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路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路工程
公路工程

龚赛群

双月刊

1674-0610

glgczz@163.com

0731-85221546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三段472号

公路工程/Journal Highway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公路工程》(原《中南公路工程》)于1975年创刊,是中国公路行业综合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同时也是“公路运输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南公路科技情报网网刊”。专门刊载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文章。包括公路、桥梁、结构理论、路面、路基、人工结构物、线路勘测设计、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可供从事交通研究、施工、监理、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中专师生阅读,亦可供市政、水利、建筑、铁道建筑等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无人机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服役边坡监测方法

    王宏祥查旭东肖益民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边坡变形监测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低及安设复杂且对边坡有损坏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服役边坡坡表变形监测方法.根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相关理论,确定了数码相机内参数标定和监测点坐标解算方法,研制出一种可布设在服役边坡坡表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和全站仪测量通用的变形监测目标物,实现对边坡的联合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配合专门设计的变形监测目标物对边坡坡表变形较为敏感,第一期和第二期的监测点位中误差分别为3.3 mm和1.7 mm,水平位移监测的点位和垂直位移监测的高程中误差分别为3.5 mm和1.6 mm,达到毫米级的监测精度,满足滑坡监测标准的精度要求;同时变形监测目标物制作可靠、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变形监测坡表变形无人机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误差

    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在平益高速公路底基层中的应用

    钟文孟凡威陈宇亮任毅...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在平益高速公路底基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试验对比了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和天然集料的基本性能,进行了水泥稳定再生集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试验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了再生集料用于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和降碳效益.结果表明,再生集料的压碎值和吸水率较大,掺入30%天然集料后可用于平益高速公路底基层;70%再生集料掺量的混合料最小水泥用量为4.0%,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分别为2.033 g/cm3和9.1%;再生集料的加入能改善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从而提升底基层耐久性;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在平益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降碳效益和环境效益.

    道路工程底基层建筑垃圾再生集料疲劳性能碳排放平益高速

    新建道路下穿铁路工程全施工阶段数值模拟分析

    楚康利彭泽奇曾亚林刘文劼...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建道路下穿铁路工程施工和运营期间产生荷载会对铁路高架桥桥墩附近土层产生竖向及侧向附加应力,桥墩易发生沉降和桩基承载力破坏,对铁路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保证铁路安全不受道路施工和运营影响,需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安全性评估.结合某实际公路下穿铁路工程,采用MIDAS/GTS软件对新建道路下穿铁路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精确分析不同施工阶段对铁路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道路施工最不利荷载工况下高铁桥墩沉降量均小于2 mm,墩桩基最大轴力均小于桥桩允许轴力值,理论计算能满足规范及原设计要求.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可以为施工过程中铁路监测及监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为以后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道路工程下穿铁路桥数值模拟附加沉降桩基轴力

    基于极限抗力的微型群桩承载失效模式研究

    杨世捷陈炜张笑金宇轩...
    97-10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刚度等效原则推导了微型桩组合结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结合现场试验及监测成果,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的极限承载力及极限破坏模式.研究表明:微型桩间距与结构宽度对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极限抗力影响显著,微型桩间距越小,布置越密集,结构宽度越宽,组合结构的刚度越大,其极限抗力越大.微型桩组合结构破坏过程分为:滑面土层剪切破坏、微型桩桩体弯曲破坏、桩-土界面剪切破坏、微型桩桩体拔出破坏4个阶段.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边坡最终的破坏形式是桩体拔出破坏,以桩体发生剪切破坏时的荷载作为极限抗力,低估了其承载能力.联系梁能增加微型桩组合结构的整体刚度,但不会显著提高其极限承载力.

    边坡支护微型桩极限抗力抗拔承载力数值模拟

    基于Hoek-Brown强度准则的锚杆支护效应研究

    金宇轩
    10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围岩增强理论原理,通过数值模拟对锚杆支护效应的量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锚杆密度与GSI之间的等效换算关系,从而对锚杆的支护效应进行量化,并得到以下结论:①锚杆密度与GSI分数之间成线性正相关,锚杆密度越大,GSI分数越高,对围岩的提升作用越大;②在锚杆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减小锚杆的排距比减小锚杆的间距对提高围岩强度的效果更为明显;③锚杆支护对硬岩的提升作用不显著,对软岩的增加效果十分明显,岩石越软锚杆的增强作用越明显.

