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农业学报

陈剑平

双月刊

1004-1524

zjnyxb@126.com

0571-86404190

310021

杭州市石桥路198号

浙江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浙江农业学报》 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省农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农业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具有原创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试验报告、学术论文、述评等,涵盖农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土壤肥料学、食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标准、农田信息、农业经济等相关领域。所设栏目有:专论、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科技简讯、文献综述与进展等。 《浙江农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是国内较早实现纸质版、光盘版、网络版同步发行的学术期刊之一,被CABI,AGRIS,AGRICOLA,以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GJFD)》,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等国内外10多种权威检索机构或数据库收录。曾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和浙江省优秀期刊奖,入选首届浙江省期刊方阵。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9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浙江农业学报》两年影响因子达0.749,五年影响因子再创历史创新高,达到0.837(他引率为0.95),在同级区域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不包括农业大学学报)中位居第二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光效甘薯品种浙薯86的选育、产量与品质特征

    沈升法项超孟羽莎李兵...
    1469-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造理想株型是实现作物产量突破和高光效育种的基础和重要途径.采用半直立、优质双亲——淀粉型品种浙薯20 和食用型地方品种岳冬进行杂交选育,以理想株型、高产、优质为主要选择目标,育成高光效品种浙薯86.该品种具有理想株型的形态特征,短蔓,基部分枝数多,由较多的直立次生分枝构成半直立株型,垄上株高优势明显,形成较高的冠层空间,叶面积指数高,七裂中等深缺刻叶形,叶片较小而厚,上部叶茎叶夹角小,叶势上冲明显,单株结薯数较多,光合效率和经济系数高,表现出优良的早熟性和丰产性.在浙江省和长江中下游甘薯品种区试中,浙薯86 每年的鲜薯产量均居所有参试品种之首,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比对照徐薯22 增产30%左右.浙薯 86 的块根β-淀粉酶活性高,蒸熟后麦芽糖和可溶性糖含量高,食味优,淀粉率较高,且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高,糊化温度低,适合用于鲜食、薯脯和淀粉加工.浙薯86 适应性广,抗蔓割病,中抗黑斑病、根腐病、Ⅱ型薯瘟病,感茎线虫病、Ⅰ型薯瘟病和基腐病.综上,浙薯86是一个优质、高产、多用途的高光效甘薯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不宜在浙东南基腐病重疫区推广.

    甘薯高光效育种理想株型高产淀粉特性适应性

    四百八十七份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穗部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李清超杨珊张登峰刘建新...
    1481-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玉米种质资源穗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鉴定优质玉米资源.以贵州、陕西、甘肃、湖北 4个省份收集的487 份玉米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玉米10 个穗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 个穗部性状变异系数为6.1%~71.0%,表型多样性指数为0.319~2.038.相关分析表明,10 个穗部性状间存在广泛的相关性;系统聚类分析将487 份资源划分为4 个类群,类群Ⅰ有187 份种质资源,类群Ⅱ有208 份种质资源,类群Ⅲ有48 份种质资源,类群Ⅳ有 44 份种质资源,贵州和陕西的玉米种质资源代表性更强.最终筛选到15 份穗部性状综合表现优异的玉米种质资源,为玉米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种质材料创新和遗传育种提供了参考和基础材料.

    玉米种质资源穗部性状多样性分析系统聚类

    皖中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产量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潘志军吴小文吴晨阳程驭...
    1492-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皖中地区不同类型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周年稻作模式搭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早熟籼型常规稻、早熟籼型杂交稻、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 4 个类型的 8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类型再生稻的产量和全生育期气象要素情况.结果显示,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作再生稻时产量[(12.47±0.24)t·hm-2]、光能生产效率[(0.40±0.01)g·MJ-1]和有效积温(≥10℃)生产效率[(4.35±0.10)kg·hm-2·℃-1·d-1]最高,可通过较高的日产量和适度较长的生育期促进高产形成.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较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的再生季成熟期提前 24~47 d,可用于后茬作物的温光资源更充裕.综上,选择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做再生稻时,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选择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作再生稻时,可搭配的轮作模式最多.

