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陈君石

月刊

0253-9624

cjpm@cma.org.cn

010-85158377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10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学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公认的核心期刊。刊登内容涵盖流行病学、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毒理、疾病检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等所有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类学科。多年来一直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国内外2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2006—2009年连续4年被评为“精品科技期刊(C类)”,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妊娠期重金属混合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联的研究

    赵建章白文琳袁苗董美祺...
    1055-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妊娠期重金属混合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本研究选取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出生队列研究(NHBCS)中258对母婴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了胎盘中铝(Al)、钴(Co)、铬(Cr)、镍(Ni)、铅(Pb)、硒(Se)、砷(As)等七种重金属的浓度,同时收集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母亲和新生儿的相关协变量信息.采用加权分位数和回归(WQS)、分位数g计算(QGC)和贝叶斯核机器回归(BKMR)三种方法进行分析.调整了母亲孕龄、孕前BMI、吸烟状况、受教育程度、产次、胎龄及新生儿性别后,综合三种方法表明七种重金属混合暴露对出生体重的总效应呈负向关系.具体来看,WQS结果显示,Se对出生体重的效应最大,其次为Al;QGC结果显示,与女婴出生体重降低相关的重金属主要是Se,与男婴出生体重降低相关的主要是A1;BKMR结果显示,胎盘7种重金属混合暴露对男婴和女婴的出生体重都有负联合效应,按性别分层后,女婴中后验包含概率(PIP)最高的是Se(0.45),男婴中PIP最高是Al(0.64).综上表明,妊娠期重金属混合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重降低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Se和Al分别与女婴和男婴的出生体重降低相关联.这一发现为预防不良妊娠结局和制定改善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卫生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金属混合暴露新生儿出生体重加权分位数和回归贝叶斯核机器回归分位数g计算

    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双联增强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脑梗死再发风险的临床分析

    刘洋尹延英卢俏丽李晨...
    1062-1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双联增强抗血小板治疗对降低脑梗死再发风险的临床应用,为防治脑梗死再发风险提供参考.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行脑血管介入治疗的2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单盲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n=104),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年龄(62.33±2.57)岁;对照组(n=98),男性56例,女性42例,年龄(62.49±2.36)岁.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以氯吡格雷双联增强抗血小板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活性指标及炎症因子,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脑梗死再发情况.另将治疗组患者根据治疗后6个月内是否脑梗死再发分成脑梗死再发组、脑梗死未再发组,收集治疗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双联增强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76±0.38)、血小板活化率为(39.52±4.79)%、血小板聚集率为(48.54±5.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28.37±4.47)ng/L、白细胞介素 6(IL-6)为(24.77±3.52)ng/L、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为(7.39±1.53)mg/L及 NIHSS评分为(6.11±1.39)分均低于对照组(2.32±0.41)、(44.81±6.37)%、(51.39±5.58)%、(39.66±4.51)ng/L、(29.25±4.04)ng/L、(9.03±1.78)mg/L、(9.93±1.46)分(P均<0.05).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治疗组有16例(15.38%)患者脑梗死再发,对照组有33例(33.67%)患者脑梗死再发(x2=9.185,P<0.05).Kaplan-Meier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无脑梗死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4.59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颈部血管斑块、治疗后NIHSS评分、治疗后血管狭窄评分、治疗后INR、治疗后hs-CRP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均是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介入治疗后双联增强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综上,双联增强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脑血管介入治疗后脑梗死再发风险的措施,但仍受较多因素影响.

    脑血管介入治疗双联增强抗血小板脑梗死再发

    硫胺素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征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高露兰林发全
    1069-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硫胺素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征(thiamine-responsive megaloblastic anemia syndrome,TRMA)研究领域的现状、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和未来展望进行可视化分析,为TRMA发病机制的后续研究与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1997-2023年间发表的TRMA相关文献记录为研究对象,利用R软件及Citexs数据库对研究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1997-2023年共发表相关文献89篇,文献年均发文量3篇.按国家分类,发现美国和以色列等国家和机构发表论文较多.通过关键词频率分析,糖尿病、耳聋、硫胺素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及溶质载体家族19成员2(SLC19A2)基因突变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高,表明至今以上述关键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凸显了对TRMA的机制探索逐渐达成共识.综上,当前TRMA以糖尿病、耳聋、硫胺素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等为研究热点,而核心基因SLC19A2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分子研究的新突破点.

