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冷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制冷学报

中国制冷学会

吴元炜

双月刊

0253-4339

editor@car.org.cn

010-68711412

100142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67号银都大厦10层

制冷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反映制冷科技领域中低温与超导,制冷机器与设备,食品冷冻、冷藏工艺,冷藏运输,空调工程,低温医学及器械等方面的科技新成果;交流实用技术;报道科技动态和信息以及学会学术技术活动情况,并承办广告业务。《制冷学报》创刊于1979年,为双月刊,每年6期,大16开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临界CO2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黄俊杰韩增孝郭江峰淮秀兰...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3060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高效输运与合理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而换热器在能量输运与转换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相较于传统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维持同等换热能力的同时,大幅减小了体积,极大提高了传热效率,在很多重要领域均有应用.超临界CO2(S-CO2)发电系统、跨临界热泵和制冷系统等因环境友好和效率高等优势,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S-CO2物性剧烈变化以及系统对高温高压的要求,对换热器设计、耐高温高压、高紧凑和高效率都提出巨大挑战,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且近几十年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全面回顾微通道换热器在S-CO2系统中的研究进展,本文从S-CO2的传热流动特性出发,分析了管内S-CO2换热的影响因素与现有微通道换热器对S-CO2系统的适用性.重点论述了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CHE)不同结构形式及设计优化方法,最后讨论了PCHE的优化对整个S-CO2系统的性能提升的影响.本文对S-CO2微通道换热器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可为以CO2或其它超临界工质为媒介的能源动力系统换热器的选型、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微通道换热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优化设计强化换热超临界CO2

    歧管微通道热沉研究进展与展望

    朱迅仪陈超伟张井志辛公明...
    1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其功率及热流密度急剧增加,对热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电子设备热管理技术,其中歧管微通道热沉由于其高散热能力、低压降损失以及高可靠性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电子设备冷却技术之一.基于此,本文介绍了歧管微通道热沉的散热原理及优势,对几何参数、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电子设备冷却液冷技术歧管微通道优化

    CO2-on-a-Chip:二氧化碳微流控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颖龙陈庆霖胡杰辛公明...
    34-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流控技术对于研究CO2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及过程,从而优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and storage,CCUS)等技术,最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CCUS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梳理回顾,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的原理、常用材料、特点及应用,阐明了微流控技术在CO2相关研究中的优势,具体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在CO2捕集溶剂筛选、超临界CO2萃取合成、CO2增强石油开采、CO2生物化学转化、CO2封存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CO2微流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氧化碳CCUS微流控气泡传质

    微通道中凹穴复合肋片流动和换热特性研究

    黄秉欢米创李逵巩亮...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微通道中4种常规肋片基础上,通过在肋片上复合凹穴结构,提出4种对应的凹穴复合肋片.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常规肋片和对应凹穴复合肋片对微通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凹穴对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机制,最后采用性能评价准则PEC对比其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凹穴结构复合于肋片后,减小了肋片最大宽度,有利于减小肋片下游分离区,且凹穴处流体在主流带动下会形成回流区,进而减少了肋片与主流间的摩擦总阻力,相比于常规肋片可显著降低流动压降,其中Re=800时压降最大可减少52.03%.但凹穴结构也会降低肋片对主流的扰动作用,削弱了肋片附近流体和主流间对流和掺混,造成微通道强化换热效果恶化.凹穴结构对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与肋片形状有关.以PEC为基准评价综合性能时,凹穴结构削弱换热的缺陷造成综合性能下降.

    微通道换热器热流密度表面传热系数肋片凹穴

    管内微尺度强化表面R32流动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刘相增冯威张敢敢李蔚...
    51-5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字纹管的传热系数最高,涟漪纹管次之,光滑管最低.涟漪纹管的摩擦压降最高,人字纹管略高于光滑管,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随饱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质量流速的升高而增大.引入评价因子PEF评价换热管的换热性能:人字纹管的换热性能最好,PEF范围为2.07~2.72,涟漪纹管的PEF范围为0.68~0.90.在换热关联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本次实验的换热关联式,改进后的关联式误差在±20%以内.

