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浙江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浙江学刊
浙江学刊

徐吉军

双月刊

1003-420X

zjxkzzs@mail.hz.zj.cn

0571-87057581

310025

浙江杭州市凤起路620号省行政中心11号楼

浙江学刊/Journal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作为综合性理论刊物,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传承文明、传承学术为使命,倡导学术创新,呼唤学术良知,揭示社会真理,追求广阔的时空效应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求准确、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的轨迹。做到学术性、思想性、政治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历史"丛林法则"的终结与"共生法则"的确立

    吴宏政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世界历史确立了"丛林法则".诞生于19世纪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试图把动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移植"到人类社会,以此作为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解释原则,进而达到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提供理论辩护的目的.然而,世界历史的客观实际进程越来越暴露出"丛林法则"给人类物种带来的灾难.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的"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一"支配—从属"的丛林法则的本质,并为重新确立世界历史的"共生法则"提供了坚实的论证.人类物种的自由和解放构成了"共生法则"的价值指归;公有制的普遍生产关系构成了各个民族国家"共生法则"的实践内涵.

    世界历史丛林法则共生法则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逻辑及其发展性贡献

    蔡文成马欣睿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知识进入中国语境后,通过移植、改造和创新的生成过程,历经"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演进,最终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生成是民主知识对中国语境的反射与回应,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过程逻辑、内容逻辑和历史逻辑.全过程人民民主凭借独特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建构,形成了以民主的认知—观念型知识、价值—规范型知识、程序—规则型知识和过程—实践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框架,推动了西方民主知识霸权的消解,促进了中国民主知识逻辑的优化,推进了人类民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知识知识生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周晓虹彭圣钦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社会科学主体性历史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文明主体性

    日常观念与专业知识:知识类型与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构

    许松影李钧鹏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定义的模糊性阻碍了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探索恰当的知识类型学,从研究对象角度将知识社会学加以系统化处理,有望改善这一问题.文章讨论社会学既有的多种知识分类,指出日常观念/专业知识的区分满足了系统化知识社会学的四条标准,进而考察日常观念/专业知识这组区分的不同形态,分析实用主义等流派对该区分的理解,总结其逻辑内涵.在此基础上,细化日常观念/专业知识的区分,结合既有的知识社会学研究,对该领域的相关议题做系统性分类,简述其中的八个重点部分.通过知识分类呈现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构,不仅是学科自反性的要求,也对知识社会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理论知识社会学知识类型日常观念专业知识

    以社会学为业: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

    张龙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社会学刚获重建的历史背景下,新一批社会学者是如何"入行"并成为"内行"的?本文以口述史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职业化程度较低的制度条件下取得职业身份,社会学的培训项目、专业学位或教学与研究职位构成了他们进入社会学这一行的制度性标准,入行门槛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长期、系统的正式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强调社会阅历、自学能力和在教研实践中持续提升的职业社会化过程则部分弥补了这一不足,甚至可能形成他们在职业上的独特优势.

    中国社会学重建社会学史学术职业职业社会学社会学的社会学反思社会学

    人机交互中的"交互":信息协同还是相互规定?

    何静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工程技术研究者们对人机交互的技术实现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究,同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对人与计算机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对于到底什么是交互,以及人机交互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学术界仍然模棱两可.如果说单个智能体存在的核心意义在于信息承载,那么对于人类而言,主体间相互规定以及在周围环境中的共生共存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维度.这意味着,交互过程不仅仅蕴含了具体情境中稳定的客观性特征,更意味着个体通过交互离开私人的领域,最终与其他主体或智能体一道形成融合性智能的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人机交互过程的本质并非实现信息协同,而是一个内部与外部、主体与智能体及世界连续统一的过程.

    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认知技术双向建构

    彻底模拟他心的认知机制难题及其解决思路

    黄家裕陈巍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彻底的模拟论认为人们无需心理知识就可认知他心,并且人们是通过彻底模拟获得心理概念的.但是,如果没有心理知识,彻底模拟并不能充分认知他人心理状态,也难以说明心理概念如何获得.由此,有必要基于经典模拟论的思想,并吸收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思想,对他心认知机制做出重构.本文重新阐释了心理命题模块,对心理概念和非心理概念的获得做出相应解释,并论证镜像神经元的科学证据不支持彻底模拟论.在基础上,修正后的读心模型比彻底模拟论和传统理论观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彻底模拟他心直接认知镜像神经元文化历史心理学

    人工智能创新与监管动态平衡的规制设计——基于监管沙盒视角

    张红岳洋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创新的竞争,实际是人工智能监管的竞争.监管沙盒因其能平衡两者间的动态关系而备受各国青睐.作为一种试验性监管方式,人工智能监管沙盒是回应性治理、激励性监管和合作规制主义等理论的实践表达.我国应尝试构建人工智能监管沙盒制度,通过地方立法先行解决其合法性问题.实行数据局+行业主管部门的分类监管模式,数据局作为基础类、技术类人工智能监管沙盒的实施主体,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应用类人工智能监管沙盒的实施.围绕创新性、安全性和社会效益设立准入标准,通过激励引导和实质豁免吸纳更多参与者,实现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共治的格局.

    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责任豁免试验性规制

    从"控制"到"面向不确定性"的法理学——以自动驾驶汽车中"电车难题"为切入点

    蔡琳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车难题"式道德困境的讨论虽无助于理解自动驾驶汽车的真实问题,但此种自上而下的道德立法反映出以人为中心的控制倾向.然而,自动驾驶汽车是系统性决策为主的科技,人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需要承担决策责任的道德主体.就此,面对科技发展中高度复杂的因果关系和风险状态,法律需要考虑风险分配的公平性,并确保人类基本的善和正义得到实现.

    电车难题道德学习人机关系不确定性

    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存在论属性——以劳动范畴为例

    夏莹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完成的是诸经济范畴的存在论演绎,而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或认识论演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所提出的两条道路揭示并超越了经济学家的经济范畴演绎和黑格尔纯粹观念论的体系建构.无论是黑格尔的观念论体系抑或康德的知识学路径,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样完成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认知而不是现实批判.因此,马克思通过扬弃康德的知识学与认识论的研究方法,以完成其改变世界之哲学诉求,即:保持经济范畴与其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二元张力,而非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讨论为例,通过区分"劳动一般"(Allgemein与überhaupt))的两种表达方式,对劳动概念作存在论演绎,将黑格尔思辨辩证法中的"一般、特殊与个别"的三元的封闭体系,转变为"一般与一定"的二元对峙的开放性结构,从社会历史现实来理解劳动形式的变化,突出劳动形式中独立于头脑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定性.

    政治经济学方法综合一般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