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黄健柏

双月刊

1672-3104

znsk@mail.csu.edu.cn

0731-88830141,84805023

410083

湖南省长江市岳麓区麓山南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重点大学--中南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类双月刊,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为提高本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学术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影响的时空分析

    邓晓军邹静虞孟滔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地理学的时空角度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不仅可为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还可为制定地区差异性的共同富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全国260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有效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Dagum基尼系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其时空格局、时空差异与时空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时空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空间聚集特征显著,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各自的总体差异均较小,东部地区内部的共同富裕差异最大,且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最大,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之间的差异;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时空效应,呈现出带状分布且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最强的影响一直位于长三角地区.

    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时空格局时空差异时空影响

    论习近平对毛泽东战略观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

    汤建军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战略观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战略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物.在毛泽东战略观指引下,党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战略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主要表现为: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观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战略问题在党治国理政中的根本地位;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问题始终围绕党的奋斗目标原则,结合强国复兴伟大实践提出新时代战略观的使命任务;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观的基本概念框架,丰富发展毛泽东战略观的思想体系;坚持毛泽东关于战略与战术的辩证理解,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表达.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证明,习近平新时代战略观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基本遵循.

    战略观战略思维战略策略战略主动

    巴迪欧论共产主义假设新序列与减法政治

    王福生于海天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左派陷入迷失之际,巴迪欧提出了"共产主义假设"并考察了其历史,进而指出现在的紧迫问题是要在组织和行动的新形式内部发现共产主义假设展示自身的新方式,开启共产主义假设的新序列.这一新方式就是其所倡言的"减法"政治,其核心要义在于与国家保持距离,而其实质,在巴迪欧自己看来是保罗·策兰意义上的一场新的"远征",实则是一种弥赛亚主义式的狂热.

    巴迪欧共产主义假设减法国家远征弥赛亚主义

    赋能论还是衡量论?——理解治理效能的第三种理论可能

    丁志刚熊凯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治理效能概念是中国式国家治理的最新理论成果.当前关于治理效能的理论认知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赋能论"和"衡量论"两种.赋能论聚焦于治理效能转化和治理效能提升两个方面,从研究内容来看差距不大,其实质是围绕着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衡量论将治理效能看作评价性概念,是对治理效率、治理效果和治理绩效的深化和发展.对治理效能的理解应该突破基本概念,走向理论构建,构建高效能治理理论要重点从治理理念、治理框架和治理特质三个方面形成对高效能治理的总体性认识.

    治理效能制度优势中国式国家治理高效能治理

    互信、互动、互联: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可行路径研究

    李志榕张佐鹏
    159-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推进环境治理转型的关键举措.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选取有关农村环境治理创新实践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利益协调机制、协商共治理念、现代数字技术与农村环境治理相融合,可以形成不同的环境治理类型.基于对农村环境治理实践运行机制的探究,提出以互信、互动、互联为核心,培育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三重路径.

    社会治理转型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培育路径案例分析

    异境想象与现实摹写:明清小说中洞庭湖书写的双重镜像

    谷文彬
    170-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小说中洞庭湖书写呈现出双重镜像之表现,洞庭湖既是一个承载了爱情和神仙的文化记忆的异境空间,又是一个见证了灾害和动荡的历史事实的现实空间,从而表现出既有一脉相承的一致性和前后关联的逻辑性,也有细微隐秘的差异性和前后转化的变异性.这一特性的形成,既与源远流长的洞庭湖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有关,也与明清时期水灾匪患的现实有关,小说家借此表达忧民情怀,思索生命价值,拓展了洞庭湖文学景观的边界.

    明清小说洞庭湖双重镜像历史语境

    "劳工神圣"思潮与劳工形象塑造——以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为中心

    王再兴程玉
    18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工神圣"思潮兴起于新文化运动前后,与其同时期发展的还有中国的乡土文学."劳工神圣"话题的后续争议基本上围绕着两个焦点,一是"什么是劳工",二是"劳工何以神圣".前者的讨论最后拓宽了"劳工"的定义,将新兴产业工人、市民阶层、小知识分子等群体并入了"劳工"的范畴;后者则进一步强调了"劳工"群体的重要地位,反映在文学层面,表现为作品中日益增多的下层劳动者的形象.尤其是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从"劳工"和"神圣"两个方面积极响应了这一思潮.这一时期,"劳工"的群体在扩大,作者与人物的距离在拉近,也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崭新的劳动者形象.

    "劳工神圣"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劳工"形象

    明遗民集序书写的纪传与想象

    赵宏祥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别集序在文体初创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传记写作的传统.明末清初的遗民通过诗文来回应国家和自我身份认同等问题.这种回应体现在别集序的书写中,使其中的纪传部分更加注重真实性的表达.然而,由于别集序的主观创作空间较大,真实与想象的成分在遗民的别集序中交织在一起,这无疑影响了通过"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方法所得批评主张的有效性.此外,集序作者往往通过个人经历的想象和性情的投射来塑造遗民的形象.这种塑造可能源于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也可能出于对经典文本的模仿.因此,遗民集序中的人物形象可能与他们的历史行为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集序所传达的文学批评要素的接受和传播.

    明末清初集序遗民形象纪传想象

    魏晋公府从事中郎考述

    刘军
    20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时期,诸公及位从公的统兵幕府专设从事中郎一职.魏晋公府的从事中郎不再是以皇帝私属家臣身份督军的耳目,而是府君信赖的心腹僚属,与长官维持紧密的附庸关系.其地位介于长史、司马和参军、掾吏之间,作为高级行政助理,有权过问本府咨议、机要、人事、指挥、法宪等事务,并可全权代表府主办事,乃幕府纲纪显职.从事中郎的选任资格与乡品三品固定搭配,阀阅世资以高门士族为主,兼采优秀寒素.其仕宦履历不乏专属乡品二品的清要职位,晋升过程相互衔接司空见惯,反映当时门阀大幕虽已拉开,但对流孔道尚未完全封闭.从事中郎仕途的末段普遍跻身三品官,反证乡品对仕宦前景具有等位的预期功能.中正主观评议的乡品不同于单纯核算世资的门品,这是研究从事中郎及其他职官必须加以细致区分的.

    魏晋幕府从事中郎流品秩序阀阅世资乡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