    再生稻品种产量温光资源利用轮作模式

    杜撒×大长撒VRTN基因多态及其与生产性状的关联研究

    马黎兰艺谢冰心周春露...
    1502-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杜撒×大长撒VRTN基因多态及其对育肥、胴体、肉质的影响.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杜撒×大长撒、杜洛克、长白、大白VRTN基因启动子区和 4 个外显子区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计算VRTN基因多态位点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测定杜撒×大长撒猪群的育肥、胴体和肌肉品质,采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VRTN 基因与育肥、胴体、肉质的关联.结果显示:在 4 个猪群中共检测到 VRTN g.97615896 97615897ins291 和VRTN g.97622607G>A 2 个突变位点具有多态性,其中,g.97615896 97615897ins291 在 4个猪群中均存在Q/Q、Q/Wt、Wt/Wt 3 种基因型,4 个群体均属于中度多态,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撒×大长撒g.97615896 97615897ins291 位点Q/Q基因型活体背膘厚比Wt/Wt基因型少 0.36 mm(P<0.05)、肋骨数比 Wt/Wt 基因型多 0.63 对(P<0.01),Q/Wt 基因型胴体斜长比 Wt/Wt 长 1.56 cm(P<0.05),Q/Q和Q/Wt基因型眼肌面积比Wt/Wt多4.38 cm2、4.34 cm2(P<0.05),Q/Q基因型瘦肉率比Wt/Wt高3.23 百分点(P<0.05)、脂率比 Wt/Wt低 4.1 百分点(P<0.05);VRTN g.97622607G>A位点在杜撒×大长撒属于低度多态(PIC=0.079 9),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杜撒×大长撒VRTN g.97622607G>A位点GG基因型30~100 kg日增重比GA基因型多61.43 g·d-1(P<0.01),瘦肉率比GA基因型高2.53 百分点(P<0.05).结果表明:VRTN g.97615896 97615897ins291 位点插入等位基因Q可增加杜撒×大长撒猪群肋骨数、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瘦肉率,降低活体背膘厚和脂率;VRTN g.97622607G>A位点GG基因型可提高杜撒×大长撒猪群的日增重和瘦肉率.本研究结果为利用VRTN基因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高撒坝猪的生产性能提供依据.

    杜撒×大长撒VRTN基因生产性能遗传多样性关联分析

    螺旋藻和红球藻对斑马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磷酸酶和热休克蛋白的影响

    李飞苏甜甜苏康杰徐可...
    1511-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均为药食同源的优质微藻.文章探究饲料同时添加2%或4%的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对斑马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热休克蛋白表达的影响,为这两种藻类的联合应用奠定基础.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4%螺旋藻+2%红球藻试验组其斑马鱼的终末体重、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种藻类的补充对斑马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较为复杂,与对照组相比,2%螺旋藻+2%红球藻和4%螺旋藻+2%红球藻这两个试验组斑马鱼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所下降,4%螺旋藻+2%红球藻和4%螺旋藻+4%红球藻这两个试验组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上升.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和红球藻能显著提高斑马鱼的磷酸酶活性和热休克蛋白表达,所有藻类添加试验组斑马鱼的磷酸酶活性和热休克蛋白70 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的联合投喂有助于斑马鱼免疫相关水平和抗胁迫能力的提高.相比其他试验组,仅4%螺旋藻+2%红球藻试验组斑马鱼的热休克蛋白90 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总言之,饲料补充螺旋藻和雨生红球藻有利于提高斑马鱼的生长性能、免疫相关水平和抗应激能力,其中4%螺旋藻+2%红球藻的添加量较为适宜.

    螺旋藻雨生红球藻斑马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磷酸酶热休克蛋白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畜禽排泄物中15种喹诺酮类药物

    裘丞军侯轩陈凯吴望君...
    1519-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了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畜禽排泄物中 15 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冷冻干燥后粉碎过筛,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0.1 mol·L-1盐酸溶液混合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UPLC-MS/MS检测,基质匹配校准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5 种喹诺酮在2~5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决定系数(R2)>0.99,检出限为 5 μg·kg-1,定量限为 10 μg·kg-1,添加量为10、20、500 μg·kg-1浓度时,平均回收率为76.2%~10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2.4%(n=6).该方法实现了较低的检测限、定量限,较高回收率和稳定性,可应用于畜禽排泄物中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的监测,为畜禽排泄物在种植业中的科学施用提供准确指导,为间接监测养殖过程中各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提供技术方法,指导养殖企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喹诺酮类畜禽排泄物

