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灾害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灾害学
陕西省地震局
灾害学

陕西省地震局

胡斌

季刊

1000-811X

zhx@eqsn.gov.cn zhx02988465341@163.com

029-88465341

710068

西安市边家村水文巷4号

灾害学/Journal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最早综合系统研究灾害问题(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技期刊,1986年创刊。设有理论·思路与争鸣、预测·防治与对策、实例·经验与教训、资料·信息与报道、杂谈·未来与展望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灾害事故预防应对的调查评估问题

    刘传正米文忠黄帅
    1-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动我国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该文通过界定灾害事故类型,探讨了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的目的任务、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工作组织和成果应用方面的基本问题。灾害事故被划分为灾害、事故、灾害事故(链)和事故灾害(链)四类。调查评估目的任务明确为认定事实、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在工作原则上,强调了6个方面:事实依据、法规准绳、认知判断、沟通协调、良知底线和素质保障。工作方法涵盖了现场勘查、档案查阅、访谈问询、检测试验、分析计算、模拟仿真、成因论证和性质界定等8个环节。工作组织或调查机构组成包括综合协调组、法规管理组、技术工作组和专家顾问组。成果应用范畴包括即时政策制定、法规标准制修订、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工作机制完善等领域。

    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调查评估工作原则工作方法

    综合理解韧性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洪涝灾害韧性及分析框架

    孔锋米胤瑜王一飞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频发重发的洪涝灾害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该文首先从洪涝灾害治理的转变出发,深入探讨了从传统的洪涝风险管理向洪涝风险治理转变的深层含义,并概述了韧性城市发展的关键特征。接着,文章对韧性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比分析了不同韧性理论及其侧重点。在城市韧性多学科视角下,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韧性的主要特征与核心内涵,并回顾了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社区韧性评价的主要聚焦点。再次,论述了城市社区在面对洪涝灾害时的稳健性、适应性和可转换性特征。最后,从韧性治理的角度,构建了"制度-网络-能力"的分析框架,并详细阐释了城市社区洪涝灾害韧性分析的五个维度:制度韧性、组织韧性、社会韧性、基础设施韧性和技术韧性,以及这些维度之间的内容特征和逻辑联系。

    灾害韧性脆弱性社区洪涝灾害治理气候变化灾害治理的复杂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演变特征研究

    韩俊杰石红艳初征翟墨...
    16-2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迟型冷害识别年数为5~12 a,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2024-2030年、2030s为冷害高发期,2040s为低发期,2050s未发生冷害,与基准时段(1969-2005年)相比,冷害总年数大幅减少;空间分布上,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少南多,冷害发生频率在13。5%~32。3%,高值区位于哈尔滨东部、鸡西南部和牡丹江,而齐齐哈尔、大庆区域为低值中心,与基准时段相比,冷害高频区向南收缩并东移。研究区冷害发生范围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IOC值呈"弹跳式"波动变化,2024、2026、2028、2029、2030、2031、2033、2035、2036、2046、2049年冷害发生范围较大,IOC高于0。42,与基准时段相比,IOC为0的年数增加,IOC高于0。50的年数减少。

    水稻延迟型冷害冷害演变特征高寒区BCC-CSM1.0模拟

    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评估研究——以恒口老街区为例

    刘冬周思萌彭建兵申艳军...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点区域,而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承载体。该文综合考虑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不安全性因素,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以及建筑本体、建筑附属和建筑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的评估框架,并以陕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恒口老街区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恒口老街区在建筑本体防灾、附属防灾及环境防灾在6大组群和1 219栋单体建筑内存在显著差异,防灾能力较强区域均呈面状分散于街巷两侧;而防灾薄弱点则多为可达性较低的组群内部。该结果为减轻街区建筑灾害风险危险性、降低建筑承灾体易损性、增强建筑自适性以及提高建筑的可恢复性,提供了研判技术依据和改进方向。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本体附属环境秦巴山区

    基于SBAS-InSAR和光学遥感的天津市北部山区潜在滑坡识别研究

    王勇邢振涛李锁闫勇...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津市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潜在滑坡识别研究,利用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处理2018-01-2022-08的56景Sentinel-1A数据,并结合2018-2022年的Landsat8光学遥感影像,分析形变与光学遥感影像特征以及NDVI,筛选出潜在滑坡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BAS-InSAR技术识别的天津北部山区的形变较大区域有20处,使用光学遥感影像结合各发育环境要素进行处理确定的区域有19处,其中5处经两种技术确认为滑坡隐患,通过对该5处沉降信息进行识别分析,该5处区域最大年形变速率可达-12 mm/a,需要进行重点监测预警,使用两种技术结合对滑坡隐患区域进行识别可以有效地提高识别准确度,为天津北部山区灾害监测提供新的方式。

