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半月刊

1005-4529

zhyygrxzz@163.com

010-66939264

100039

北京市复兴路28号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全国唯一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专业学术期刊。办刊宗旨在于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在全国医院感染管理、消毒灭菌、抗菌药物使用等工作中起导向作用,在业界公认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高学术水平,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二是普及性,指导医院感染管理、监控,提高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的整体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鲁西南地区13家医院213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基因特征

    刘利华刘元元申爱华孟秀娟...
    801-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鲁西南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耐药基因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鲁西南地区13家医院2020年1月-2022年7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CRE菌株,采用VITEK-MS质谱鉴定仪、VITEK-2 Compact全自动药敏仪,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及碳青霉烯酶免疫层析法,最后筛选出213株菌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并对10株携带双基因型菌株进行分析,对医院83株CRE菌株进行方法学之间的比较。结果 213株CRE主要分布科室在重症医学科、急诊监护室等;标本主要来源痰液、尿液、血液等;耐药率统计显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于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分布特点:主要以blaKPC-2、blaNDM-5基因为主,其次为blaNDM-1基因,10株双基因型CRE菌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结果显示6株大肠埃希菌产不同blaNDM基因同时携带mcr-1耐药基因,1株阴沟肠杆菌产blaNDM1同时携带mcr-9基因。对方法学的比较显示:mCIM+eCIM、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型,KPC基因型两种方法无差异,对NDM基因型前者敏感度更高。结论 鲁西南地区CRE菌分离率最高的是产blaKPC-2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产blaNDM-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及产blaNDM1 型阴沟肠杆菌。值得关注的是双基因型及少见基因型的检出,应引起感控部门的注意,以防耐药菌的传播和流行。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mcr基因免疫层析法检测聚合酶链基因测序凝胶电泳分析

    55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离菌株同源性分析

    周宁张晓霞薛敏路璐...
    807-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55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临床分离菌株同源性。方法 对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2022年10月-12月分离留存的55株MDRAB进行培养,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鉴定,鉴定结果使用Bruker MALDI-Biotyper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并构建发育树,对MDRAB进行同源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结合MDRAB的科室分布、年龄分布、标本类型分布以及与侵袭性操作关系等进行调查。结果 55株MDRAB经MALDI-TOF MS同源性分析,按亲缘关系远近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中Ⅰ型3。63%较为少见,Ⅱ型又分为六个亚型,Ⅱb型3。63%、Ⅱa2型1。82%、Ⅱ a1b型1。82%、Ⅱ a1a2型1。82%、Ⅱ a1a1a型83。6%、Ⅱ a1a1b型3。63%;其中Ⅱ a1a1a型在大部分科室都有分布。目前医院存在来源相同且较单一的MDRA类型的交叉传播的风险。结论 通过使用质谱技术对MDRAB进行同源性分析,可以实现交叉传播的溯源,并科学指导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预防控制,提高多重耐药菌管理水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同源性分析感控干预

    重症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NLRP3/IL-1β的预测价值

    闫红霞马磊颜彦徐佳...
    812-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重症肺炎多重耐药菌(MRB)感染危险因素及NLRP3/IL-1β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东西湖医院收治的183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RB感染情况分为MRB感染组55例和非MRB感染组12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危险因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NLRP3、IL-1β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P3、IL-1β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重症肺炎患者MRB感染诊断价值。结果 重症肺炎患者MRB感染率为30。05%;危险因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时间长、感染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P<0。05);MRB感染组血清NLRP3、IL-1β水平较非MRB感染组高(P<0。05);NLRP3、IL-1β单独及联合检测重症肺炎患者MRB感染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808、0。856。联合检测的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3。60%、69。50%。结论 重症肺炎患者MRB感染发生率高,且激活了 NLRP3/IL-1β通路,联合检测NLRP3、IL-1β有助于诊断重症肺炎患者MRB感染,重症肺炎患者MRB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侵入性操作时间、感染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相关。

    重症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白细胞介素-1β诊断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2016-2022年非牧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及其实验室诊断

    杨慧韩雪张婷郑国军...
    816-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牧区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布鲁氏菌培养特点。方法 选择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2022年收治的3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细菌培养特性、临床特征及防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生物标志物。结果 3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以男性和中老年患者为主。患者有明确的牛羊接触史流行病学特征。36例患者,发热伴夜间大汗淋漓为主要临床症状,其次为关节酸痛,主要以膝关节酸痛为主。患者睾丸疼痛罕见。腰椎骨质破坏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并发布鲁氏菌脑炎。实验室结果显示,主要有C-反应蛋白(CRP)升高和淀粉样蛋白A(SAA)升高。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均正常。28例患者血培养均在需氧瓶中报阳生长,均鉴定为羊布鲁氏菌。18例患者布鲁氏菌抗体阳性,1例仅有二代测序为羊布鲁氏菌。治疗以多西环素和利福平联合用药最常见。35例患者治愈、好转,1例患者放弃治疗。ROC分析表明当CRP的临界值为4。81 mg/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0%和89。50%。结论 布鲁氏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测无特异性。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结合流行病学史加强布鲁氏菌实验室检测。

