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宗教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宗教学研究
宗教学研究

卿希泰

季刊

1006-1312

zongjiaolll@163.com

028-85412221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

宗教学研究/Journal Religious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宗教学专业学术性期刊。内容以中国道教研究为主,兼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中国民族民间宗教及其他宗教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清以来玉皇信仰在边疆的传播及治理隐喻探析——以云南碑刻、科仪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段鹏
    149-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明一代,云南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作为"神权与世俗皇权融合产物"和"封建皇权象征"的道教至尊神玉皇,在王朝实施边疆治理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在明代地方官倡导兴建玉皇阁的碑文叙事中折射出王朝治理边疆的隐喻,遍布地方社会的玉皇阁、流行于民间的玉皇会、斋醮中的玉皇朝科是云南盛行玉皇信仰的主要表现.在中原王朝边疆治理政策、地方官吏、土司、移民、僧道、士绅的共同推动下,玉皇信仰逐渐深入云南地方社会,在这一过程中玉皇信仰成为云南多民族交流、融合、认同的文化象征符号.

    云南玉皇信仰玉皇朝科边疆治理

    桂西壮族和瑶族的道教仪式交织与共有价值基础

    徐祖祥罗张悦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西地区壮族和瑶族道教跨民族交织举行的主要有道教授箓、生命仪礼、安家先神台、补粮、驱邪等仪式.这一宗教仪式交织现象出现的价值基础,是道教主导的、壮瑶共享的生命观、道德观和幸福观,以及传统社会的地域文化价值观.这一共享价值观的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融和互构的表征.道教的民族化和进一步的地方化,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积淀,构筑了该地区的地方文化传统.该文化传统承袭了中华文明以人为本、贵人重生的精神文化,壮族和瑶族以此共塑了生息与共、心灵相通的精神家园.

    少数民族道教仪式斋醮科仪共有价值观仪式交织

    摩西传统与犹太身份的创制

    田海华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出埃及记》至《申命记》的叙述里,摩西不仅是卓越的先知,而且是古代以色列人的民族英雄.出埃及、西奈启示、律法颁布与人神之约关系的建立,都同摩西密切相关,并形成强大的摩西传统.对摩西传统的讨论,涉及圣经文本、古代以色列宗教史、犹太文化身份以及现代欧洲的种族政治.本文以圣经记述为文本依据,结合弗洛伊德、阿斯曼与亨德尔的相关讨论,说明摩西传统与犹太文化身份创制的内在关联以及重要意义.

    摩西五经犹太身份文化记忆叙述话语

    论吴经熊对儒释道与基督教的融会

    王锟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经熊以中西比较的视野,在儒释道与基督教的对谈中,从儒家的"天"与"良心"的信仰通向基督教的天父圣母的信仰,由道家的"自我取消"及对"道"的沉思走近基督教的上帝,再由对佛教的"空性"或"实在"的扬弃走向对基督教人格神的贞定,最后借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心灵契会基督教的"神人同在",由此在内心里融会了基督教与儒释道,"不露神色"地实现了基督教的本土化.吴经熊融会基督教与儒释道的努力是"为基督而织的一件中式外衣",只是他以宗教体验和见证的方式为基督织就的"中式外衣",不同于谢扶雅、丁光训、罗光等人以概念思辨的方式所织的"外衣".吴经熊独特的本土化路径,值得进一步借鉴和反思.

    吴经熊儒释道基督教本土化宗教中国化

    晚清传教士译介玄天上帝

    姚达兑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49年卫三畏在《中国丛报》上发表了其翻译的、来自于《搜神大全》的故事《玄天上帝》.卫氏除翻译原文外,还添加了不少注释,同时多次引证麦都思的论文,还引用了宁波、厦门等通商口岸活动的西方人在当地的观察记录,以作进一步的阐释.卫三畏的译介、麦都思的论文和另外三位传教士的记录,共同反映了晚清西方人如何思考中国民间信仰和中国文化.晚清传教士理解的玄天上帝呈现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种种复杂的、艰难的局面,为文明互鉴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国丛报》玄天上帝卫三畏麦都思《搜神大全》

