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创伤外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创伤外科
浙江创伤外科

刘伟国

双月刊

1009-7147

zjcswk@163.net

0571-87783757

310009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路88号

浙江创伤外科/Journal Zhejiang Journal of Traumatic Surgery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以创伤医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等国内外知名检索期刊数据库。本刊宗旨:面向临床、服务临床;面向基层、服务基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单孔胸腔镜手术的作用

    李曙刚
    1523-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实施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新辅助免疫治疗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2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进行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则在相同治疗后接受单孔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对比(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术后两组生活质量QLQ-C30评分均呈不同程度升幅,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幅更大(P<0.05).结论 局部晚期患者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实施单孔胸腔镜手术,相较于开放手术,可降低手术创伤,发挥微创术式的优势,加快术后康复速度,以保障确切疗效,促使其生活质量大幅度升高.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免疫治疗单孔胸腔镜手术

    宫腔镜冷刀分离术后宫腔粘连复发的因素分析

    许昌芬黄爱武徐佩瑶何盛...
    1526-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冷刀分离术治疗宫腔粘连后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宫腔镜冷刀分离术治疗的110例宫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宫腔粘连复发情况分组,分为未复发组(n=78)及复发组(n=32).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围术期指标及炎症水平,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宫腔粘连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复发组术中出血量高于未复发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CRP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并且复发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重度粘连、流产次数较多、术后未按时定量使用雌激素药物、宫腔操作次数较多、IL-6及CRP水平较高、未放置球囊等均为影响患者宫腔粘连复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出血量和炎症反应水平较高、流产次数和宫腔操作次数较多、重度粘连及术后未按时定量使用雌激素药物、未放置球囊等因素均将增加宫腔镜冷刀分离术治疗宫腔粘连后患者复发的风险,临床治疗可依据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从而降低宫腔粘连复发率.

    宫腔镜宫腔粘连复发影响因素

    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

    诸琴红盛瑜烈王宝囡
    1530-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均使用XELOX方案进行化疗,根据患者术后2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19例、未复发组71例.比较两组基础情况及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水平,分析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两组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术前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为(27.75±1.66)%,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的(24.01±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均是影响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预测Ⅲ期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AUC为0.914、95%CI为0.857~0.972,敏感度为94.70%、特异度为82.30%,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应予以密切关注.

    结直肠癌化疗CD8+T淋巴细胞危险因素预测价值

    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ERCP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洪晓辉徐江浩吴俊
    1533-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相关预测模型,旨在为指导后续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多信息.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接受ERCP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患者共60例,根据术后随访12个月是否复发分组,评估术后结石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基于上述因素构建偏回归系数临床预测模型并分析上述模型用于术后结石复发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本研究纳入接受ERCP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患者60例术后随访12个月复发12例,复发率为2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否接受胆道支架治疗、胆总管结石数量及是否接受机械碎石均可能与术后结石复发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胆道支架治疗、胆总管结石数量≥2枚及接受机械碎石治疗均是术后结石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所确定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ERCP术后结石复发风险预测偏回归系数方程;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上述临床预测模型用于术后结石复发风险预测临床效能显著优于单一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ERCP术后结石复发可能与是否接受胆道支架治疗、胆总管结石数量及是否接受机械碎石治疗有关;根据上述因素所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在指导早期识别ERCP术后结石复发高危人群方面显示出更佳临床效能.

    老年胆总管结石急性胆管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复发

    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静息疼痛情况及Ramsay镇静评分的影响

    严金平何林杰
    1536-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静息疼痛情况及Ramsay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行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术前是否采取ESPB联合全身麻醉将其分为ESPB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2组患者麻醉指标(术中体动次数、麻醉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围术期(术后2 h、术后6 h、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入室时(T0)、手术切皮时(T1)、手术开始30 min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管时(T4)]的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不良反应事件.结果 ESPB组术中体动次数、麻醉苏醒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均较短于对照组,术后2 h、6 h和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HR、MAP、RR和SpO2比较相当(P>0.05).ESPB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4.29%,较对照组的34.69%更少(P<0.05).结论 在后路腰椎融合术中,术前采取ESPB联合全身麻醉能够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提高麻醉效果及患者术后镇静、镇痛效果,降低不良反应事件.

