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开放量子系统的哲学分析

    熊飞雷吴国林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物理学中,封闭量子系统是对量子系统的近似,开放量子系统才是对量子系统更精确、普遍的描述.传统上对量子世界的哲学研究受限于近似的、封闭系统的视角,基于精确的、开放系统视角的哲学研究目前仍鲜有涉及.量子力学的公理体系基于封闭系统框架,但对该框架的分析可以揭示一个粒子内部开放且外部普遍联系的世界.在本体论上,它使物质符合本体结构实在论.在认识论上,它使关系具有超越实体的先在性.这些从哲学上支持了开放量子系统是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开放量子系统个体化本体结构实在论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征文预通知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11,44页

    量子信息的本体论分析

    乔笑斐高策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信息的蓬勃发展,促使人们开始从信息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量子力学的基础问题,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基于量子信息的视角,很多量子力学的本体论问题都获得了全新的阐释.首先,关于信息的定义,其本质是一个认识论问题;其次,在信息和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尽管量子信息给出了很多启发性的思路,但两者的鸿沟依然没有很好的解释;最后,量子力学的一些基础本体论问题,在信息的视域下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

    量子信息量子纠缠全息原理因果性量子诠释

    从量子概念看日常语言表征的限度

    成素梅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子理论体系蕴含着两种断裂,这两种断裂阻断了因果性思维的链条,摧毁了人们习惯性地运用日常语言的本体论根基.当物理学家企图运用与日常经验相联系的概念和语言来理解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态及其行为表现时,会步入错误表征的歧途.日常语言是对象性语言,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框架强化乃至固化了这种认知.量子力学则是在不断地抛弃经典认知和深化量子化观念的较量中发展起来的.量子概念受数学与问题的驱动,具有非表征性.量子理论不是在描述或表征世界,而是在谈论或模拟世界.理论与世界的关系从描述性表征到谈论性模拟的转变,揭示了 日常语言表征的限度.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摆脱对量子理论的错误理解,乃至陷入各种神秘主义.

    量子测量两种断裂日常语言的模糊性非表征

    康德形上学中的宇宙论

    马彪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宇宙论学说是康德一贯关注的哲学论题.18世纪50年代,这一论题是以宇宙起源论的面目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康德此时重点研究的是宇宙生成、演化,以及地球是否衰老等议题.70年代以后,康德才第一次以形上学一个分支学科的名义,将宇宙论置于形上学体系中加以研究.康德之所以如此处理这一问题,无疑与沃尔夫、鲍姆嘉登等德国理性主义思想家对他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尤其是他们关于形上学及其支脉的划分与辨析直接决定了他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这一点在康德前批判与批判哲学时期的著作中都留下了鲜明的思想印迹.显然,揭示并表彰康德宇宙论的这一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向度,对我们全面理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价值.

    康德宇宙起源论形而上学宇宙论

    对人与自然共在的形而上学思考

    曹孟勤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有影响的哲学研究几乎都将人与人共在关系摆在首位,提出 自我与他者共在,当代人与后代人共在,惠顾最少受惠者的利益等,唯独没有观照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在于打破人本主义哲学,将人与自然共在关系摆置于先在地位.人与自然共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本真存在,表达着人与 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映现,实现人与 自然共生共荣,以及人与 自然公平正义秩序.人与 自然共在超越了历史上人与 自然的主奴关系建构,不仅成就了 自然界的美丽存在,完成了人的善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还担保着改造自然界的劳动活动正确性和正当性.人与自然共在优先于人与人的共在,并指导和规定着人与人的共在.

    自然共在先在性

    摩尔悖论的盲点解决方案及其价值

    史红继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后期,索恩森从相对性的视角提出了盲点方案.该方案同摩尔方案之间的差异在于,集中表达了摩尔悖论形成机制源于断言背后的信念结构而非语言内容,揭示了摩尔悖论具有基于信念不一致与明显诉诸认知主体和时间因素的特质;而摩尔方案则更多地只是在言语行为的框架内部设置两个原则用以解释摩尔式荒谬.因此,盲点方案针对于任何由信念之需求导致的结构缺陷而造成的摩尔悖论,而摩尔方案的使用必须在那些形如省略形式和承诺形式的开放式语句中进行.盲点方案的独特价值在于,不仅有助于对悖论形成机理的认识,而且还能为Chat-GPT的幻觉问题提供启发性的解题思路,即检索、锚定和替换嵌入在参数化知识中的相关信息.

    摩尔悖论盲点断言规范ChatGPT

    因果贡献度与结构因果模型——萨托莉奥模型疑难分析

    吴小安吴东颖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学家卡罗莱娜·萨托莉奥开宗明义地反对存在因果贡献度这个概念,认为关于它的观念是一种"幻相",源自一种"混淆",不仅那些证成因果贡献度的"表象"可以通过解释来消解,而且那些用以测度因果贡献度的方法还会导致不可解决的"疑难".根据实际因果的结构方程理论以及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萨托莉奥的论证思路从前提上就错了,充分性和必要性并不是像她理解的那样是用来刻画因果贡献度的,而是用来定义因果关系的,对于规范性的考量才是因果贡献度之为可能的原因,并进一步说明,结构方程理论不能最终解决萨托莉奥的"疑难",那也只是因为具体情形中规范的模糊性,并不构成对结构方程理论的反驳,以此捍卫了因果贡献度概念之为可能.

    因果贡献度结果运气战争责任结构因果模型

    知觉事物的渗透性论证

    白洁赵原皓
    53-5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觉是主体凭借感官感知世界,并由大脑、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联做出综合判断的过程.主体知觉事物的过程是否具有渗透性的讨论,其焦点在于知觉判断是否含有推理过程,而这一推理过程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无法得到有效证明.从知觉现象的客观性出发,感觉经验和非感觉经验是客观的、整体性的存在,因而,知觉经验是一个渗透的过程;从心理即时性的角度,主体知觉事物的过程是亚个人层面的直接、快速的判断,不含推理过程;根据实证研究结果,知觉的判断和识别在遇到刺激时偏向于稳定的知觉经验,是自上而下的、某种程度上排除主体在外的、自动进行的综合判断过程.知觉经验没有固定的边界,它的边界随着我们认知技能的增长而扩大,并时刻体现在我们在无意识地使用这些技能进行知觉判断的过程中,因此,知觉是渗透性的.

    知觉渗透性心理即时性判断推理

    莱布尼茨心灵哲学的研究趋势及未来展望

    李天慧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布尼茨的心灵哲学思想蕴含在其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之中,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基于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莱布尼茨大会最新成果和过去十年国际莱布尼茨研究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莱布尼茨心灵哲学在知觉、统觉和身心关系等核心问题的研究中出现了 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呈现出研究问题愈加专题化、研究视角更多样化、与哲学其他分支不断交叉融合等研究趋势.但是,莱布尼茨心灵哲学研究仍存在文献挖掘不足、整体性阐释较弱、发展脉络梳理不够等问题,未来国内学界可以从梳理理论的发展脉络、着重阐释对德国古典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分析与中国汉学的互照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可能性,从更多维度凸显莱布尼茨心灵哲学研究的中国特色.

    莱布尼茨心灵哲学心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