    硫胺素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综合征文献计量分析溶质载体家族19成员2

    视屏内容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联的研究进展

    孙雪莲陶芳标伍晓艳
    1076-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屏幕媒体的广泛使用,屏幕暴露呈低龄化趋势,儿童青少年屏幕暴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认知能力、情绪情感发展及社会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既往研究显示,视屏时间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然而较少有研究关注视屏内容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儿童青少年视屏内容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电视和新兴的交互式电子媒介,儿童青少年对视屏内容具有高度敏感性.本文总结了儿童青少年视屏内容的现状,综述了视频内容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并揭示了二者关联的潜在机制,以期为儿童青少年视屏内容的选择监督提供依据.

    屏幕暴露视屏内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产前空气污染物暴露与子代尿道下裂关联的研究进展

    徐岚静郭静钟朱淳汤辰珺...
    1082-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孕妇暴露于空气污染物(如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等)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缺、唇腭裂以及尿道下裂等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其中尿道下裂不仅会损害新生儿性功能,且在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儿尿道下裂防治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然而,产前空气污染暴露与子代尿道下裂之间关联仍有争议.本文综述产前母体暴露于空气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与子代尿道下裂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总结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孕产妇营造健康生活环境,降低子代尿道下裂发生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污染物尿道下裂空气颗粒物产前流行病学研究

    介电润湿数字微流控技术在疾病诊断及预防领域的研究进展

    朱文杰王丽夏伟王西龙...
    1087-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精确诊断技术对于流行病预防和监控至关重要,基于介电润湿的数字微流控技术通过微量、灵活、高精度及并行性检测等优势,显著提升了其在疾病预防和个性化诊断方面的效率.本文阐述了介电润湿原理的数字微流控芯片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其在核酸、蛋白质及细胞检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商业化的介电润湿数字微流控技术进行了简要梳理,最后讨论了该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微流控芯片技术介电润湿疾病预防临床应用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顾文菊苏静
    1096-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牙周炎和糖尿病都作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全世界有着广泛流行.50多年来,关于牙周炎和2型糖尿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一直在积极开展.二者间的流行病学相关性已经基本确定,但牙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争议.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能够明确与常规降糖治疗相比,结合牙周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可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将牙周治疗确立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辅助措施,并且能进一步肯定口腔与全身疾病的联系.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已能够基本确定在牙周治疗开始后的6个月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到改善.加之世界各国和各级卫生组织不断提出的涉及牙周病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和建议,进一步提示在糖尿病疾病负担极重的中国也需要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和建议.牙周炎和糖尿病都是格外强调预防的疾病,明确两种疾病的相互关系更能在预防两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给予启示.

    牙周非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乳腺癌的无形成本和预防诊疗的不公平性

    Coles CEEarl HAnderson BO王鑫...
    1102页

    从暴露到控制: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在蟑螂过敏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张嘉乐郑贤惠罗文婷孙宝清...
    1103-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蟑螂是全球最常见的室内过敏原之一,蟑螂过敏原(虫体、残骸、分泌物等)的暴露和致敏可诱发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目前,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UIS(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在蟑螂中已鉴定出32种过敏原组分,但是这些过敏原均未显示出蟑螂明确的免疫优势过敏原.蟑螂过敏原的致敏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与多种无脊椎动物存在交叉反应性,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以及国内外关于蟑螂过敏的研究进展,阐明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在提升与改善蟑螂诱发的过敏性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作用,高效协助临床识别蟑螂与其他过敏原之间的共同致敏与交叉反应,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蟑螂过敏过敏原组分诊断德国小蠊美洲大蠊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稿约

    1113-1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