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体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体育科学
浙江体育科学

郭海英

双月刊

1004-3624

zjtykx@sina.com

0571-85060504 85062025

310004

杭州市体育场路212号

浙江体育科学/Journal Zhejiang Sport Scienc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杂志创刊于1979年,是一份体育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的办刊方针是: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面向体育实际,面向广大读者,交流和推广体育科学、运动实践、体育教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方法,普及和宣传体育的科学知识,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教练员、运动员、体育科技人员、体育教师、基层体育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院系学生及较高层的体育爱好者服务,成为他们的参谋助手、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社交网络嵌入视角下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张倩倩童莹娟
    69-7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从社交网络嵌入视角探讨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体育消费态度、体育消费意愿和体育消费行为5个量表进行测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社交网络嵌入视角下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对体育消费态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良好的体育消费态度有利于体育消费意愿的形成,进而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

    社交网络嵌入体育消费行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嵌入理论

    舟山船拳渔具套路技术特征探析

    卢海英黄永良马旭君
    74-7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舟山船拳渔具套路技术特征进行深入探究.旨在对舟山船拳的船桨、带鱼耙、鱼钩、观音梭器械套路特征进行细致探索,揭示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以及功能性运用、融合与创新等内在原理.研究发现舟山船拳的拳法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上身的灵活旋转、快速突刺、腰腿发力和身法变化等.如船桨套路注重上身的游走和旋转,以快速反击为特点;带鱼耙套路则以匕首般的快速突刺为主要特色;鱼钩套路则以腰腿发力为核心,打法狠辣凶狠;观音梭套路则以连贯的身法变化和灵活的躲闪为主要手段.

    舟山船拳船桨带鱼耙鱼钩观音梭渔具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时代转型:挑战、价值与路径

    杜银玲姜凯
    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世界标准、世界规格"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促进学科的时代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新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时代转型的挑战、转型的价值与路径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发展违背了学科的内生逻辑,学科研究方向的模糊性、陈旧性不能有效对接国家的外生需求,教学理念的因循守旧影响学科的育人实践.建议:立足学科内生需求与国家外生需求创新学科方向;强力联合相关学科,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革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科、研、训的数字化;建构开源创新的学科高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学科的组织建设,为学科的时代转型提供基地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时代转型

    非遗保护视域下区域民俗体育发展传承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例

    王燕彬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位置的省份,其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常态下,该地域特色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值得普遍关注,研究以浙江线狮运动为切入点,分析提出唤醒民众文化自觉、扩大群众参与基础、建立民俗体育保护区等实践措施,旨在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浙江等区域特色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保护区域文化民俗体育浙江线狮传承发展

    基于SWOT-AHP分析的退役运动员转型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策略研究

    袁刚孙启成左乐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退役运动员转型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策略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读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对退役运动员转型高校体育教师后其职业发展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定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SWOT-AHP定量模型,通过对各因素的定量评价,得出退役运动员转型高校体育教师后其职业发展的优势和机会大于劣势与挑战,应采取自身优势与外部机遇相结合的SO增强型发展策略,建议分别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多项技能同步发展、拓展额外就业技能以及在统筹化发展过程中打造局部优势的非均衡发展等策略,为转型高校体育教师的退役运动员实现其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退役运动员高校体育教师SWOT层次分析法

    COVID-19感染恢复后运动风险筛查与运动建议的经验与启示

    陈文婷王轶凡温煦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COVID-19患者在感染恢复后进行运动可能出现症状加重、心血管意外和猝死等风险,严重影响其生命健康和康复进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COVID-19感染恢复后患者进行运动的潜在风险、运动前风险筛查标准及针对该人群的运动方案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COVID-19感染恢复后立即运动,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风险较高,应特别注意运动强度的控制.在恢复运动前,应对运动系统、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进行全面的筛查和评估.总结了COVID-19感染恢复后运动康复的经验,建议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CO-VID-19 感染恢复后患者运动前风险筛查评估体系,同时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程度制定运动方案,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开展运动以及注意运动过程中的持续监控.旨在提高COVID-19患者运动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传染病的运动康复提供经验.

    COVID-19后遗症运动风险运动前筛查运动方案

    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NLBP的即刻镇痛效应研究

    许鑫何乐成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应用体外冲击波技术探究其对运动员慢性非特异性下背部疼痛即刻镇痛效应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运动员随机分为ESWT组(n=30)和对照组(n=30),分别给予冲击波治疗和磁振热治疗.冲击波治疗应用于运动员下背部压痛点处,治疗压力为1.8-2.5 bar,频率8.0-10.0 Hz,冲击剂量2000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次日起床7点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运动员进行腰部疼痛评价.结果:ESWT组中运动员在治疗后即刻以及次日起床7点VAS评分均有降低,对照组在治疗后即刻VAS评分有所降低,治疗后即刻两组间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次日ESWT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能够即刻减轻运动员非特异性下背痛,且治疗效果能够延续一定时间.

    体外冲击波非特异性下背痛镇痛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