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南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南药学
中南药学

李焕德

月刊

1672-2981

znyxzz2003@163.com

0731-84895602

410011

长沙市人民中路139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

中南药学/Journal Central South Pharmac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内容涵盖药剂、药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化药物、中药与天然药物、新药之窗、药物与临床、临床药学、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问题解答、学术争鸣等20余个栏目。办刊的特点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面向全国医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5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对白花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

    殷齐慧王胜华王茂锁张艳梅...
    1245-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6-B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乙烯(ET)5种植物激素对白花前胡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以宁国产并在室温放置12个月的白花前胡种子为材料,把5种不同的植物激素均配制成4个梯度浓度(1×10-1、1×10-2、1×10-3、1×10-4mg·mL-1),对白花前胡种子进行浸种处理.通过培养皿萌发试验,分析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和鲜重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4个梯度范围内,6-BA对白花前胡种子的生长状态整体起抑制作用.把1 × 10-1 mg·mL-1和1 × 10-2 mg·mL-1设置为高浓度,1 × 10-3 mg·mL-1和1× 10-4 mg·mL-1设置为低浓度.其中6-BA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均对白花前胡种子的生长状态整体起抑制作用.而GA3和ET在高浓度(1 × 10-1 mg·mL-1 和 1 × 10-2 mg·mL-1)及 ABA 和 IAA 在低浓度(1 × 10-3 mg·mL-1和1 ×10-4mg·mL-1)下均对白花前胡种子的萌发率、根长和鲜重都表达出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植物激素对白花前胡种子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ET在1 ×10-2 mg·mL-1时,对白花前胡种子的生长发育影响最为显著,白花前胡种子的萌发率,最大根长和最大鲜重均高于其他组.

    植物激素白花前胡种子萌发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乙烯

    记忆型双特异性CAR-T细胞的工艺优化研究

    邹婷马岩松陈泽建李长林...
    1250-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能够显著降低CAR-T细胞的体外分化程度、维持记忆型CAR-T(CAR-Tm)细胞高浓度稳态的新工艺路径,提升和延长CAR-T细胞的肿瘤杀伤效果.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FACS)技术,对原工艺采用CD3/CD28磁珠分选CD3+T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不断补充IL-2细胞因子,和新工艺利用CD4/CD8磁珠分选出CD4+和CD8+T细胞并用耦联人源化抗体纳米粒(TransAct)活化,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IL-7和IL-15培养所得T细胞分别进行CAR-Tm细胞亚群分析,并通过对比不同TransAct用量和培养时间获得最优制备工艺.结果 新工艺得到的低分化记忆型CAR-T(CAR-Tscm+CAR-Tcm亚群)细胞占总T细胞和CAR-T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原工艺(P<0.05),TransAct的最佳用量为20%,细胞体外最佳培养时间为12 d.结论 联用IL-7细胞因子、IL-15细胞因子、TransAct有利于维持靶向CD19/CD37双特异性低分化CAR-Tm细胞高位数量和维持时间,提高持久性,为其后续临床研究及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CAR-Tm细胞白细胞介素-7白细胞介素-15耦联人源化抗体纳米粒

    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评价

    王昕怡陈佳佳谢祎帆杨帆...
    1256-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并优化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并对其进行表征、创面刺激性测试及抗炎活性评价.方法 通过饱和溶解度测定、脂质相容性和乳化能力筛选了紫草素NLC的处方.以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DI)为指标,考察紫草素NLC的制备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制备紫草素NLC,单因素法考察固液脂质比、总脂质用量、乳化剂用量和投药量的范围.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固液脂质比、总脂质用量、投药量对PDI和载药量的影响,得到最优处方,并对其进行验证及表征.通过在大鼠背部表皮造成破损后连续给药,测试紫草素NLC的创面刺激性.采用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以NO释放率为指标评价紫草素NLC的体外抗炎活性.结果 采用Transcutol P为液体脂质,固体脂质为双硬脂酸甘油酯,乳化剂为BRIJ®O20,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NLC,最优处方:乳化剂用量为6%,固液脂质比为4:6,总脂质用量为6%,投药量为20mg.大鼠背部破损皮肤均未见红斑或水肿,皮肤组织结构均基本正常,同时等剂量下的紫草素NLC抑制RAW264.7释放NO的能力存在比紫草素更强的趋势.结论 制得的紫草素NLC载药量高,粒径均一.紫草素被制成NLC后,对创面无刺激性,细胞毒性有所下降,同时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紫草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正交试验设计表征刺激性评价

