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智能城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智能城市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智能城市

辽宁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半月刊

2096-1936

tg@int-city.com

024-31603655

110034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兰州北街46号

智能城市/Journal Intelligent City
查看更多>>《智能城市》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辽宁省科技厅主管,辽宁省科学情报所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 ISSN 2096-1936, CN21-1602/N。本刊拟抓住国家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契机,通过平面媒体平台加以引导和宣传,深度参与智能城市建设与发展进程,打造智能城市的品牌企业。本刊力争打造成为中文版的PLOS ONE,成为全领域的智慧综合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毫米波OAM多分辨率模分复用物理层认证模型研究

    李章勇王彬李子俊李龙...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未来6G超高速率和超大带宽的性能需求,聚焦短程毫米波轨道角动量(OAM)的发散性传输衰落和多径传播问题,建立多分辨率模分复用(MMDM)方案的系统模型,面向多用户场景进行OAM-物理层认证(PLA)系统建模。同时,搭建毫米波OAM信道测试平台,对模型进行测量验证。结果显示,MMDM方案具有有效性。

    毫米波OAM模分复用OAM-PLA

    小半径曲线钢轨打磨周期分析及工艺优化

    马占生黄祖泽姜兴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客货共线铁路常见小半径曲线为分析对象,基于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钢轨表面状态发展和钢轨廓形质量变化周期。结果显示,实施钢轨廓形打磨后,列车过曲线时的轮轨横向力、冲角、脱轨系数、磨耗指数分别下降了17。6%、8。4%、14。0%、24。2%,但10个月后已基本退化到打磨前的状态;在刚打磨时,轮轨接触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但在10个月后此种改善已基本消失,轮轨接触关系基本与打磨前轮轨接触情况相同;钢轨打磨周期保持在7~10个月时,其安全性与经济性最佳。

    钢轨伤损钢轨打磨打磨周期评估动力学分析轮轨接触关系

    便携式水循环智能冷热温控服设计及冷热性能分析

    李文广赵仕钗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极冷极热环境下户外工作人员面临的热害冷害问题,设计一款由半导体制冷模块作为制冷源、石墨烯制热模块作为加热源的便捷式水循环冷热温控智能工作服,并在高温、寒冷环境下测试其冷热性能。结果表明,利用水循环系统配合冷热模块将水流循环全身具有明显的控温效果,能够将温度浮动控制在3℃以内,有效避免了温度不均匀的缺点,为产品使用人员提供舒适的使用体验。

    半导体制冷石墨烯制热工种衣水循环

    基于PLUS与SCS-CN模型的城市未来降雨径流模拟研究

    淦立琴程铭宇柳春生高俊...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降雨-地表径流过程,以广东省广州市为研究区域,耦合土地利用预测模型与水文径流模型,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未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不同降雨强度下的地表径流深度风险分布。结果表明,2030年广州市建设用地与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主要为森林和水域流入。相比于2020年,2030年广州市中部白云区和黄埔区的高速和省道林地与城区交界处土地径流效应增强,淹没风险增加;整个区域降雨形成的地表净径流呈现"南高北低"且向北部蔓延的空间分布趋势,并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径流深度及空间分布增加,城市内涝风险明显。

    城市内涝地表径流土地利用预测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新会区沉降监测分析

    杨苏诗刘师婷徐信达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新会区的地面沉降情况,以2020年1月8日至2020年12月21日的15期Sentinel-1A数据作为数据源,使用小基线集技术(SBAS-InSAR)对研究区地表形变进行反演。结果显示,在监测时段内,研究区存在地面沉降现象,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第四纪沉积物较厚的三角洲或滨海平原区,与区内软弱类土分布情况基本一致;部分地表(基岩区)趋于稳定,最大年沉降速率为-107 mm;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时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监测到的沉降区域与GPS监测站获取的形变区域分布一致,并且在形变量级上,与监测站的观测数据误差仅为毫米级。

    地面沉降时序形变小基线

    基于Anylogic仿真的乘客进站服务时间分布研究

    张国奥刘小童朱一龙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乘客进站服务时间分布问题,以单一流线下的乘客走行时间分布为研究对象,对进站服务时间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文章采用Anylogic软件,构建仿真模型,并设计两组仿真场景;对比分析乘客走行特征,并进行数据采集和参数求解;探讨乘客车站服务时间分布规律,构建时间分布模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仿真模型具有准确性,能够为精细化运输组织和车站管理提供参考。

    Anylogic仿真时间分布进站过程城市轨道交通

    基于BIM技术的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车辆和工艺参数化族模型的搭建与应用

    潘彦君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工程中搭建BIM三维模型时,存在效率低、建模精度低、各专业协同难度大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车辆基地车辆和工艺族库的搭建思路,基于Revit软件实现了车辆基地车辆和工艺设备参数化族模型的搭建,并以国内某城市车辆基地工程为例,将车辆基地车辆和工艺族模型应用到车辆基地三维模型中,进而实现车辆和工艺设备的自动布置以及参数化设计。

    BIM设计Revit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参数化

    列车轮轨黏着稳定性仿真研究

    汪剑彪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内某型高速列车传动系统参数,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单轮对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研究轮轨黏着稳定特性及传动系统连接参数对黏着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轨黏着稳定性与速度和蠕滑率有关;电机输出轴采用实心轴比空心轴轮轨黏着稳定性更好,适当增大齿轮箱吊挂刚度有助于轮轨黏着稳定性。

    Matlab/Simulink传动系统连接参数黏着稳定性

    基于AI技术的铁路声屏障自动布置研究

    雷昕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铁路声屏障设置原则,利用图像识别、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研究开发1种铁路声屏障平面图自动设计软件。该软件能够在AutoCAD软件平台下直接利用铁路线路平面图,通过嵌入在AutoCAD软件中的插件,自动识别铁路沿线的环境敏感点,自动生成铁路声屏障平面图。此外,软件支持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对自动生成的声屏障的长度和位置进行手动修改、删除、新增和合并,可以按制图规范自动出图,并将相关数据同步存入Excel表格中备用。经过实际铁路项目的应用验证,该软件在环境敏感点的识别方面准确度超过85%,自动生成的声屏障设计图与传统人工设计基本一致,可满足铁路声屏障平面图设计要求,能够有效提高铁路声屏障平面图设计和出图的效率。

    AI技术铁路声屏障自动布置

    基于Massmotion的地铁车站客流应急疏散仿真分析

    吴双武波王建华邓云峰...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应急疏散作为地铁车站设计和运营的核心环节,在保障乘客的安全、降低损失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国内车站设计忽略人流行为对于疏散效率的影响,文章以实际工程案例——某市轨道交通a站和b站的Revit三维模型为基础,利用Massmotion软件进行应急疏散工况下的仿真模拟,研究人流的选择行为对于拥堵和疏散时间的影响,并验证在实际环境中疏散引导对于缩短疏散时间的重要性。

    轨道交通地铁车站应急疏散行为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