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斯克方法论学派与后苏联科学哲学的转向

    万长松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斯克方法论学派"是苏联(俄罗斯)科学院斯焦宾院士创建的科学哲学学派,代表着20世纪70-80年代苏联科学哲学的最高水平.明斯克方法论学派诞生的历史前提是发达的自然科学,即高水平的数理科学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构成当时白俄罗斯社会文化的主要景观.通过考察作为特定社会认知现象的明斯克方法论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史,阐明了斯焦宾院士在第一代研究团队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发挥的领军作用;重点分析了科学的社会文化决定及其解释问题,这些问题首先在明斯克方法论学派的研究中得到说明.明斯克方法论学派对后苏联科学哲学仍具有广泛影响,在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背景下,研究重心从逻辑-认识论转向社会-文化论,重新反思科学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斯克方法论学派B.C.斯焦宾科学的社会文化决定俄罗斯科学哲学

    重建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俄苏量子力学哲学研究的独特贡献

    孙玉忠
    11-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正统解释将测量中的波函数坍缩视为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无解"导致其走向了工具主义,认为波函数仅仅是有关未来实验可能结果的全部知识.消解波函数物理解释的结果带来了量子力学本体论承诺的问题.遵循正统解释的关系量子力学并不拒绝波函数的本体论承诺,但仍坚持波函数工具主义的解释路线,延续了正统解释的本体论问题.21世纪20年代前后,俄苏学者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认为测量不是导致微观物理系统状态变化的交互作用,而是在语境中对物理实在的识别.语境实在论恢复了波函数的物理解释,重新定义了测量概念,确立起波函数与量子实在的关联,重建了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在正统解释的自身框架内解决了正统解释的本体论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量子力学本体论承诺语境实在论

    论科学编史学的"苏(俄)学派"

    刘程岩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出现的科学编史学"内史论"与"外史论"之争,虽然各自能一定程度上解释科学的发展现象,但过于极端的做法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科学发展也存在认识上的不足.而依托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三位代表人物形成的"综合论"学派,具有辩证且立体的学派理念、目标方向、特征表现,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学术眼界.对于学术界更全面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成果、科学活动、科学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科学编史学苏(俄)学派综合论

    "运动方向"的普遍化——从亚里士多德主义到伽利略和笛卡尔的运动学

    刘鹏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小与方向是衡量运动的两个基本要素,传统科学史研究多关注运动大小,而忽视运动方向观念的演变.在近代早期的运动学中,运动方向经历了普遍化过程,其中贡献最大的是伽利略与笛卡尔.若以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为线索,可发现:运动方向在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中是特殊的,竖直方向对应着月下区诸单纯物质的 自然运动,水平运动未被关注;伽利略开始了运动学的数学化,但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仍具有特殊性,分别与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下落运动绑定在一起;笛卡尔的抽象运动学真正实现了运动方向的普遍化,他还以抽象运动学解释了现实运动的竖直与水平方向.至此,运动学中,运动方向的普遍化完成.

    运动方向运动学亚里士多德主义笛卡尔伽利略

    从赫尔墨斯"视角"到世界制图"视点"——古希腊罗马时期天文学对地理学的塑造

    鲁博林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学思想史研究中,古希腊罗马的地理学(γεωγραφ(ι)α)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地理学有所不同,属于数学科学的一支.与此相应,对地理学塑造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同为数学科学的天文学.该影响脉络始于"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通过新的语汇创造,他首先提出了天文视角下对居住世界的几何描绘方式.其后,天文学家希帕克斯对前者柏拉图式的几何还原加以批判,引出了天文测地纲领这一更激进的方法论变革.受此影响,托勒密从天文研究出发,系统地构造了古代地理学的科学动机、数据测量与计算框架、绘制地图的几何视点及整套制图法则.对这一影响史的回溯,既是对学科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有助于今人更好地把握现代地理图景的古代起源.

    埃拉托色尼希帕克斯托勒密地理学视角

    隐喻语句的预设及其动态语义

    洪峥怡黄华新
    38-4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语句在进行非字面义表达时,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信息,这些前提信息和字面表达的预设没有本质区别.但相较于字面表达的预设,隐喻的预设更为复杂,即使是最简形式的隐喻语句,也存在不同类型的预设;且隐喻的预设介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间,它既有相对确定的形式,又高度依赖于语境,具有动态性.通过将一个隐喻语句所使用的预设区分为隐喻概念预设和源域性质预设两类,说明两者在层级上的差异,可以解释隐喻预设和一般预设在投射性和可取消性上的区别.继而遵循动态语义学传统,可以提供一种贯通表层语句结构和深层认知结构的方式,在同一框架下刻画两类预设投射的不同情形,揭示动态语境中的隐喻语义.

    隐喻预设动态语义语境转化潜力

    论人类和人工智能信任关系的三种研究路径

    刘光明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专业能力使人类对其展现出信任态度.虽然人智之间不能按照人际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但人工智能具有的自主能力表明它有可能回应人类的信任态度,因此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将人工智能拒斥在信任关系之外的思路并不可取."简化路径"虽然强调人智可以建立信任关系,但它涉及对信任构成要素的简化,因而会掩盖信任的本质特征.若将人智活动置于更广泛的交互背景中考察,人智之间可能建立间接信任关系并表现出对直接信任的"从属特征",这为人智信任分析提供了可行路径.

    人智交互信任关系从属路径人类中心主义化

    问题与算法——从发现的逻辑看人工智能的局限

    王耀德查唐龙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科学发现和知识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的认知的关系的研究较少去探究两者在"提问"和问题应对方面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探讨"问题"与"算法"的联系.从科学问题的形成、应对直到形成理论的过程等来看,AI难以提出创造性的科学问题,而科学问题也难以单纯用算法解决.主要依据是:一些重要科学发现过程中存在假设"先于"观察的现象,以及问题形成和认知跃迁往往是非归纳、非算法的过程等等.因此,在科学发现的能力方面,基于算法的AI可能具有较大的局限.

    科学问题算法人工智能AI科学家

    自然和人工感知概念的界定与反思

    孔佳仪魏屹东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知作为认知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是主体对外界和自我进行认知和理解的基础.近年来,新型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这种从自然感知到人工感知的拓展带来了人类认知的新挑战,使重新审视"人工"和"感知"的哲学本质成为必要,并在这种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重新反思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自然感知自然类人工感知人工制品脑机接口

    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

    崔中良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达到自然交互状态,情感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分析情感生成的具身、认知和感知三个层级,探讨人工情感生成的哲学基础.在现象层,指出当前情感计算研究的认知预设仍然是功能层面的个体加工模式,因此无法摆脱对人类情感模拟的方法论和情感相似性的评价标准.将人工情感进行主体间性和外部构成性视角转换,可以在逻辑层面摆脱情感模拟和因果律的制约.在内生性层面,人工情感的生成依赖于人机之间的具身交融、本体感受和共感的基础.由此,人工情感研究进入到情感交互和情感共享的维度.

    人机交互人工情感情感共享具身情感生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