    冷凝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摩擦压降换热关联式

    带喷雾冷却微通道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宋霞王佳威施竣业陈江平...
    60-6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喷雾冷却对空气侧传热压降性能的影响以及探寻喷雾恰好在微通道换热器表面完全蒸发的具体情况,本文搭建了一套带喷雾冷却的车用风冷型微通道换热器实验台,分析了空气侧在无喷雾状态和带喷雾状态下的传热压降特性.结果表明:无喷雾状态下实验得到的j因子和f因子与经典Chang关联式计算值有较好的吻合度,误差在±10%以内.带喷雾状态下j因子具有明显的提升,但提升效果随喷雾流量的减小和热壁面温度的降低而减弱,总体而言,f因子并未有明显的变化.喷雾流量临界值(恰好完全蒸发)与热壁面温度和风速呈正线性关系,其关联式可拟合得到.以Chang关联式为基础,喷雾状态下的j因子可通过相应的修正因子拟合得到,为喷雾状态下空气侧换热性能的预测提供依据.

    车用空调微通道换热器喷雾冷却j因子f因子

    中国冷链碳排放及低碳技术减排分析

    田长青孔繁臣张海南潘洪民...
    68-7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对生鲜食品品质的追求推动了冷链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冷链扩张过程中,势必会引入大量的冷链设备设施,从而增加能源消耗和制冷剂泄漏,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双碳"目标下,冷链行业的发展面临很大减排压力.本文针对冷链碳足迹中全环节,从制冷剂泄漏、能源消耗和食物损失浪费三个方面计算了碳排放,并对比分析了采用环保制冷剂、能效提升以及低碳能源利用在冷链发展过程中的减排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当前与冷链相关的CO2排放达4.02亿t,若按照现有技术发展,至2030年,冷链碳排放将增至4.36亿t;若采用环保制冷剂、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利用,则我国2030年冷链碳排放预计可降至2.72亿t.

    冷链碳排放双碳目标低碳技术

    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冬季运行策略研究

    于天蝉石文星李先庭王宝龙...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电动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正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针对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冬季运行能耗高导致的续航里程大幅衰减问题,本文建立了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舱外环境工况下采用不同空气循环模式时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寒冷地区典型冬季工况下,采用舱外空气循环的运行能耗较舱内空气循环高34.4%,而在夏热冬暖地区典型冬季工况下,采用舱外空气循环比舱内空气循环节能17.1%.在满足轿舱温、湿度需求的前提下,根据舱外环境工况合理选择空气循环模式可有效降低热泵系统的运行能耗,据此提出了基于舱外空气焓湿图分区的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冬季运行策略,并给出不同气候区、不同乘员数条件下的节能运行模式.

    电动汽车热泵除湿运行策略

    跨临界CO2与R1234yf低环温高温热泵热水系统性能分析

    张宁李敏霞马一太党超镔...
    85-9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泵中采用环境友好型工质可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在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在已有热泵系统的基础上,可使用CO2跨临界循环,并采用机械过冷.基于此,本文提出了R1234yf/CO2机械过冷热泵系统(MSHPS)、CO2/R1234yf双气冷器机械过冷热泵系统(DMSHPS)和CO2双级压缩三气冷器热泵系统(TSCHPS).通过建立热力学模型,对采用CO2和R1234yf的系统制热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最优排气压力、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辅循环和主循环流量比等条件,对同一系统和不同系统间的性能进行分析.本文将R1234yf替换为R134a,对比MSHPS和DMSHPS中采用R1234yf和R134a的制热性能,结果表明:MSHPS和DMSHPS两个系统中R1234yf和R134a的制热性能基本相当.

    热泵CO2跨临界机械过冷R1234yf制热性能热力学分析

    基于套管换热器优化的CO2跨临界热泵高温供热性能提升研究

    黄睿胡斌Trygve Magne Eikevik王如竹...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多数研究中,传统CO2热泵供应的热水最高温度为90℃.为使CO2跨临界热泵供应100℃以上的加压热水,本文对CO2套管式换热器的管长和内管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优化后的跨临界CO2热泵系统验证套管式气体冷却器供应100℃热水的可行性.并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了环境温度和气体冷却器侧进出水温度对制热量和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和模拟的误差小于7.59%.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制热量和COP均呈增加的趋势.当环境温度为40℃,气体冷却器侧进水温度为9℃时,实验中最高COP为3.64,对应的模拟COP为3.87.在成功实现100℃热水供应的同时,COP也高于其他低于该供热温度的公开数据.

    CO2热泵高温热泵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