O2高CO2动物舱内,舱内O2浓度维持在9%~11%水平,CO2浓度维持在5.5% ~6.5%水平,每天干预8h,每周干预6d,持续干预4周.于4周制模结束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前额叶皮质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凋亡细胞数量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增加(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皮质凋亡情况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P<0.05);两模型亚组前额叶皮质p-p38MAPK蛋白表达均较相应的对照亚组明显上调(P<0.05),并且模型-野生基因组p-p38MAPK蛋白表达上调幅度较模型-基因敲除组更显著(P<0.05).结论 敲除腺苷A2A受体基因能抑制慢性低O2高CO2模型小鼠前额叶皮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减少前额叶皮质神经细胞凋亡,为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认知功能提供更多实验依据.

    腺苷A2A受体低氧高碳酸血症细胞凋亡p38MAPK小鼠

    呼吸模式干预对吸吮-吞咽-呼吸协调障碍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

    王双何志文裴亚蔡馥丞...
    494-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呼吸模式干预对吸吮-吞咽-呼吸(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早产儿采取常规喂养训练,包括口腔运动干预、非营养性吸吮训练和喂奶过程中的吞咽诱导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喂养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呼吸模式干预训练,包括呼吸模式观察、进食前呼吸抗阻训练和进食过程中的呼吸干预,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15 min.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的经口喂养准备量表(PIOFRA)评分、吮奶速率、喂养成效、血氧饱和度最低值和波动次数,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价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PIOFRA评分、吸吮速率、喂养成效、血氧饱和度最低值、血氧饱和度波动次数分别为(33.28±0.58)分、(2.76±0.36) ml/min、(73.85±6.49)%、(85.46±5.31)%、(2.04±1.28)次,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辅以呼吸模式干预,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善SSwB协调障碍早产儿吞咽过程中的呼吸协调性,可有效地改善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表现.

    早产儿经口喂养吸吮吞咽呼吸

    矫形头盔对斜头畸形婴儿头颅重塑的影响

    郑韵徐开寿文蕴斯林秋金...
    499-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矫形头盔对斜头畸形婴儿头颅重塑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14例4~12月龄的斜头畸形婴儿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入选婴儿均给予矫形头盔治疗,头盔佩戴时间从每日1h逐渐增加至每日23 h,治疗总时长(100±5)d.治疗前、治疗约(100±5)d后应用Spectra scanner 2.0激光扫描数据采集系统对不同月龄(4~6、7~9、10~12月龄)、性别、畸形程度(Ⅲ、Ⅳ、Ⅴ级)的斜头畸形婴儿进行头颅扫描和数据采集.采用径向对称指标(RSI)、颅骨不对称性(CVA)、颅顶不对称性指数(CVAI)分析治疗前后颅形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月龄、性别及畸形程度的斜头畸形婴儿经矫形头盔治疗后,RSI、CVA、CVAI值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6月龄婴儿改善程度最明显,RSI、CVA、CVAI分别较治疗前改善39.11%、44.64%、45.49%.不同月龄、性别间的RSI、CVA、CVAI差值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头畸形Ⅳ级的婴儿改善程度最明显,RSI、CVA、CVAI分别较治疗前改善44.14%、47.01%、48.75%.斜头畸形Ⅱ级婴儿与Ⅳ级、Ⅴ级婴儿间的RSI、CVA、CVAI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矫形头盔能有效对斜头畸形婴儿进行头颅重塑,改善头颅不对称性.4~6月龄开始进行矫形头盔治疗的疗效较明显,且畸形程度越轻,头颅形态越容易得到矫正.

    矫形头盔斜头畸形头颅重塑婴儿姿势调整

    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石芝喜黄凯荣刘明检
    504-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穿戴膝踝足矫形器(KAFO)和截瘫步行矫形器(WO)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步行能力及生理消耗指数(PCI)的影响.方法 纳入30例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患者,年龄20 ~ 45岁,根据患者穿戴的步行矫形器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AFO组(穿戴KAFO)和WO组(穿戴WO),每组15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站立床训练、平衡训练、坐位下重心转移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及电疗和针灸等.在穿戴步行矫形器后,KAFO组及WO组患者穿戴相应的步行矫形器进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6d,共12周;并对比2组患者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第2周和第12周后的步长、步速、步频、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距离及PCI.结果 经常规康复治疗后,KAFO组和WO组患者在穿戴不同步行矫形器步行训练第12周后的步长[(43.45± 12.33)和(46.21± 11.45) cm]、步速[(44.74± 10.32)和(50.18±9.56) cm/s]、步频[(45.29±14.11)和(48.14±15.32)步/min]、10 m步行时间[(20.89± 19.22)和(17.33± 18.26)s]、6 min步行距离[(391.12±100.89)和(480.56± 108.12)m]及PCI[(0.89±0.86)和(0.50±0.53)次/m]较训练第2周后的步长[(40.12±15.11)和(45.65± 13.12) cm]、步速[(36.74±11.29)和(39.12±12.35) cm/s]、步频[(42.34± 14.23)和(44.58±13.87)步/min]、10 m步行时间[(27.14±18.15)和(25.02±17.19)s]、6 min步行距离[(350.15± 110.23)和(430.10±99.23) m]、PCI[(1.67±0.72)和(0.91±0.81)次/m]均有明显改善.组内比较,除WO组的步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2组患者的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2组患者在穿戴步行矫形器的同时间点上述各项观察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AFO和WO两种步行矫形器对腰2节段A-B级脊髓损伤的步行参数、步行能力及PCI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且WO较KAFO更具有优势.

