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浙江农林大学

周国模

双月刊

2095-0756

zlxb@zafu.edu.cn

0571-63732749

311300

浙江临安环城北路88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类和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之一,主要报道林学基础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学、经济林学、林业工程、森林保护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生物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学和园艺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问题讨论和研究简报,适当刊登与农林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稿件。是CA,JA,ZR,AGRINDEX,PBA,《CABI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农业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农林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 和“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文摘期刊和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首届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项近20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苗龄云南松苗木平茬根系形态特征分析

    成思丽王丹贺斌胡兆柳...
    32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不同苗龄平茬后苗木根系形态特征,为选择适宜平茬苗龄提供依据。[方法]以 6、10、14、18、30月龄的云南松苗木为材料,统一留茬高度(5 cm)进行平茬,分别在平茬后 60、120、180、240、300、360、420、480 d测定苗木根系形态特征及生物量,分析云南松不同苗龄苗木平茬后的根系构型。[结果]不同苗龄平茬对云南松苗木根系形态特征有显著影响(P<0。05)。在平茬后 480 d时,6月龄平茬的苗木根平均直径(0。825 mm)、根体积(4。435 cm3)比 30月龄平茬的苗木根平均直径(1。302 mm)、根体积(16。282 cm3)小,但总根长较大;6~30月龄平茬苗木的比根长整体呈降低趋势,且 6月龄平茬苗木根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根细度均显著大于其余苗龄平茬的苗木(P<0。05),且表现为随着苗龄增加而减小的生长趋势。根平均直径、根体积与根生物量的生长速率没有显著差异,总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生物量之间表现为随着苗龄增大生长速率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苗龄较小的苗木构建了更细更密集的根系,有利于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苗龄为 6个月的苗木平茬效果较好。图 2表 5 参 40

    云南松苗龄平茬根系形态

    东北地区不同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魏洪玲解胜男田叙辰唐中华...
    33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群结构特征,明确刺五加种群生存现状,预测种群未来的演替趋势,为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种群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的生境设立调查样地,并对样地内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及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动态参数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①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均近似于"金字塔"型,幼龄期和成龄期株数占该区域刺五加总株数的 68。58%~83。04%,种群年龄结构稳定。②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n)和考虑未来外部干扰的种群年龄结构指数(V'pn)均大于 0,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为增长型种群,且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强。③3个区域 1龄级的株数显著低于 2、3 龄级的株数,表明野生刺五加种子发芽率低,是目前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3 个区域种群均在前期逐渐减少,后期趋于稳定,但危险率逐渐上升,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结论]目前 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均为增长型,但幼龄级植株数量少,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种群整体的长期稳定性难以维持。建议加强对 1 龄级植株的精准抚育管理,通过人为辅助措施提高幼苗的保存率,促进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图3表5参35

    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年龄结构数量动态生存分析

    黔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

    冉佳璇戚玉娇
    34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考虑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尾松-木荷混交林 727组树高-胸径调查数据,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广义可加模型(GAM)、线性混合模型(LMM)、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GWRK)的树高-胸径全林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选择全局莫兰指数(Moran'I)、局域Moran'I和组内方差分析 5 种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异质性,并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MSE)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①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全林木基础模型的拟合精度从低到高依次为OLS、GAM、LMM、GWR、GWRK。②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后,各模型拟合精度均高于全林木基础模型。③OLS和GAM模型残差的全局Moran'I在α=0。05水平下显著(Z>1。96),局域Moran'I分布图中存在较多热点,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LMM、GWR和GWRK模型残差全局Moran'I在α=0。05水平下不显著(-1。96≤Z≤1。96),且在局域Moran'I分布图中存在较多冷点,说明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已被消除。④5 种模型残差的组内方差均表现随着滞后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GWR和GWRK模型具有更小的组内方差,能较好地降低模型残差空间的异质性。[结论]OLS和GAM模型拟合精度不高,并且不能消除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因此不是用来建立树高-胸径模型的最佳选择。LMM、GWR和GWRK模型在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和降低空间自相关性方面表现良好,但GWR和GWRK模型在降低空间异质性方面显著,是最适合的树高-胸径模型。图2表3参38