    基于含量测定和指纹图谱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藏药小檗膏耳用散剂质量的影响

    高平曲悦王彩芬伍丽...
    1264-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电子束辐照灭菌对藏药小檗膏耳用散剂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0、2、4、6、8、10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处理小檗膏耳用散剂,研究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其性状、指纹图谱、生物负载及指标成分盐酸小檗碱、没食子酸和西红花苷-Ⅰ含量的影响.结果 电子束辐照剂量增加时,粉末颜色略有加深,各组之间无明显变化,均为棕黄色粉末;电子束辐照能够有效降低小檗膏耳用散剂中细菌和霉菌、酵母菌菌落总数,随着辐照剂量增大,其存活数显著降低(P<0.05);电子束辐照对小檗膏耳用散剂中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没食子酸和西红花苷-Ⅰ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小檗膏耳用散剂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58,表明经电子束辐照处理的样品与未辐照样品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 10 kGy以下电子束辐照灭菌对藏药小檗膏耳用散剂的多个指标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影响,而6kGy以下电子束辐照灭菌即可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微生物限度标准的规定.电子束辐照适用于小檗膏耳用散剂的灭菌,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小檗膏耳用散剂灭菌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小檗膏耳用散剂辐照灭菌盐酸小檗碱没食子酸西红花苷-Ⅰ

    瓶内处理技术结合快速LC-MS提高利培酮血药浓度测定效率

    夏爽李小新郭晓张宏伟...
    1270-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瓶内处理"(Bottle-in)技术结合快速LC-MS的方法学特性,并验证其对治疗药物监测技术自动化和标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择利培酮及其主要代谢物9-羟利培酮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两种血样前处理技术——Bottle-in技术与实验室现行的常规处理(RP)技术,建立并验证相应的LC-MS检测方法.实验设计遵循CLSI EP9-A3指南,对60例服用利培酮的患者血液样本应用两种方法进行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浓度的测定,并记录样本的报告时间.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Bland-Altman 一致性检验以及医学决定水平(MDL)预期偏倚分析,对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评价.结果 两种前处理技术下的LC-MS方法在测定利培酮和9-羟利培酮血药浓度时,均满足方法学验证的标准.在60例患者的样本中,两组结果均未出现异常值,显示出强烈的相关性(P<0.01).Passing-Bablok回归模型显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MDL预期偏倚分析进一步证实,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未出现显著性偏倚,预期偏倚值(Bc)均在可接受的偏倚限值范围内.Bottle-in技术较RP技术在前处理时间上可节约66.67%,结合快速LC-MS技术对12例患者样本进行检测,全流程检出时间上Bottle-in组较RP组能缩短12.50%的时长.结论 Bottle-in技术凭借其高效的前处理方式,提高了药物监测技术自动化和标准化,可作为替代RP技术的一种有效方法,成为现代临床药学监测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瓶内处理(Bottle-in)技术样本前处理技术快速LC-MS治疗药物监测技术

    帕金森病神经突触损伤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刘璇靳佳慧燕子姝李东娜...
    1276-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是PD的终末核心特征之一,与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直接相关.而PD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往往会表现出嗅觉障碍、视觉障碍、睡眠障碍、抑郁、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些症状的产生与大脑特定部位神经突触损伤及功能变化有关,围绕PD突触损伤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是防止PD进行性加重的重要环节.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中药是常用手段,且其对突触保护凸显出独特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神经突触损伤在PD相关症状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突触损伤的机制和中药对突触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潜在机制,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帕金森病突触损伤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

    花旗松素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李灵张晗
    1284-1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旗松素是存在于松科植物、蔬菜和水果中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本文对近年来花旗松素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脑淀粉样血管病、脊髓损伤、肝性脑病、脑缺血再灌注、胶质瘤和癫痫,并从花旗松素的抗神经元凋亡、抗神经炎症、抗氧化损伤和抑制蛋白异常积累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花旗松素对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花旗松素神经系统疾病神经保护机制

    维奈克拉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

    滕喆杨新宇
    1291-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克隆性造血干细胞恶性肿瘤,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高,但是近些年涌现多种靶向药物有望改善这一困境.2018年经FDA批准的维奈克拉(Venetoclax)极大地提高了 AML患者的应答率.Venetoclax是一种BH3模拟物,它特异性地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进而杀伤肿瘤细胞.然而,随着Venetoclax在AML中的广泛应用,其耐药问题逐渐显现.具体的耐药机制主要表现在肿瘤细胞中靶点蛋白BCL-2下调及其他非BCL-2抗凋亡蛋白上调、BCL-2家族中促凋亡蛋白下调及非依赖BCL-2家族蛋白的其他耐药机制.本综述将系统地阐述AML中Venetoclax耐药的分子机制,并总结靶向这些耐药机制的相关治疗策略的新进展.

    维奈克拉耐药BCL-2蛋白家族氧化磷酸化通路激活线粒体

    二氢杨梅素肝脏疾病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康萌李雪梅万静之李澳忠...
    1300-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氢杨梅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衰老、解酒保肝、防治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药理学作用.近年来,二氢杨梅素对肝脏疾病包括急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变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癌等的保护作用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本文对二氢杨梅素对肝脏疾病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二氢杨梅素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防治肝脏疾病提供参考.

    二氢杨梅素抗氧化氧化应激药理作用

    度普利尤单抗用于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的研究进展

    赵玉婷宋沧桑王国徽张函舒...
    1305-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人皮肤疾病患病率高达40%~70%,其中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率超过10%.传统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或免疫抑制剂,存在病情控制不佳、药物不良反应多等弊端.靶向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的研发上市,为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但临床上度普利尤单抗常超适应证应用于其他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度普利尤单抗在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并且对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展望.

    2型炎症性皮肤疾病度普利尤单抗靶向生物制剂超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