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雷振扬

双月刊

1672-433X

xuebao@mail.scuec.edu.cn

027-67842094

430074

武汉市民院路5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民族学,也发表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论文。民族学方面以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

    罗柳宁江涛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前者着重于客观行动实践,后者则关注主观心理认同与情感价值归属.尽管二者具有各自的功能特性和应用范围,但二者历史根基同源、价值理念同质、文化使命同担、战略目标同向,呈现出从互相构建迈向深度互嵌的关系.一方面,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强化了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理念,巩固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根基,构筑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格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战略举措;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思想基础、注入精神动力、提供价值规范,成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强大精神力量.由此可见,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二者互促互构、同向谐生,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构逻辑

    松巴堪布《如意宝树史》的时代特点及其价值——安多地区格鲁派高僧在清朝蒙藏治理中的连接作用

    石硕俄智多杰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由青海佑宁寺高僧松巴堪布·益西班觉撰写的《如意宝树史》(又名《松巴佛教史》),在藏族史学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最为重要的藏传佛教史著作之一.《如意宝树史》产生的时代背景,充分反映了 17至18世纪安多地区格鲁派高僧在清朝边疆治理中发挥的重要纽带和衔接作用,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清朝蒙藏治理方略及"兴黄教,所以安众蒙古"的政教举措,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和生动的诠释.

    安多地区格鲁派清朝蒙藏治理松巴堪布《如意宝树史》

    乡土社会传统知识社区保护机制的构建

    辛丽平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社会传统知识是中国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所有智力成果的总和.这些知识既是乡土社会重要的生计资源,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智力支撑,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社区作为乡土社会传统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空间,与传统知识关系紧密,对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针对乡土社会自身较为"传统"的特征与环境,要实现对传统知识的有效保护,还需要传统社区从创新机制、社会习惯规则机制、信息技术机制以及自我保护机制等诸多方面下功夫.

    乡土社会传统知识社区保护机制

    数字人文视域下抄刻文献的整理与开发——以海南抄刻文献为例

    闫霏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两年的田野调查中不断发现海南苗族村落流传着丰富的抄刻文献.其中,产生于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的抄刻文献应属古籍范畴,文献内容涵盖民间习俗、礼俗、族谱、契约文书、宗教等文化研究,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语言研究,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笔者结合数字人文方法与人工智能技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海南苗族抄刻文献的整理与开发工作,加快相关古籍资源中抄刻文献的内涵挖掘与转化利用,为提升古籍工作质量提供思路与可参考的基本遵循,最终期望从中凝练出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数字人文海南苗族抄刻文献整理与开发

    中国国家治理的伦理意蕴及善治实践理路

    邹吉忠朱曦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国一体"国家文明形态与文化认识理路,决定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治理理念与治理模式方面皆存在差异.在中国,"家"的本体论存在构成了现代中国人伦关系的基本价值规范和形成基础.中国国家治理在中西文明交流与对话中显现出独特伦理品格,其品格本质上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意义上的善.中国国家治理善治的实现,必须要深入中国的社会历史现实,以观照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为逻辑起点,借助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道德赋能使得伦理道德成为国家治理措施之外的有益补充.

    中国国家治理家国一体真正共同体善治道德赋能

    近十年社会治理研究的脉络与展望

    梁利华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近年来知网上公开发表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为依据,以知网上高被引率的社会治理文章为主要观察对象,综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进路与全貌趋势.从社会治理为何、社会治理何为、社会治理研究的社会背景、社会治理研究的具体议题以及近年社会治理研究的特点来描摹社会治理研究的全貌,以期从上述剖面为切入点把握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议题、研究走向与发展趋势.同时,根据知网数据描摹出的研究画像,建议新时代社会治理研究在关注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着重构建中层理论分析模型、关注社会实践中发展与秩序的互动等方面发力.

    社会治理宏大叙事社会转型

    网络时代诽谤罪的价值结构与司法适用

    朴宗根党政
    13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诽谤罪的判断应当回到对公民基本权利,即言论自由,或通过言论行使的其他基本权利和名誉权两者价值判断的领域之上,对社会法益的判断也应肯定为造成社会危惧感的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未能通过基本权利价值比对的行为,即使侵犯了其他社会法益,也不构成诽谤罪.在互联网语境下,应肯定私营平台对网络内容进行管理的权力可与传统公权力进行类比,从而扩大公民通过言论自由实现权利的范围,对行使此类管理权力相关人员的批评言论中包括不实信息的,应在合理限度内阻却违法,不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言论自由名誉权价值结构

    TOE框架下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组态路径——基于fsQCA和NCA混合研究方法

    王娟李梦淼
    148-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采用NCA和fsQCA混合研究方法,以231家医药制造企业为例,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创新投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结构、政府补助和区域数字基础设施等六个条件对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1)单一变量均不构成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瓶颈水平分析表明,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受企业家精神、政府支持以及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的限制.(2)存在4种实现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分别是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双元驱动型、技术-环境双元并进型以及环境-技术+组织协同型,其中环境主导型又可划分为环境主导下的组织协同型、环境主导下的技术发力型和环境驱动型3种组态,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政府资金支持是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条件;在不同情境下的企业中,企业数字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区域数字基础设施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3)存在2种产生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具有两个主要特征:数字化转型程度不高并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缺乏外部环境支持和内部组织协同的情况下,医药制造企业创新投入难以产生实际效果.

    医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TOE框架fsQCANCA

    网络微短剧何以创新文化遗产影视化传播——基于《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案例研究

    邓又溪朱春阳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影视化传播实践的核心经验,是通过专业化主体间合作来保证内容质量、可及性和多样性.这一经验在数字时代受到用户参与和算法推荐的双重挑战,强调流量的数字化创新,进一步减损了内容的意义价值,如何与多元行动者进行内容共创成为关键突破口.当前,"策展"成为用户抵抗算法推荐以满足个性内容获得和自我展现需求的手段.基于"策展流"的框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展现网络微短剧如何基于内容结构和平台架构达成内容共创.结合数字技术和微短剧行业的共同演化趋势,进一步提出文化遗产影视化传播的创新方向以及"策展流"系统的运行原则.

    文化遗产影视化用户参与策展流网络微短剧

    干部"积极避责"下的基层回应性治理

    刘澈
    17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方官员避责行为研究分别遵循责任政治与风险政治研究路径.在责任政治分析路径下,从乡镇治理的微观实践场域出发,可以发现基层干部避责行为的产生主要受多目标任务、硬指标考核、全方位监督和群众监督软约束的结构压力影响,呈现"自保"逻辑下的积极避责,具体包括上下平衡、内外均衡与轻重权衡等策略.乡镇干部"积极避责"造成基层陷入应付式、事本化、调控型与规范性等回应性治理陷阱,需要通过完善基层权责分配体制、完善激励与监督考核机制以及通过心理辅导强化正向反馈等,真正激发干部的治理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责任政治避责行为基层治理回应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