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

    贾钢涛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维度全面深入阐述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自觉,深化了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性特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领悟、切实践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着力培育时代新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践指向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董慧王爽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原创性贡献.这一原创性贡献何以可能,可以从思维方式、实践根基、文化底蕴三方面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洞察社会发展大势和民族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重要支撑、重要基石、价值遵循等一系列重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回答,体现了其对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团结、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民族复兴等问题的独创洞见,彰显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开创了党的民族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原创性贡献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何以成为一级学科

    陈达云赵九霞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应有之义,有利于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一级学科建设的学理逻辑和政策要求为依据,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已经初步具备设置为一级学科的五个方面基础条件.在交叉学科门类设置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不仅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一级学科学科建设交叉学科

    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朱军张兰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孕育、生长并发展于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既是对中华文明的精确概括,又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明表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两个结合"汲取思想资源,协同推进现代国家建设,兼顾共同性与差异性,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新时代,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精准把握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挖掘中华传统文明资源,从更新发展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思想资源.

    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丁龙召李丽萍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战略举措.这项源于群众的实践活动经过70年的发展,其积极效果已充分显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基础.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把握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更好地发展各民族合法权益,在创建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工作"五个认同"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观教育研究

    苏晓轶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文化观教育是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坚定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高校作为培育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观的重要场域,文化观教育面临重大挑战.高校应将文化观教育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布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文化观教育路径,在高等教育中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观以文化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

    全球史视域下唐代"长安-天山廊道"的形成

    黄达远孔令昊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关中-七河"沿线跨区域交流的讨论,探讨唐代"长安-天山廊道"形成与贯通原因,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超越了近代早期"欧洲中心观"下的民族国家史学范式以及"农耕-游牧"对立的二元观.研究指出,认识唐朝与中亚的关系,要从"中原-游牧-绿洲(粟特)"地缘关系中发掘城镇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走廊的支撑作用,由此重新认识和丰富"中国与周边"作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唐代"长安-天山廊道"跨区域交流新北道"外族盛衰之连环性"

    斯大林民族定义在中国的九十年(1929-2019)——兼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中国化

    周传斌张丽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定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斯大林的"民族"(нация/nation)定义对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回顾斯大林民族定义自1929年传入中国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不同影响,以及我国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在不同时期展开的争论,从而展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历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对民族定义的理解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斯大林民族定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党的群众观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孙绍勇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民族工作实质上是团结各族人民、争取人心、汇聚力量的群众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践行群众观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团结进步有机统一起来.从实践层面,立足群众基础推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与和谐,以群众利益为中心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群众力量谱写推进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篇章,汲取群众智慧构筑各民族美美与共的精神家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扎实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党的群众观引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对增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处理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和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深化落实党的群众观,充分调动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观能动性,大力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制度化保障民族地区群众的各项权益,才能广泛凝聚各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

    民族走廊研究的区域方法论——以西南边疆为中心的考察

    尹建东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既往关于民族走廊的研究多倾向于对走廊概念、范围的界定,以及各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掘利用等方面,这使得"线性通道"或"线性空间"的研究取向具有统摄地位.针对这一不足,尝试提出民族走廊研究的区域方法论,主张从西南边疆民族走廊的地理、文化空间出发,建立起与更大区域范围的关联性,通过走廊、通道连接的网络体系,呈现出区域"内外""上下"的关系结构和历史脉络.在研究中,既要关注西南边疆走廊、通道内部少数民族群体之间互动演进的历史,同时也要把国家力量、汉族移民、汉文化传播等之前被忽略的内容纳入其中,才能突破相对局限的"民族叙事"模式,把研究视野提升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民族走廊区域方法论西南边疆视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