    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空间异质性

    浙江省松阳县亚热带森林干扰与恢复遥感监测

    邹为民丁俊黄子豪黄蕾...
    353-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浙江省松阳县森林资源丰富,碳汇潜力大,是百山祖国家公园三级联动区,因此监测松阳县森林干扰与恢复,对松阳区域森林管理和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的LandTrendr算法,并结合 1987-2020年Landsat卫星遥感时间序列数据,监测浙江省松阳县 1987-2020年森林干扰与恢复状况,分析森林干扰与恢复的时空特征。[结果]①LandTrendr算法监测森林干扰与恢复的总体精度达到 82%,森林干扰与恢复的生产精度、用户精度均高于 80%,表明松阳县森林干扰与恢复监测效果较好。②松阳县森林干扰与恢复总面积分别达 148。14与 236。86 km2,分别占林地面积的 12。74%和 20。37%,表明松阳县 1987-2020年森林面积呈净增加趋势。③松阳县大东坝镇、板桥畲族乡、新兴镇、玉岩镇森林变化较为频繁,森林干扰与恢复面积均比其他乡(镇)高,尤其是大东坝镇森林面积变化最大,增加了 20。04 km2。[结论]基于GEE云平台的LandTrendr算法实现了松阳县森林干扰精准监测。近30a松阳县森林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图3表3参46

    LandTrendr森林干扰与恢复Landsat时间序列松阳县谷歌地球引擎

    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在寄主红松上的生态位分布

    董奕帆于海英王蛟樊建庭...
    362-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垂直空间角度,明确云杉花墨天牛Monochamus saltuarius和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在红松Pinus koraiensis上的空间分布,探索这 2种天牛的种间关系,为其防治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辽宁抚顺的红松P。koraiensis林中同时监测到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成虫,且在同一株红松上能发现这 2 种天牛幼虫。以红松作为天牛幼虫的栖息资源,以红松的垂直高度作为资源序列,选取受天牛危害的红松立木,以 40 cm为单位,研究云杉花墨天牛与褐梗天牛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在红松受害木上的分布位置、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结果]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在红松上的分布为(87。20±8。45)头·株-1,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上的分布为(24。40±2。37)头·株-1。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在红松上呈正偏态分布,地上 80~120 cm处分布最多,为(16。40±2。38)头·株-1,显著高于 80 cm以下及 120 cm以上高度的幼虫数量(P<0。05);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受害木地上部分均匀分布,200~280 cm高度处数量最多,占总体幼虫数量的33。63%,显著高于 120 cm以下、160~200 cm及320 cm以上的幼虫数(P<0。05);在红松受害木地下部分均未发现这 2 种害虫的幼虫。云杉花墨天牛幼虫和褐梗天牛幼虫的生态位宽度有一定差异,分别为 0。694 4和 0。757 6,生态位重叠指数为 0。804 6。[结论]云杉花墨天牛幼虫主要分布在红松树干中下部,褐梗天牛幼虫在红松树干各高度上均匀分布,两者在红松上生态位重叠较高,生态特性相似程度较高,一定程度上表明两者在红松林内有较高竞争关系。图2参25

    云杉花墨天牛褐梗天牛红松寄主生态位

    外源氮和硅添加对毛竹植硅体碳的影响

    杨杰
    369-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植硅体和植硅体碳的形成对外源氮和硅的响应,开展外源氮和硅添加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植硅体碳碳汇能力的影响研究,以期为竹林碳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氮[尿素:0(N0)、250(N1)、500(N2)mg·kg-1]和硅[硅酸钠:0(Si0)、75(Si1)、150(Si2)mg·kg-1]二因素三水平正交栽培试验,采集毛竹叶、枝、秆、篼和凋落物样品,分析不同处理不同器官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随着硅添加量的增加毛竹不同器官及凋落物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均呈上升趋势。不同处理叶、枝、秆、篼及凋落物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分别为 3。15~4。68、2。10~3。47、0。30~1。18、1。09~2。15和 3。21~4。63 g·kg-1,均表现为N2Si2 处理植硅体碳质量分数最高,N0Si0 处理的植硅体碳质量分数最低。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秆的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在N0Si1 和N0Si0 处理分别与N2Si2 处理间达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植硅体碳与硅质量分数之间及植硅体碳与植硅体质量分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R2)分别为 0。481 8和 0。463 2。植硅体碳与碳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2=0。318 3,P<0。01)。[结论]外源氮添加有助于毛竹对硅的吸收和有机物质的积累,外源硅添加有助于毛竹植硅体和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以及植硅体碳占碳比例的提高。图1表9参36