    脊髓损伤步行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截瘫步行矫形器

    血流限制训练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李静董钊钊张颖康亚娟...
    508-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流限制训练(BFRT)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R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基础运动训练(包括关节训练和肌力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BFRT训练,训练过程中保持腹股沟部位袖带压力恒定以限制肢体血流,训练项目主要包括双腿推举及双膝伸展等下肢运动.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采用28个关节肿胀计数(SJC28)、28个关节压痛计数(TJC28)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关节症状情况;采用站立计时测验(TST)和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健康评估问卷(HAQ)和关节炎自我效能感量表-8(ASES-8)评定患者生活质量;采用临床疾病活动指数(CDAI)、简化疾病活动指数(SDAI)和28个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评定患者疾病活动情况.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SJC28、TJC28、疼痛VAS评分、TST、TUG、HAQ、ASES-8、CDAI、SDAI及DAS28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除DAS28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干预后观察组SJC28、TJC28、疼痛VAS评分、TST、TUG、HAQ、ASES-8及CDA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干预期间2组患者均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BFRT训练可减轻RA患者关节症状,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效促进RA患者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同时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血流限制训练类风湿关节炎物理治疗康复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基于背外侧前额叶种子点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及低频振幅变化

    于红霞张平张朝辉闫海清...
    514-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基于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种子点到全脑的功能连接、低频振幅变化,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功能成像与临床量表、炎性指标(hs-CRP、IL-6、IL-2、IL-10、IL-17a及IFN-γ)的关联.方法 纳入2016年至2020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剔除12例头动较大和数据不完整的患者,最终纳入55例.收集基线数据,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得分≥7分的患者分为PSD组(28例),HAMD-17得分<7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7例).收集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并测定血清炎症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SD组以L-DLPFC为种子点时1个差异团块内功能连接降低,体素129 mm3,MNI坐标(x=9,y=30,z=33),对应AAL脑区左前扣带同、右内侧扣带同、左内侧额上回;以R-DLPFC为种子点时1个差异团块内功能连接降低,体素44 mm3,MNI坐标(x=-27,y=12,z=47),对应AAL脑区左额叶回.PSD组以R-DLPFC为种子点的异常脑区功能连接值与卒中时间呈正相关(r=0.433,P=0.027).对照组以L-DLPFC为种子点的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与MoCA呈负相关(r=-0.417,P=0.038),以R-DLPFC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值与IFN-γ呈正相关(r=0.620,P=0.001),异常脑区功能连接值与其他临床量表、炎症指标、病灶体积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执行控制网络内部及其与突显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参与PSD的发生机制,且可能与脑卒中时间、认知功能、IFN-γ有关.

    脑卒中后抑郁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功能连接低频振幅炎症指标

    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马式意李柄佑王蕊张金燕...
    520-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米氮平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干预(包括基础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米氮平口服(每晚口服1次,每次15 mg)及rTMS治疗(磁刺激频率包括1 Hz、5 Hz),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米氮平口服(每晚口服1次,每次15 mg)及假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静息运动阈值(RMT),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睡眠障碍及抑郁程度进行评定.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半球RMT值[68.78%(46.71% ~ 74.30%)]明显降低(P<0.05),右半球RMT值[50.49% (42.42% ~ 78.59%)]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两侧脑半球RMT值均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2组患者PSQI、HAMD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8.1±2.1)分]、HAMD评分[(10.3±3.0)分]、SDS评分[(51.40±5.7)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米氮平联合rTM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抑郁程度.

    缺血性脑卒中重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后抑郁

    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万文俊王艳富游菲马朝阳...
    523-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空气压力波治疗联合MOTOmed下肢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电针刺激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及空气压力波治疗(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对照组患者则辅以MOTOmed下肢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次20 min).于入选时、治疗14 d后对2组患者下肢进行血管超声检测,同时观察患肢周径、局部症状、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改良Autar DVT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发生LDVT风险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大腿周径、下肢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情况及LDVT发生率(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降低,上述指标观察组较对照组有进一步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D-二聚体(D-D)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LDVT中高风险、中度风险人数均有所减少,2组患者发生LDVT危险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OTOmed下肢训练联合空气压力波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减少LDVT发生,降低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有效改善患者病情转归.

    脑卒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空气压力波MOTOmed训练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高洁吴丽群陈游沓许群...
    526-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 cmH2O]、阴道静息压[(35.17±8.46) 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 mm]、MUCP[(7.93±1.21) 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