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姜志宽

双月刊

1671-2781

zhwsscyx@chines.cn

025-84417522

210002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293号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ygienic Insecticides & Equipment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由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是我国卫生杀虫药械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实用型专业期刊,也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之一。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国内与国外信息相合,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辽宁省蚊蠓种类分布的调查研究

    王峰任清明王治刘国平...
    338-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辽宁省蚊、蠓的种类与分布.方法 采用人帐诱、人诱法、诱虫灯诱法采集蚊、蠓,实验室分类鉴定,同时参考文献整理辽宁省蚊、蠓种类及分布.结果 2015-2023 年辽宁省已知蚊科昆虫 5 属 44 种,分布在省内各市,其中广泛分布的种类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背点伊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已知蠓科昆虫 3 属 50 种,分布在 11 个市,占辽宁省 14 个市的 78.6%.结论 该研究可为辽宁省蚊、蠓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辽宁省种类分布

    2020-2022年北京市东城区蚊媒密度分析

    马卓阙燃魏绪强
    341-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 2020-2022 年蚊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于 2020-2022 年每年 5-10 月对东城区 10 个监测点进行蚊密度监测.Excel 2007 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GraphPad Prism 5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2020-2022 年共捕获蚊虫 7 488 只,蚊密度为 1.73 只/(灯·h).不同年份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87,P=0.147 6).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 57.71%,白纹伊蚊次之;蚊总密度高峰出现在 8 月上旬和 8 月下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居民区蚊密度最高,为2.37 只/(灯·h),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P=0.214 8).结论 东城区应根据蚊虫密度、种类构成、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以居民区为重点场所,在高峰来临前开展灭蚊工作,防止蚊媒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蚊虫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密度监测

    2023年德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

    周立晶刘泉尹燕平李劲松...
    345-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德阳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的种类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区域及生境分布等本底信息,为制定媒介伊蚊控制措施并开展登革热预警预测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四川省登革热防控技术方案(2023 版)》等,分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对2023 年德阳市蚊幼孳生情况和成蚊密度开展监测.采用 WPS 2016 软件录入并整理数据,SPSS 25.0 软件进行 t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结果 蚊幼孳生:共调查3 600 户,积水数8 507个,其中阳性数为 697 个;BI值为 19.36,室外高于室内(Z=3.61,P<0.01);CI为 8.19%,室内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P=0.28);蚊幼孳生高峰在 7-9月且布雷图指数到达高值≥20,废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生境更易出现伊蚊孳生(均P<0.05).成蚊密度:5-10 月共捕获 407 只白纹伊蚊,平均密度为 3.77只/(人·h);8 月为密度峰值,达 6.61 只/(人·h).结论 2023 年德阳市部分季节和生境的白纹伊蚊蚊幼孳生和成蚊密度较高,且在 7-9月,有登革热疫情暴发风险,应针对性采取控制措施,防控登革热疫情发生与传播风险.

    登革热伊蚊密度季节消长监测

    2022年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朱洋吴旭周博于冠华...
    349-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和掌握 2022 年沈阳市鼠类、蝇类、蜚蠊和蚊类 4 类病媒生物的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蝇类监测采用诱笼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采用Excel 2013 和SPSS 2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2 年沈阳市鼠类平均密度为 0.11 只/100 夹,优势种为褐家鼠,占 83.33%,不同生境鼠种构成比差异不显著;蝇类平均密度为 53.35 只/笼,全年蝇密度 8 月达到最高峰,密度为 98.56 只/笼,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 38.00%,居民区蝇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蝇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208.919,P<0.01);蜚蠊平均密度为 0.14 只/张,侵害率为 6.6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蜚蠊密度高峰为 7 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为 29 只/张;雌蚊平均密度为 11.85 只/(灯·夜),优势种为淡色库蚊,蚊虫密度高峰期为 8 月,牲畜棚雌蚊密度最高,为 162 只/(灯·夜),不同生境蚊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121,P<0.01).结论 掌握沈阳市主要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结合不同生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提前开展综合防控,最大地程度上控制虫媒传染病发生.