    隧道围岩稳定锚杆数值模拟收敛-约束法

    基于后注浆工艺纵横交错双向预应力装配式道路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高路恒周峰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我国公路工程装配化建造水平,基于后注浆法对预应力装配式道路设计与施工开展研究工作.从装配化道路结构创新设计、优化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提高结构耐久性、缩短建造工期、环境保护及推进行业转型发展等方面深化研究,建立了基于后注浆工艺纵横交错双向预应力装配式道路结构技术体系,采用了"纵横双向格构梁设计,双向交叉预应力,叠合板倒置支承工艺,后注浆法封孔"技术方案,整体遵循"模块化设计,分区段吊装,双向预应力张拉与封锚,后注浆施工"原则,技术方案经专家论证,可行有效,对推动我国公路工程装配化施工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装配式道路后注浆工艺双向预应力分区段吊装施工关键技术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及机理分析

    周琛褚晨枫丁亮王子昂...
    116-12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开裂性能会影响沥青路面结构层整体服役寿命.为了评价不同增强方式下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以普通乳化沥青、外掺玄武岩纤维和SBR改性乳化沥青这3种冷再生混合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中梁试件的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建立了3种乳化沥青冷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方程,揭示了疲劳过程中动态弯拉模量和累积耗散能的演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试验获取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破坏界面的微观形貌.试验结果表明:动态弯拉模量衰减至初始模量的70%-80%即可能发生断裂.动态弯曲劲度模量比κ越小、累积耗散能越大,疲劳性能越好.SBR改性乳化沥青和外掺玄武岩纤维均可以改善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SEM试验揭示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增强机理.研究成果可为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提升及其耐久性设计提供参考.

    道路工程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玄武岩纤维疲劳性能增强机理

    不同钢渣掺量AC-16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杨彦海张林林杨野徐维哲...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将钢渣应用于道路建设中的可行性和钢渣沥青混合料性能特点,揭示混合料性能随钢渣掺量不同的变化规律.将钢渣0%、25%、50%、75%掺量代替石灰岩集料制备钢渣沥青混合料,采用高温单轴贯入试验、低温劈裂强度试验、冻融劈裂强度试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分别针对不同钢渣掺量下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与疲劳性能展开相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钢渣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可以作为集料制备沥青混合料,掺加钢渣后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着钢渣掺量的提高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变化规律不同,建议钢渣掺量控制在50%左右,以达到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最优.

    道路工程钢渣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性能研究

    SAP内养生路面混凝土抗渗性及机理研究

    银卓黄晓凤张革芬吴勇...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路面混凝土抗渗性能,采用高吸水性树脂(SAP)对路面混凝土进行内养生,设计氯离子渗透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研究不同SAP参数对路面混凝土抗渗性及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同时设计水化热测试、水化反应程度测试及扫描电镜(SEM)等微观试验,探索SAP参数对胶凝材料水化过程及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AP显著提高了混凝土抗渗性及劈裂抗拉强度,0.17%掺量的SAP内养生混凝土氯离子迁移系数比基准组降低33.62%,劈裂抗拉强度增大50.07%;SAP的加入,有效降低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速率、降低放热量、延缓水化进程、提高水化反应程度;SAP增强胶凝材料与集料黏附性,明显减小混凝土表面裂缝,同时促进胶凝材料二次水化,产生的大量水化产物,充分填充混凝土内部孔隙及SAP释水残留孔,增强了浆体密实性,从而改善混凝土抗渗性等耐久性.

    道路工程高吸水性树脂抗渗性水化过程微观形貌

    早龄期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时效关系及本构模型试验研究

    郭琦张卓蒲广宁刘斌...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早龄期机制砂混凝土在单轴受压状态下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的时效关系和本构模型,通过对8组不同龄期的C60机制砂混凝土试件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和单轴受压应力-应变曲线试验,并参考多种已有研究模型,建立了早龄期机制砂混凝土在单轴受压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时效关系模型和分段式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采用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时效关系模型和分段式应力-应变本构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效果理想,能够较好地描述早龄期C60机制砂混凝土在单轴受压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早龄期时效关系分段式本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