    潜在滑坡SBAS-InSAR光学遥感影像天津市北部山区

    政府培训对洪灾风险区农户防灾减灾意愿与行为影响研究

    王智张枫琬刘邵权徐定德...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洪灾威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行为能够保障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培训是促进农户主动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四川省洪灾风险区540户农户为调查对象,实证检验了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对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户防灾减灾意愿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农户参与政府培训以及培训广度的增加,其越有可能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政府培训及培训广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的可能性相应增加10。68%和4。19%。农户拥有谋生技能状况和受灾经历会对其采取防灾减灾行为造成正向显著影响。农户防灾减灾意愿在政府培训、培训广度影响农户采取防灾减灾行为方面发挥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5。17%和12。29%。

    洪灾风险政府培训防灾减灾意愿和行为中介效应

    社会治理视域下应急物流架构设计与运行机制体系构筑

    刘明洋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急物流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该文以应急物流为视角,利用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案例比较、理论分析以及多学科交叉法,按照"响应→执行→作业→停止"的路线展开,分析应急物流发展现状与问题,建立应急物流架构设计原则及思路,探索应急物流运行模式,创新应急物流架构设计。通过着眼于时代变迁下应急管理,从响应、执行、作业、停止四个层面破解应急物流"响执融合""执作精进"与"作停有序"难题,突破应急物流管理瓶颈,从而推动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建设,确保突发事件区域的经济秩序有序恢复和实现社会高效治理。

    应急物流架构设计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社会高效治理

    我国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实践对比研究

    熊政辉曲哲宁超列卜春尧...
    48-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巨灾保险市场机制在灾害风险防范、损失补偿和恢复重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该文通过梳理我国2015年以来推广城乡居民地震巨灾保险试点模式和实践情况,总结了全国性、云南和四川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全国地震共保体方案),对比了各方案中的保险标的、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赔付标准、保费来源和损失分担等内容。结果表明,除云南采用以震级为触发机制的地震指数保险外,其他地区均基于全国共保体方案调整,探索建立了适用于当地的地震巨灾保险模式。然而,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政策、法规和技术挑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实践,推动适合中国的地震巨灾保险方案。

    地震风险巨灾保险实践经验方案对比

    行为暴露视角下高温健康风险评估——以南京市为例

    张钰佳翟国方何仲禹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天气对人群健康带来极大挑战。高温健康风险的地理分布不均,因此,进行空间异质性评估对于识别高风险区域和指导空间规划至关重要。该文以步行指数来评估人们在户外活动中遭受高温的可能性,并构建高温健康风险评估体系。以南京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精细化尺度定量评估高温健康风险的空间分布,精准识别高风险区域及主导风险因子。结果表明:①南京主城区步行指数整体呈"内高外低、多核心"的空间格局,高步行指数区具有较高的高温健康风险。②高温危险性、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高危险性区域集中于高密度建成区和工业用地,城市中心区域呈"高暴露、高敏感、高适应"特征、外围区域则相反。③高风险区域的主导因子类型在空间上呈圈层性:中心区域以高暴露性为主、过渡区域风险因素为综合,外围区域以低适应能力为主。该研究依据主导风险因子提出韧性提升路径,以期为降低城市高温健康风险提供参考。

    高温健康风险风险评估韧性行为暴露步行指数南京市

    韧性视角下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协同网络研究

    白鹏飞谭小虎李洁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城市洪涝灾害对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处置紧急灾害事件,该文从协同视角出发,以"7·31北京暴雨"作为研究案例,采用结构洞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将参与救援的相关职能部门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部门间2-模灾害应急协同网络。通过分析得出:市级应急组织的凝聚力较强,获取资源信息途径较多,拥有更多运用结构洞的能力。相较而言,县-区级应急组织的整体协同能力相对薄弱,其节点关系的衔接程度较松散。基于此提出:强化区县级政府的应急统筹协调能力、深化边缘组织与核心部门之间的合作、提升市-区资源信息的传递效率。为减轻灾害损失、厘清应急网络中的组织协同关系以及完善协同联动机制提供参考。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社会协同网络韧性城市结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