    病媒生物密度季节消长

    3种褐黄血蜱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焦雪丽张鑫杨惠苏婧...
    354-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保持褐黄血蜱Haemaphysalis flava寄生蜱虫体形态完整的前提下,综合比较 95℃水浴法、改良碱裂解法、离心柱法 3 种提取方法对蜱组织DNA提取质量的差异,筛选适用于蜱鉴定分型的高效稳定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方法 取蜱标本的一只足作为实验样本,通过 95℃水浴法、改良碱裂解法和离心柱法分别提取样品中基因组DNA,检测提取物浓度以及A260/A280 和A260/A230 比值,并通过PCR技术检测蜱分型相关基因16S rDNA(16S ribosoma DNA,16S核糖DNA)、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内转录间隔区2)的片段扩增效率,综合分析 3 种提取方法的优劣.多组之间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 种提取方法均可获得足量的蜱基因组DNA,改良碱裂解法提取效率显著高于其他 2 种方法(P<0.05),A260/A280 和A260/A230 比值结果表明离心柱提取法获得的DNA纯度更高,进一步的PCR实验表明,在模板量一致的情况下,以离心柱法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产生的 16S rDNA、ITS2 片段扩增效率更高,而以 95℃水浴法提取的 DNA 为模板扩增产生的 16S rDNA、ITS2 片段效率较低.结论 离心柱法是提取蜱基因组DNA高效且实用的方法,能够在保持虫体形态完整的情况下满足对寄生蜱进行后续基因分型实验的要求.

    褐黄血蜱寄生蜱基因组DNA核酸提取PCR

    2020-2023年长春市蚊虫生态学监测及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唐勇孙鹤铭
    359-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长春市 2020-2023 年蚊虫的密度、种类、消长规律及病毒携带情况,为蚊虫防控及蚊媒传染病的风险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长春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及《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每年 5-10 月在长春市朝阳区和绿园区使用诱蚊灯法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6 和SPSS 21.0 软件分析不同年份、月份及生境中蚊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组间的差异比较.结果 2020-2023 年共设置诱蚊灯 920 盏,捕获成蚊14 554只,蚊虫总密度为15.81 只/(灯·夜),蚊虫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牲畜棚捕获蚊虫占总捕获蚊虫的 72.7%,且主要以刺扰伊蚊为主,其他生境均以淡色库蚊为主.蚊种构成比和各蚊种密度在不同年份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92,P<0.05;F=14.118,P<0.05).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总体呈单峰型,7-8 月为密度高峰.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2020-2023 年长春市蚊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未发现其携带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但应关注淡色库蚊的构成比及密度,加强防蚊灭蚊工作.

    蚊虫生态学监测消长趋势密度

    中国融通医学系列期刊简介

    363页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名录

    汪东伟焦丹梁宏王思哲...
    364-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的种类及分布.方法 于 2007-2023 年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采集其体表寄生螨类,同时参考相关文献获得上述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名录及口岸分布情况.结果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共计 2 目 4 科 14 属50 种.宿主以黑线姬鼠为主,其次为棕背䶄和朝鲜姬鼠.结论 基本掌握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螨类的种类和分布,可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口岸地区螨类传播疾病的预测预警、风险评估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中俄边境鼠形动物螨类名录

    2011-2022年浙江省衢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菌型分布

    邓小雁郑水萍钟建跃潘婉...
    369-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2011-2022 年衢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菌型分布,为制定衢州市布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布病病例资料来自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人口学资料来自《衢州市统计年鉴》.对衢州市 2011-2022 年布病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结果 2011-2022年衢州市布病报告总数为 89 例,年均发病率为 0.290/10 万,2021 年发病率达高峰,为 0.662/10 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集中在 3~8 月,占病例报告总数的77.528%(69 例).全市仅开化县无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为衢江区,占病例报告总数的 31.461%(28 例).男性报告病例总数为 64 例,女性报告病例总数为25 例,男女性别比为 2.560∶1.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 50~59 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为 41 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 46.067%;农民报告病例数最多,共 69 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 77.528%.所有病例中血培养共分离出菌株12 株,经鉴定分型均为羊种型布氏菌属,羊种Ⅰ型和Ⅲ型各为 6 例.结论 衢州市人间布病疫情总体处于散发、局部爆发并存的低流行水平.防控重点人群是从事羊养殖、羊屠宰行业的农村青壮年男性人员,但近几年随着餐饮业盛行烤羊肉及羊肉串,餐饮服务人员发病数占一定比例.建议加强联防联控,市农业农村局加强源头管控,要求养殖场及屠宰场尽量从正规渠道引进检疫合格的牲畜,同时加强落地抽检,及时发现及处置传染病畜.卫生健康部门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和主动监测工作,提高群众知信行合一能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进一步降低人间布病对衢州地区群众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菌型分布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陈智超高大维杨卫金琪...
    374-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掌握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12 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 5 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物,无菌解剖后采集肝、脾、肺、肾 4 种组织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 5 种病原体.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502 份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 5.58%(28/502),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09%(19/209);汉坦病毒阳性率为 1.39%(7/502);新型布尼亚病毒、恙虫病东方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未检出.农田耕地中的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 8.96%(19/212)和 3.30%(7/212).雌性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阳性率(8.02%、2.47%)均高于雄性鼠形动物(4.41%、0.88%).结论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感染水平较高,黑线姬鼠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农田耕地中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检出率最高.人群中存在感染鼠传疾病的风险,应做好防控工作,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