    布鲁氏菌病非牧区临床表现血流感染感染生物标志物实验室诊断

    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血流感染11例集中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吴怀英于秀秀尹亭亭王运臣...
    82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1例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所致血流感染临床特征和医院感染途径,对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所致血流感染进行调查和分析,查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防范医院感染暴发。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中血培养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1月8日同一科室血培养报告2例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血流感染,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即刻去发生科室核查,通过核查及查阅文献,疑似医院感染聚集,随汇报分管领导,并牵头召集医务部、护理部、微生物室、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分析讨论,查找感染危险因素,对相关物品环境采样。并邀请市疾控中心(CDC)指导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结果 11例患者发病时均有寒战发热,10例患者有基础疾病,10株菌株均对美罗培南耐药,发生在同一座病房楼(B座),采集中央空调湿化水及感染病例病室空调出口处、吸氧湿化水、洗手自来水、皮肤黏膜及手消毒液、吸氧管道等标本60套,均未培养出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结论 本研究11例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所致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耐药谱接近,具有高度同源性,尽管导致血流感染的来源不清,但是在该病房楼很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值得继续关注及进一步研究。

    解甘露醇罗尔斯顿菌血流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其生物膜形成机制

    邓欣王佳琳晏嘉向琳...
    826-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分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A)菌株的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生物膜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血液及导管标本42株SA,其中导管13株、非导管29株;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多糖编码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 42株SA中耐甲氧西林SA(MRSA)16株、甲氧西林敏感SA(MSSA)26株且导管组MSSA比例更高;强产膜株5株、弱产膜株20株、不产膜株17株,且导管组产膜率高于非导管组;icaA、icaD、icaBC、agr、sarA的表达率分别为69%、42。9%、4。8%、42。9%、85。7%且在导管组的表达高于非导管组;而毒力基因tsst、sea、pvl、hlg只在非导管组表达;毒力基因clfB、fnbA、fnbB、hla、hlb、hlg-2和黏附素基因在导管组的表达高于非导管组,肠毒素基因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基因反之。结论 同属菌株在导管与非导管、耐药性、产膜能力方面均有相似性。导管内植物容易导致生物膜形成扩散,相关基因随之高表达。生物膜在导管相关菌株中形成能力较强,且产膜菌株耐药率高。多糖编码基因和黏附素基因可能正向调控生物膜形成,与导管呈正相关;肠毒素基因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基因为负调控因素。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形成机制耐药性

    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血清HBP和pro-ADM水平在血流感染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徐源源邵春燕储红梅刘地发...
    83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在血流感染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市人民医院恶性肿瘤放化疗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发生血流感染患者52例纳入感染组,未发生血流感染患者30例纳入未感染组,并将感染组患者依照其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7例、死亡组15例,比较不同组别血清HBP、pro-ADM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指标对疾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清HBP、pro-ADM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血清HBP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P<0。05);死亡组感染发生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HBP、pro-ADM表达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0。05);感染发生后第3天、第5天血清HBP、pro-ADM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状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0。852高于第1天的0。744(P<0。05)。结论 恶性肿瘤放化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发生血流感染患者血清HBP、pro-ADM水平升高,其动态监测对于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恶性肿瘤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血流感染肝素结合蛋白肾上腺髓质素前体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

    刘娟李昌艳顾芳唐明敏...
    837-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72例血液透析并发CRBSI患者为CRBSI组,另选取72例同期血液透析未并发CRBSI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血清TGF-β1、Smad2、Smad3水平,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静脉导管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久、透析时间≥3年、白蛋白水平<30 g/L是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相比,CRBSI组血清TGF-β1、Smad2、Smad3水平升高(P<0。05)。TGF-β1、Smad2、Smad3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单独检测的AUC值(P<0。05),且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86。11%,特异度为83。33%。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CRBSI后TGF-β1/Smads通路相关因子水平上调,TGF-β1、Smad2、Smad3联合检测对血液透析患者CRBS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导管置管部位为股静脉、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久、透析时间≥3年、白蛋白水平<30 g/L。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信号通路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姬波李树蕤关月曹珊珊...
    841-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cUTI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择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9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成人cUTIs患者21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03例患者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10例患者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判定标准为抗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治愈率、微生物清除率、抗菌药物总治疗时间、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尿路感染复发率、再住院率、全因病死率。结果 两组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引起cUTIs的病原菌分布相似。安全性方面,除了尿路感染复发率,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组抗菌药物治疗总持续时间、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持续时间和住院天数均高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P<0。05)。全因病死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有效性方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的临床治愈率和微生物清除率均高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组(P<0。05)。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组稍高(P<0。05)。结论 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产ESBL和氨基-R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cUTIs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复杂性尿路感染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治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安全性与有效性

    2019-2022年北京某三级中医医院新冠疫情前后院内上呼吸道感染率变化

    辛冉宣雅波刘清泉
    847-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和比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大流行前后院内上呼吸道感染率的变化及其特点,探索其与卫生用品使用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病历资料与卫生用品使用量,描述院内上呼吸道感染情况,应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院内上呼吸道感染率与卫生用品使用量的关系。结果 2019-2022年的院内上呼吸道感染率从0。14%降至0。04%。内科组(70。69%)感染占比大于外科组(17。24%)。针一科(13。79%)、针二科(12。07%)、骨科(10。34%)院内上呼吸道感染占比较高。67。24%的院内上呼吸道感染无病原学结果,25。85%为院内获得的流行性感冒。院内上呼吸道季度感染率与手消液、洗手液、消毒湿巾、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季度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院内上呼吸道感染率较前降低,与医院采取的高强度防控措施相关。后疫情时代应结合上呼吸道感染特征调整防控措施,保持医院感染的防控成果。

    医院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卫生用品使用量三级中医院北京手卫生用品消毒用品防护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