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Quantum Supremacy"的语义演变及社会争议性分析

    赖明东雍熙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Quantum Supremacy"一般译为量子霸权,是近几年讨论最多的科技名词之一,后来其被"Quantum Advan-tage"取代来描述量子计算的进展.究其原因,一方面,"Quantum Supremacy"的语义经历了一些改变,这个概念最初由约翰·普瑞斯基尔发明,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对经典计算机的巨大超越,接着阿朗·哈罗和约翰·马丁尼斯先后赋予了这个概念更多的含义,最终按照约翰·马丁尼斯的量子霸权标准实现的量子霸权实验引发学界诸多质疑,似乎达不到所谓的巨大超越.另一方面,当"Quantum Supremacy"概念从学术界进入公众视野后也产生不少争议,由于"Supremacy"在大众文化中有"霸权、至高无上"的含义因而容易引发种族和阶级优越性的联想,而且宣称实现"Quan-tum Supremacy"容易给公众量子计算机将很快大规模应用而经典计算机将过时的暗示,并助长量子炒作.

    QuantumSupremacy量子计算量子计算机

    "有意义的人类控制":智能时代人机系统"共享控制"的伦理原则解析

    俞鼎
    83-8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时代的决策机制显现出人机系统"共享控制"的协作关系,但要谨防智能机器被赋予自主权的同时可能引发的责任扩散效应,这就要求人类对自主系统的控制与道德责任之间有新的伦理规约机制.由此,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领域新近提出了"有意义的人类控制"(MHC)这一人机交互伦理原则.当前,MHC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显著鸿沟,除了对MHC做出概念界定,还要揭示其理论局限并做出拓展,进而提出一种"全方位人类监督框架"来规范应用MHC.

    有意义的人类控制人机交互伦理自主系统全方位人类监督框架

    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的实践进路——基于德国人工智能伦理标签的启示

    彭玥孔燕
    8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伦理标签是德国反思伦理原则实践困境之后提出的新理念,标志着德国人工智能伦理由原则到实践的重要转向.该标签的核心价值在于细化伦理标准参数、简化伦理风险场景以及嵌入能效标签的规范形式,从而实现伦理原则可评估、可操作与可解释.通过梳理与分析人工智能伦理标签的主要内涵,为我国当下人工智能伦理实践进路提供了重要启示:深入人工智能应用情景的伦理案例研究,提升伦理原则的实践有效性;扩展多元化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形式,增加伦理原则的道德接受度;构建完善的指标评估体系,提高伦理原则的系统阐释性;推进伦理标准认证项 目发展,增强未来市场监管规则的竞争力.

    人工智能伦理标签德国实践进路启示

    "科技哲学与风险治理"学术研讨会召开

    研讯
    95页

    新兴科技的预防式伦理治理路径探析

    张慧李秋甫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健康、社会生活品质、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人类的生存安全、自我价值认同等也产生了 一定的挑战.为了审慎地发展新兴科技,不仅需要从国家政策法规层面提出解决方案,更应从科技治理理念与原则方面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对"负责任研究与创新"和"预防式原则"进行深入比较,发现二者分别侧重于对责任主体或技术客体进行伦理规约,但二者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全流程的伦理治理,由此构建了新兴科技的预防式伦理治理框架,以期达成科技向善的发展目标.

    预防式原则负责任研究与创新预防式伦理治理科技伦理治理

    人工智能伦理何以由"儒规"走向"道引"?

    吴怡
    104-10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德层面的探讨思路普遍遵循儒家的"仁爱"与"德治".而具有理性主义传统的儒家到了西汉与"以名为教"结合、重于外在形式,造成了道德的异化.与之对应,遵循儒家的人工智能伦理现阶段也面临着因技术隐蔽升级而陷入道德伪化的困境.对此,道家对儒家的修正强调"化当然为 自然",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受到外在规约的"善"走向自然而然的"善",甚是符合人工智能技术从弱转化为强、从专用转向通用的应然状态.由此,以儒家理论支撑的外置型伦理规范并不能完全满足此技术的发展,相比而言以道家为依据的内发型伦理设计更加符合人工智能的生成特性.

    人工智能儒家道家伦理

    知识分类视角下晚清西学汇编中物理知识的表达与认知

    杨诗敏聂馥玲郭世荣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理解两种文化相遇时"本土"与"域外"之间的知识融通是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重要议题.透过晚清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本土回应或可发现问题的关键.这些汇编资料再次选择与重述已有西学译书,对传入知识进行二度创造.其中的知识分类呈现出新知与旧识之间的往还,反映出时人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西学汇编对传入物理知识再生产的复杂历史情节,显示晚清中国学者对物理学的认识不止由器物上升到学理,还有着以"艺"描述其知识属性,以"测量""格物"概括其知识领域的尝试.解析西学汇编对物理知识的调适与回应,也是审视晚清物理学本土化的主旨所在.

    晚清西学汇编知识分类百科全书物理学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历史考察

    庞晓光
    117-12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科技观寓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曲折过程,与时代主题、社会需要紧密相关.经历了"科学被当做救国的工具、把科学实验看作一种社会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利益和国家发展范畴的重要因子"的演变.在这些观念的嬗变中形塑了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最显著特征,那就是现实主义的或实践的科技观.现实主义科技观中的科学脱离了想象中的完全超然的地位,成为经济社会结构和政治思想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这种现实主义科技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还应当观照科学的本质形态,用纯科学的理想来平衡现实主义科技观中的功利取向.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历史演进科学与政治

    哈姆莱特的辩护、"田松讽"及科斯定理

    刘华杰
    123-126页

    不对称、不平衡;不可逆、不可避

    田松
    127-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