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反哺助推边疆民族地区交往交流交融——基于西藏、广西、云南的多案例考察

    吴开松朱厘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多数年长一代群体,因教育资源有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不足、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短板等问题,导致他们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能力较弱.通过对西藏、广西、云南等地的案例考察发现,年轻群体的文化反哺,包括技能反哺、数字反哺与观念反哺等,有效推动了年长一代于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制度的引领等,是影响文化反哺助推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因素.

    文化反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边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民族共同体

    音乐人类学的兴起及其中国实践

    冯雪红王帅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注重研究音乐艺术及与其相关的所有社会文化现象.基于中西比较的视野,对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学科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西方音乐人类学研究具有共同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基本相同;在音乐研究中注重对社会文化和精神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注重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探索.由于学科传统和研究对象所处文化环境迥异,中西方音乐人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根植各自文化土壤,概念界定有所不同;对比学科研究视角,理解和诠释方式不同;追溯学术思想渊源,话语表述和实践应用不同.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任重道远,中国音乐人类学研究前景广阔.

    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人类音乐行为学科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林继富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和民族性,不仅得益其科学的保护传承,并且以其多种实践形式创造新的文明形态.在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赓续中华文明传统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立足新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不断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内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涵养包容品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实践

    吴佩琦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方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围绕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方力量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建设及数字技术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于系统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形象,增进各族人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聚合多民族共生共创力量、共享共融情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实践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当前基层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方向与路径

    陈思张瑞哲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在相当长时期内,"行政吸纳社会"的基层治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组织、社区、公民等治理主体积极性的发挥.近年来,我国基层治理主体不断丰富,基层自治能力提升,基层治理放权赋能的趋势明显.实践中,社会治理权力在纵向上下沉,权力分配机制不断适应现实运行的需要.为更好适配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放权赋能的治理路向应通过治理资源的再分配、治理责任的明晰、治理结构的调适等方式,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基层多元治理主体自我价值,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治理共同体行政吸纳放权赋能基层治理

    由城乡分治到城乡融合:"两委"组织法修订的若干问题

    唐鸣沈虹飞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提到议事日程,受到立法部门和学界关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并可形成共识.在修订的方向上,"两委"组织法应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趋势,促进基层治理由城乡分治逐步走向城乡融合,促进村庄治理由政经一体逐步走向政经分离.在修订的原则上,"两委"组织法最好是能改则改、应改尽改.关于法的名称,居委会组织法不应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而应当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应起来.关于章的标题,"两委"组织法应突出组织法的特征,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协调统一.关于条的表达,"两委"组织法,对于同样的事项、同样的规范,完全可以也应当用同样的表达.

    城乡分治城乡一体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基层治理

    法律实证主义"社会事实命题"概念谱系反思与厘定

    刘柳裴俊晖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实在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律实证主义中,作为法律实证主义基本命题的社会事实命题不仅语焉不详,作为"社会事实命题"的社会事实概念也模糊不清.社会事实的概念谱系包括规范性、价值、惯习等,这些概念不仅与社会事实的关系扑朔迷离,也展现了社会事实概念的多重可能性.正因为社会事实概念的多重可能性,社会事实命题在奥斯丁等法律实证主义者们的论述中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社会事实不同于自然事实,它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呈现出简单事实与复杂事实、规范事实与非规范事实等样态.社会事实概念可以具有一定的价值,这突破了传统法理学界对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哲学范式,并成为社会事实能否上升为规范事实的关键要素之一.

    法律实证主义社会事实自然事实规范事实

    碳金融赋能碳中和的机制与实现路径

    鞠荣华刘嘉浩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碳金融作为连接经济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桥梁,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推进碳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如碳汇未能充分纳入碳金融体系,碳金融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需要从机制和路径层面对发展我国碳金融进行研究和设计.首先,将实施碳税、碳关税及界定碳汇所有权作为激活碳汇交易的顶层设计;其次,构建支持碳中和的新型金融机制,形成碳汇投资者、碳保险、碳信贷之间的三元稳态关系;最后,打造新型碳中和智能化数字交易平台,为碳金融市场提供高效、透明、安全的交易环境.

    碳中和碳金融碳汇碳关税数字金融

    《诗经》劳动文化时空的构建及其价值意蕴

    赵晓霞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不但刻画了生动的劳动图景和劳动者形象,而且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劳动文化时空,形成了以劳动"安身立命"的道德感和"各尽其职"的劳动秩序观.《诗经》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意蕴,就"为何劳动创造人"而言,指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就"劳动何以创造人"而言,指向文化时空中人的主体性的确证;就"劳动创造了什么人"而言,指向培养"严谨而恭敬""勤勉而自省"的君子人格.我们须在古今视域的融合中发扬文化自信,以构建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文化精神.

    《诗经》劳动文化时空劳动道德感劳动秩序观文化自信

    人·地·诗:李白荆楚诗歌的空间书写

    张玖青丁畅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李白荆楚诗歌,可发现李白习惯将纯粹空间作为必要的地理向度,与因之生发的情感空间相融通.地理空间的立体化、心理空间的视觉化、叙事空间的动态化,都通过散点透视与俯仰往还的空间视角以及以小观大、由点而面的空间结构,"泛空间"与"大字面"的空间表征才得以呈现.物性、人性、诗性相绾联,使得李白荆楚诗歌显示含蓄的审美艺境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至境.

    李白荆楚诗文空间书写美学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