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热类针灸方法(温针灸、火针和雷火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7月于本院中医科住院的RA患者12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针灸组、火针组和雷火灸组.3组均接受常规治疗,温针灸组进行温针灸治疗,火针组进行火针治疗,雷火灸组进行雷火灸治疗,3组均治疗.在治疗前、治疗2周、4周和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疾病活动程度,并在治疗前后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的水平;同时行双手X线检查、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触诊组织成像量化(VTIQ)检查,分别获取Sharp评分、滑膜增生厚度及SWVmean值.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2周、治疗4周和治疗6周的VAS和DAS28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在治疗4周和6周的VAS评分和治疗6周的DAS28评分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NLRP3、ANGPTL2低于其余两组,CRP、ESR低于火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火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比较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滑膜厚度和SWVmean低于其余两组,X线Sharp评分仅低于火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雷火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火针和雷火灸均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抑制疾病活动性,减轻滑膜厚度和炎性反应,改善骨破坏,其中又以温针灸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