    竖脊肌平面阻滞后路腰椎融合术静息疼痛情况Ramsay镇静评分

    原发性颅脑肿瘤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

    张志明王德银顾秀玲
    1539-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对比原发性颅脑肿瘤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MRI)的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颅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后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与磁共振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原发性颅脑肿瘤的符合率,以及不同类型颅脑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磁共振对不同类型颅脑肿瘤的诊断总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P<0.05).在磁共振检查中,脑膜瘤呈现类圆形结节且伴显著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特征;低级别星形脑胶质瘤可见片状水肿,且增强后表现出少许条索状轻度强化征象;淋巴瘤表现为脑实质深部多发病灶,增强后呈"抱拳样"明显强化;室管膜肿瘤表现为菜花状混杂信号.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脑膜瘤突出表现是高密度结节;低级别星形脑胶质瘤呈片状低密度影,占位效应不明显;淋巴瘤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室管膜肿瘤显示菜花状肿块.结论 原发性颅脑肿瘤应用磁共振诊断,可将不同类型肿瘤特征更好地呈现出来,诊断符合率更高.

    原发性颅脑肿瘤多层螺旋CT磁共振影像特征符合率

    超声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杨淑萍周智超
    1542-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72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颅多普勒超声组、颈动脉超声检查组及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组诊断效能,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及空腹血糖(FPG)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联合超声组在敏感度、特异度、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检出率方面优于颈动脉超声组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超声组中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内中膜厚度(IMT)、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SV)、PSV颈内动脉(ICA)/PSV颈总动脉(CC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FPG、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TG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在狭窄程度的区分方面有明显优势,可以辅助血清学指标评估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颈动脉超声超声诊断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

    周维维易能芬
    1545-1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2月于院内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其中A组剂量为1.0 μg/kg,B组剂量为0.8 µg/kg,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和镇静评分、苏醒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补液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低于B组(P<0.05);两组在术后12 h(T3)和术后24 h(T4)时的疼痛及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T1)和术后4 h(T2)时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且T1和T2时的镇静评分均高于B组(P<0.05);两组的睁眼、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短于A组(P<0.05);A组和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64%和6.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高剂量有利于减少其他麻醉药物用量,减轻患者疼痛症状,镇静效果更佳,低剂量有利于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临床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麻醉方案.

    右美托咪定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效果

    多层螺旋CT在术前胃癌浸润深度预测中的价值分析

    周云汪伟民
    1548-1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和分析多层螺旋CT在术前胃癌浸润深度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经过胃镜活检并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癌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处于T1~T2分期和处于T3~T4分期的患者的CT征象的差异、肿瘤长短径的差异以及各期CT扫描的CT值及其差异;分析多层螺旋CT在术前胃癌浸润深度的预测中的准确率.结果 处于T1~T2分期的患者和T3~T4分期的患者在CT征象、平扫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和强化方式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T1~T2分期的患者和T3~T4分期的患者的肿瘤长径与肿瘤短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分期的患者和T3~T4分期患者平扫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3~T4组的患者在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CT值均高于T1~T2组(P<0.05).多层螺旋CT基于上诉征象对纳入的患者的T分期进行预测,其总体的准确率为73.1%(38/52),对T1、T2、T3及T4分期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1.8%(9/11)、57.1%(8/14)、80%(8/10)以及76.5%(13/17).结论 多层螺旋CT在术前胃癌浸润深度的预测中可以根据其影像特征、肿瘤长短径和各期CT值进行分析,同时多层螺旋CT对T分期的预测能力较好.

    多层螺旋CT胃癌浸润深度预测价值

    X线股骨近端几何形态预测隐匿性股骨近端骨折的价值研究

    刘牧原方宜宥严志强
    1552-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X线股骨近端几何形态预测隐匿性股骨近端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股骨近端外伤但X线结果阴性的患者71例,所有患者接受MRI扫描,并依据MRI结果分为无隐匿性骨折组和隐匿性骨折组.在X线平片上获得股骨近端六个放射学参数:皮质厚度指数(CTI)、管距比(CCR)、管扩张指数(CFI)、形态皮质指数(MCI)、管骨比(CBR)和管骨区比(CBAR),并比较两组X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包括54名女性(76%)和17名男性(24%)患者.无隐匿性骨折组患者的年龄为(84.3±6.0)岁,隐匿性骨折组患者的年龄为(79.2±11.6)岁.两组之间除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年龄和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独立评分者间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除了CBAR(ICC=0.48)和CRR(ICC=0.43),其他放射学参数的ICC值都大于0.75,说明一致性良好.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放射学参数的单独预测能力较差,AUC值介于0.563(CRR)到0.630(CBAR)之间.CTI、CFI、MCI、CBR、CBAR、CRR用于区分隐匿性股骨近端骨折或无隐匿性股骨近端患者的cutoff值分别为:35.39,3.96,2.59,0.49,0.47,0.55.多变量预后分析结果显示结合6个X线参数的模型预后性能良好,其中AUC=0.761.敏感度73.94%,特异度74.88%.结论 从股骨近端X线获取的单一放射参数预测股骨近端隐匿性骨折方面能力较弱,需要多个参数联合使用.

    X线股骨隐匿性骨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