    基于SNP芯片的固原鸡遗传结构与保种效果分析

    张海洋黄宣周薇向鑫...
    1530-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固原鸡的保种效果,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固原鸡这一重要地方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和帮助.从固原鸡群体中随机采集公鸡、母鸡各30 只血样,采用"京芯一号"55K芯片技术对固原鸡进行保种分析.结果显示,固原鸡群体有效含量为8.9,多态标记比例为0.828,期望杂合度为0.360,观测杂合度为0.359,说明该群体遗传变异较小,整齐度较高;G矩阵表明该群体中存在近亲交配的趋势;在检测到的1 431 个长纯合片段(runs of homozygosity,ROH)中,ROH长度在50~100 Mb的个体数量最多,占比达36.67%,该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11.结合基因组亲缘关系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现有30 只公鸡样本可以划分为10 个家系,其中25只母鸡分别划入不同家系,另外5 只母鸡和所检测的公鸡亲缘关系系数均小于 0.1,亲缘关系都比较远,因此,将它们归入了"其他"分类中.综上所述,该保种固原鸡群体遗传变异较小,选育程度较高,为降低群体的近交增量,后期的保种过程中需考虑亲缘关系再进行配种.

    固原鸡保种分析SNP芯片亲缘关系

    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虾生长之间的关系

    唐金玉黄福勇戴杨鑫楼宝...
    1537-1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浮游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及其与养殖对象之间的关系,2022 年 6 月—9月采用18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浙江省海宁市6 处稻-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Spearman相关性热图分析了优势种类和多样性指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的体长、头胸甲宽、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在不同稻田间无显著差异,但体长、头胸甲宽和体重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明显增加,特定生长率则显著下降.虾引入稻田后会相对改善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群落多样性,然而,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群落稳定性逐渐降低.隐藻(Cryptomonas)、衣藻(Chlamydomonas)、小球藻(Chlorella)和中剑水蚤(Mesocyclops)是共作期间常见的优势种类.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或主要种类(浮游生物中排名前50 的种类)与浮游动物的变化趋势不同,前者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后者则逐渐降低.分析发现,季节变化是驱动稻-虾共作模式下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此外,虾的摄食作用也会对群落变化产生一定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肥满度与小球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表明养殖水体的水质对虾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平衡好水稻种植区和水产养殖区对营养水平需求不同的矛盾.

    浮游生物稻渔综合种养红螯螯虾高通量测序多样性

    套袋对金沙柚果皮油胞发育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文婷靳三鹏刘德春胡威...
    1548-1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金沙柚为试验材料,不套袋为对照,采用不同透光率纸袋在盛花后80d 进行套袋处理.分析套袋后不同发育时间油胞发育状况及成熟果皮挥发性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套袋后油胞形态结构、横纵径无显著变化,但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发生了变化.不套袋、单层白色纸袋和双层外红内黑纸袋处理分别检测到44、45 和 44 种挥发性物质,均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为 75.77%~80.58%.两种套袋处理的萜烯类种类少于不套袋处理,三者共有萜烯类物质11 种,都以D-柠檬烯相对含量最高,而双层纸袋处理D-柠檬烯高于不套袋和单层纸袋处理;两种套袋处理的醇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高于不套袋处理,三者均以橙花醇和香叶醇为主;三者都包含两种检测到的醛类物质,并以柠檬醛为主,其中单层纸袋相对含量最高;酮类物质相对含量随光照减少而减少,其中不套袋以姜黄酮为主,单层和双层纸袋以圆柚酮为主;酯类中乙酸香叶酯相对含量最高,并且在各处理间差异很小;仅在单层纸袋处理中检测到微量的异香橙烯环氧化物.

    金沙柚套袋油胞挥发性物质

    低温胁迫对3份葛种质萌发过程中脯氨酸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代谢的影响

    曾洪学屈兴红
    1558-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温度处理对葛种子萌发时脯氨酸代谢和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以来自澳大利亚(AUS),以及中国江苏(JS)和湖南(HN)的3 份葛种质为研究对象,通过纸上发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CK,25℃;LT,15℃;LTI1,10℃;LTI2,0.1%H2O2 浸种+10℃)下 3 份葛种质脯氨酸含量、脯氨酸代谢关键酶活性、AsA-GSH循环代谢中非酶抗氧化剂含量和酶抗氧化剂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温胁迫下葛的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升高,脯氨酸脱氢酶(ProDH)活性降低,添加H2O2促使脯氨酸、(还原型)抗坏血酸(AsA)、氧化型抗坏血酸(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增加,Δ1-吡咯林-5-羧酸合成酶(P5CS)、鸟氨酸转氨酶(O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增强,提高葛藤的耐低温性能.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判定 3 份葛种质的耐低温性从强到弱依次为HN>AUS>JS.

    低温胁迫脯氨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