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演进逻辑

    李资源江舟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演进逻辑,包含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维度.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看,这条道路深植于"天下一统"的政治形态,经历了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的转变;从民族理论角度来说,这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从实践逻辑上看,这条道路诞生于各族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实践.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凝聚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合力、创造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的社会条件以及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关系提供生态环境保障等.

    民族问题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国家治理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要素、目标与机制

    高永久杨龙文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本质上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系统型地方治理,其特殊性表征为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复合性、特定的民族事务治理与一般性地方事务治理的交叉性、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融汇性.由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特殊性、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政府职责配置等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各种原因,使得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存在着显著的国家治理要素,包括治理理念层面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性知识相互融入,治理结构层面中央权责配置与地方权责配置相互协调,治理过程层面中央决策领导与地方执行实施相互结合.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需兼顾地方性治理目标和国家性治理目标的"五维双层结构式"目标,涵括政治维度上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社会维度上深化民族和谐与社会整合、经济维度上推动兴边富民与区域协调、文化维度上实现文化交融与文化自信、生态维度上建设生态屏障与美丽中国.在国家治理视域下,应通过完善分工协同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资源分配机制和纠偏监督机制,不断协调优化国家治理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关系,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走向现代化.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国家治理系统型地方治理五维双层结构央地关系

    国民主体性的塑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的建立

    罗静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是窥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路径.前现代的中国一直在王朝周期律里循环,就是因为王朝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人民当家作主的问题,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在王朝时代以效忠于族群领袖而被动成为中央王朝的子民.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全社会免于贫困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族人民免于政治依附,全体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第一步是中央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引领和带动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平等地进行政治参与、社会参与和经济参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对边疆各族人民进行文化、政治多重塑造,确立边疆各族人民的国民主体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构建,是在中央政府引领带动边疆各族人民变成平等的公民参与到建设现代人民主权国家进程中完成的,并在边疆治理过程中进一步构建和夯实,最终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超越族群和血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

    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秩序国家治理现代化国民主体性

    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人本化实践——以中国西部C市W社区为例

    陈锋李从余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话语体系,其侧重于解决乡村社会中的公共生活参与、公共利益联结、公共秩序构建、公共意识凝聚等问题.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种以村(社区)党委为核心,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平台,以村内公共生活的有效参与为途径的价值共同体,其主要表征是公共利益的紧密联结、多元主体的充分参与和公共意识的集体唤醒.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路径的"三部曲"可归结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深刻嵌入和良性联结、初级社会政策的有效教化和正向引导、公共生活参与制度化和共同体价值观凝聚.通过共同体成员"尽责-享有-认同"的日常生活道德实践,增强村民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建立良序善治、以人为本、相互信任、利益联结、多元参与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

    乡村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共同体乡村社会秩序乡村公共生活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面具

    张斯齐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史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化基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面具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渗关系,体现出"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融合性特征.通过把神圣世界与世俗生活连接在一起,面具承载了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来自全国各地的面具案例,不仅反映了各民族共享"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兼收并蓄的思想谱系、交融共生的族际关系,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佐证.

    面具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式发展:传统生生之道的当代范式

    郭家瑞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现代化理论以"传统-现代"对立说为基础构建而成,但中国式现代化却将传统视为现代化生长之源,由此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生生"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涵摄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追求多元包容的共生共荣,为人类社会提供永续发展的根本范式.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传统生生之道及其衍生而出的文化观为理论基体,在确立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同时也指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为当今世界寻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生生之学生民论全人类共同价值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的程序完善路径

    石佑启张聪锐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的程序对于规范强制退出行为、防止行政权滥用、保障行政相对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实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立法目的等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原文化部2008年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修订颁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在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了较科学理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机制程序,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行为提供了操作性准则.但该《办法》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程序的规定有一定疏漏.立法的疏漏不仅影响了强制退出行为的高效理性展开,也悖离了程序法治原则的基本诉求.应在实践检视基础上,以行政程序法治原则为准绳,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的程序,实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程序法定和程序公正.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制退出机制程序法治

    民族互嵌论

    沙彦奋陈燕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互嵌超越以往民族关系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各民族"大分散、小杂居"的融居模式改变了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空间分布基本形式,成为当前和未来民族分布的显性特征.这一空间转化改变了民族关系的传统,致使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内容、特征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新要求新方法.梳理理解民族互嵌的视角,分析民族互嵌的具体内容形式和本质要求,目的在于通过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层面上互嵌,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促进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华民族认同.这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政治自觉.

    "大分散、小杂居"民族互嵌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网格化治理与技术治理适配的模式与机制

    张现洪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阐明国家行政下乡与信息技术应用在基层治理场域中适配性问题,对比了浙江、江苏与广东三地的网格化治理:浙江筛选性适配模式体现为网格录入信息筛选和治理议题的自我设置;江苏全景性适配模式描述的是网格信息全要素录入和上级对基层政权和村庄社会的全方位调动,表现出治权的向上集中和向下分流治理的刚性;广东瞄准性适配模式描述的是村干部与网格员内外双轨并行的治理格局,网格化系统瞄准社会治理事务.从政治发展的角度来看,行政系统面临高度变动和复杂化的社会,网格化治理与技术治理所化约出来的地理、社会边界和数据的确定性满足了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其适配还需区分精细化治理适用的领域与强度,并坚持技术治理的工具论,把网格化治理与技术治理回归到治理的本质上.

    基层治理网格化治理技术治理适配性复杂性化约

    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优化路径——基于元治理理论视阈

    张德淼李慧君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革新意义,在于"对传统风险评估制度的矫正纠偏"和"对个人信息保护方式的弥补与强化",该制度在提高个人信息处理透明度、改善信息主体弱势地位、协调公私利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现有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存在评估范围不详备、评估制度落实不严格、程序性设置不合理等弊端.元治理理论以自我规制为主,以有限政府规制为辅,与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所追求的"全面性、动态性"的目标框架相契合,为优化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提供了理念指引.应着力于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的程序性规定,使评估适用范围向精细化和场景化转型,构建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指标体系.

    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元治理风险评估个人信息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