    毛竹植硅体碳

    计划烧除对滇中云南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潘慧萍金建华张山云杨菡...
    379-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计划烧除及其时间间隔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土壤碳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以滇中地区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照壁山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未烧除样地(对照)、连续每年实施计划烧除后间隔 1a样地(T1)和间隔 3a样地(T2),分层采集 0~10和 1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碳、氮、磷、钾 4种养分元素质量分数,采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探究计划烧除后不同间隔时间对滇中云南松林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样地相比,T1 样地的 2 个土层土壤pH均无显著变化,T2 样地的 2个土层土壤pH均极显著增加(P<0。01);T1 和T2 样地 2 个土层的土壤总碳、有机碳、总氮、碱解氮质量分数均无显著差异,T2 样地的 0~1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5),2个土层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均显著增加(P<0。05),土壤碳氮比仅在T2 样地 10~20 cm土层显著增加(P<0。05)。[结论]计划烧除对研究区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的影响受烧除间隔时间和土层深度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种烧除后间隔时间均对研究区云南松林土壤碳氮质量分数无显著影响,但对土壤pH、碳氮比、有效磷和速效钾有显著影响。图3表3参34

    计划烧除土壤养分元素烧除后间隔时间云南松林滇中地区

    晋西黄土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特征

    黄靖涵毕华兴赵丹阳王宁...
    387-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 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 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 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 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 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 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 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 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土壤含水量人工林垂直变化特征混交林晋西黄土区

    浙西南典型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王会来吴东涛叶正钱
    396-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集分析丽水市莲都区某乡土壤样品,了解全乡农田重金属污染情况,为后续开展土壤安全管理和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来源解析,运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及生态风险预警指数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土壤镉(Cd)和铅(Pb)超标率(风险筛选值)分别为 60。71%和 39。29%,但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土壤Cd污染指数(Pi)为 1。31,属于轻微污染,其余重金属小于 1,无污染;内梅罗指数(P综合)为 1。10,属于轻度污染。土壤Cd和Pb的地积累指数(Igeo)分别为1。74和 0。79,属中度污染和无污染-中度污染;其余重金属均处于清洁水平。5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均值小于 40,处于轻微水平风险;生态风险指数(IR)为 48。87,属于轻微风险。土壤生态风险预警指数(IER)处于轻度预警级别。汞(Hg)和铬(Cr)受到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Cd、Pb和砷(As)主要受矿山开发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和畜禽粪便施用等人类活动影响。[结论]研究区土壤总体为轻微污染,Cd和Pb是研究区农田土壤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后续应加强治理和动态检测,保障农产品安全。图4表6参37

    土壤重金属空间分析风险评价源解析

    土壤细菌群落对纳帕海高原湿地退化的响应

    赵定蓉陆梅赵旭燕闪昇阳...
    406-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高原退化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动态特征,为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对高原湿地退化的响应过程及机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方法]以纳帕海高原不同湿地退化阶段(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干湿季变化规律。[结果]①共检测到土壤细菌 10门 21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未分类菌属为优势门和属,相对丰度分别达 35。92%和 20。64%。②相较于原生沼泽湿地,沼泽化草甸的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 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分别增加 14。06%和 47。72%,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显著减少 38。54%(P<0。05);草甸的酸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相对丰度分别增加了 210。15%、231。37%、229。55%和 315。22%。上述菌门相对丰度均为干季大于湿季。沼泽化草甸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在干季显著增加 72。38%,在湿季显著减少 73。17%(P<0。05);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在干季显著减少 55。50%,在湿季显著增加 223。54%(P<0。05)。③沼泽化草甸和草甸的Shannon指数较原生沼泽湿地显著增加(P<0。05),且沼泽湿地和沼泽化草甸表现为湿季大于干季,草甸则表现为干季大于湿季。④Mantel分析结果表明:干季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由土壤pH和氮、磷、钾质量分数调控,湿季则由含水量、有机质、氮磷及pH调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水量、有机质、氮和pH是影响干季土壤细菌多样性的主控因子;湿季则为磷、钾和碳氮比。[结论]高原湿地退化导致土壤含水量和pH减小,进而影响土壤碳、氮、磷和钾养分状况,最终调控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干湿季变化。图4表4参47

    纳帕海湿地退化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干湿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