    高一志《修身西学》中的智德观

    李富强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耶稣会士高一志所著《修身西学》是中西伦理学首次相遇时产生的典范之作,他对位居四枢德之首的智德进行了系统诠释.在智德观的诠释上,高一志既呈现了西方智德思想的整体面貌,又运用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对西方智德作了富含新意的儒学化诠释,这反映了作为异质文化的中西观念之间互相理解与诠释的格义风格.《修身西学》智德观所透显出的中西之间跨文化的哲学伦理学对话,对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中国哲学伦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代启示.

    高一志《修身西学》智德观

    借墨抑儒——19世纪新教传教士在华传教政策新探

    刘松叶龙
    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明清之际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伊始,基督教便小心经营与儒家关系,无论是早期利玛窦"合儒"还是后来龙华民"排儒"以及19世纪新教传教士提出的"孔子或耶稣"及"孔子加耶稣"等传教文化适应路线,反映出基督教对儒家是既仇恨又不得不妥协的矛盾心理.直至1858年,英国传教士将墨子作为儒家死敌身份介绍到西方后,墨子及其思想引起了新教传教士的极大兴趣.传教士们欣喜地发现墨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反对儒家的思想家,而且其所创立的墨家学说一度与儒家并称为两大显学,墨子及其墨家学说于是成为新教传教士批判儒学新的理论资源.以艾约瑟、理雅各为代表的传教士纷纷借助墨家学说对儒家发起了激烈攻击.19世纪新教传教士借墨抑儒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其在华传教政策的新尝试.

    基督教传教士儒家墨子传教政策

    山西中部空王佛信仰的形成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刘振刚
    20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中部空王佛释志超信仰,肇迹于唐代榆次、介休两县,始为一民间雨神.历史上空王佛信仰的形成与扩展,与晋中的祈雨密切相关,神格多样化、信仰兼容性、商人和地方政府的推动等因素,有利于信仰的传播.明清时期空王佛成为晋中民众广泛奉祀的一位具有多功能神格的神祗.丁戊奇荒时,空王佛在国家、地方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从民间信仰升格为国家正统神灵.

    空王佛信仰正统神灵地域扩展释志超

    明清以来闽中军户家族主导下的地方社会与神圣空间——以永泰盘谷乡为中心

    罗臻辉
    21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永泰盘谷乡为场域,通过文献爬梳以及田野调查,考察明清以来闽中军户家族的在地发展,深描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角色,特别是对社区公共神圣空间的建构以及运作.明清以来永泰盘谷乡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与莆田平原有所不同,他们把原来的宗族内部奉祀的私家神明,与社区奉祀的境主神结合起来,以境轮祀和巡境绕社等形式建构新的"仪式联盟"和涵盖山上山下的公共神圣空间,再通过祭典等宗教信仰活动把所属神圣空间内的居民凝聚起来,形成村落命运共同体,进而与家族制度、乡绅等社会力量共同维系乡村社会秩序正常运转.

    军户家族境社神圣空间明清

    井上圆了对斯宾塞宗教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葛奇蹊
    220-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确立了"文明开化"的基本国策,大规模摄取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宗教学作为新兴的西方人文学科也很快引起日本知识界的注意.日本通过在大学中开设人文社科相关课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各国学习、译介西方宗教学经典著作等方式,接触到了西方当时最前沿的宗教学说,逐步将宗教学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第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宗教学者.井上圆了作为其中的先驱,深受斯宾塞等西方学者宗教学说的影响.他将斯宾塞的学说置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中,对其多有批判.同时为了证明佛教的优越性,也借用了斯宾塞的部分观点.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佛教打造成一个融合哲学理性和宗教情感的完满的宗教.井上圆了的宗教学说具有浓重的"信仰主义"色彩,这是日本宗教学发展初期的宗教学者存在的共性.

    井上圆了斯宾塞不可知论宗教起源论宗教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