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辩证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殷瑞钰

月刊

1000-8934

zrbzhfyj@sina.com

010-62142487 68598475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

自然辩证法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期刊。研究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方法论等理论问题,探讨当代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注重对最新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的哲学探索和对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辟有科技思想史、专题研究、读书与评书等栏目。读者对象为哲学、理论、管理、科技工作者和自然辩证法教师以及关注本领域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审科学革命概念

    何天翼袁江洋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革命曾作为科学史研究中的枢纽性概念影响了一个时代,但从科学史学史的视角来看,这种强调革命和断裂的编史学原则武断地切断了历史;从长时段的科学发展进程来看,它又武断地切断了科学的积累性和连续性.考察多种版本的科学革命概念的提出、发展与流变进程,比较奥恩斯坦、鲁滨逊、柯瓦雷、巴特菲尔德、库恩、I·B·科恩、F·科恩等人所主张的科学革命概念,可清楚地看到:科学革命概念始终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与历史断裂论陷阱,它未必为科学史研究提供了真正适宜的进路,也未必能够真切地揭示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史研究应超越民族主义,重新拾起萨顿的新人文主义理想.

    科学史理论科学革命概念萨顿理想长时段全球科学史

    乔治·萨顿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哲学理解

    张文涛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乔治·萨顿总是试图在更大的坐标系中来阐发科学史的意义与价值.这个坐标系是西方启蒙时代以来许多思想者一直致力构建的东西,主要形式是进步史观.进步史观在萨顿生活的时代遇到强烈危机,悲观主义渐次登上舞台.历史观中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通常或立足于对科学的美好想象与期待,或立足于对科学的片面否定和拒斥.如何理解科学进展与历史进程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没有得到系统回答的问题.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意在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歧,也为一种新历史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当萨顿提出科学史是人类历史中唯一清晰可辨的、明确无误的一种进步的论断时,他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同样保持了距离.一方面,他毫不怀疑科学本身的进步,将科学史看作文明史的主要部分;另一方面,他提醒科学进步在人类历史中的"唯一性",在科学求真之外,人类历史尚有求善与求美的内容,历史演进存在多重脉络.我们可以将萨顿历史观中的求真、求善、求美思想,进一步拓宽理解为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新人文主义的真正融合,不是体现在特定学科或者具体研究者身上,而是体现在新的历史观念中.

    乔治·萨顿科学史新人文主义人类历史多重脉络

    科学文化的当代价值:基于国际科学理事会的研究

    高洁李佳金张寒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文化始终以求真求善为价值目标,具有理想和现实两个维度的特性,因为遭遇政治等因素的强烈冲击,科学文化在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中未能完整实现,使理想形态的科学文化在某些时期陷入黑暗.如今,国际科学理事会及所属会员组织引发社会热议,正是民粹主义泛滥、逆全球化盛行、反理性滋生的体现.以科学文化为视角解读国际科学理事会的当代争议,并对比分析该理事会的百年变迁发现,未来应以理想维度的科学文化牢固团结国际科学共同体,才能化解矛盾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科学及科学文化成为造福全人类、世界和平发展的桥梁.

    科学文化国际科学理事会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点:斋藤幸平对物质变换概念的新阐释

    张乐徐靖惠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凸显,考释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成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回护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中心工作.斋藤幸平指认该概念并非始于摩莱肖特或追溯至李比希,而是源自丹尼尔斯.他从价值形式理论出发分析物质变换及其裂缝的三重维度,批判了绿色资本主义转嫁方案的非正义性,进而提出通过建构"去增长共产主义"应对气候危机.尽管斋藤兴平弥合物质变换裂缝的尝试面临诸多理论与实践困境,但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生态化阐释新路径.

    物质变换斋藤幸平生态马克思主义气候危机

    生态文明理念探源——兼论塞什陶伊的生态文明学说

    陈杨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理念一般被认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更广泛的文献调研发现,至少从1951年开始,世界各国学者已经逐渐使用"生态文明"一词.作为重要的早期研究者,匈牙利社会学家塞什陶伊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生态文明进行过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西方式现代化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疏离,由此提出环境保护事业必须由生态文明这一积极的战略目标指引,以恢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实现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尊重不同国家特殊国情的前提下,他进一步探讨了以"生态的世界文明"为最终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三阶段路线图.

    生态文明环境思想史全球环境治理

    环境哲学"中国话语"的意蕴、图景及其路径

    周国文耿奖研
    41-4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环境哲学"中国话语"的维度要基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从地域范围的角度建构话语内容,从族群认同的层面审视话语目标,从生活环境的范式聚焦话语方式.立足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语境,把握环境哲学"中国话语"的图景,从其历史性生成和文明沉淀层面寻求其在知识范畴的定位功能及其价值趋向.拓展环境哲学"中国话语"的路径,包括明确审视对象的哲学脉络、拓展知识地位的时代精神、推动思想范式的价值引导、完善路径构建的中国方式等多个维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本质.

    环境哲学人与自然中国化中国话语

    "任性原子"反例与随附物理主义

    李铖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附物理主义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利用随附关系构建的心身理论.作为非还原物理主义的对手,还原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任性原子"反例质疑随附物理主义.按照"任性原子"反例,一旦物理属性发生微小的改变,心理属性会出现彻底的变化.为了应对该反例,随附物理主义者提出了"相似性"方案,修改了原有的表述.然而,该方案仍留有"任性原子"反例成立的理论空间.实际上,一种"琐屑"方案便能卓有成效地应对"任性原子"反例.依照"琐屑"方案,"任性原子"反例混淆了"微小的"与"无关紧要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还忽略了物理知识的发展性.从而,"任性原子"反例并不能对随附物理主义构成实质的威胁.

    物理主义非还原论心身问题随附关系

    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及其因果决定的限度与反思

    柯文涌陈丽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选择通常被预设了意向地作用于机体表型特征的因果力.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否认自然选择和与其连在一起的目的论的因果实在性.有鉴于此,它把病原学功能当作目的论自然化基础,通过高阶因果还原取消自然选择的因果力.魏斯曼模型抽取于魏斯曼切鼠尾巴案例,它被解读为提供了一条用表观因果干预的方法论证自然选择副现象论的经验因果进路.由于心灵哲学中的随附性概念恰好刻画了魏斯曼模型的共时性因果发生程序,它因此被借以论证表观因果作用的无效性.即便如此,自然选择副现象论并不能完全说明个体性机体何以适应性演化的问题,因为目的论因果有其不同于随附性因果的历时性因果发生程序,这决定了自然选择副现象论的因果决定限度.

    自然选择副现象论随附性

    行动的因果解释与逻辑解释

    熊霓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行动解释的理论主要分为因果论和目的论,因果论认为行动的理由是原因,而目的论则反对用因果关系作为理由与行动的媒介;因果论面临"因果链偏离"问题,而目的论为行动的解释提供了一种非因果的解释,对行动的解释需诉诸行动的目的,并且通过行动者的实际推理的逻辑有效性作为理由确定性的标准,但它仍然存在"因果倒置"的困境.因果论与目的论是两类不同的解释,后者无法还原为前者.从行动的结构和性质来看,对行动的解释既可以是因果论的也可以是目的论的.

    行动因果论目的论行动的解释因果解释逻辑解释

    普特南对塔斯基真之定义的批判为何不能成立?

    张莉黄晓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斯基的真之理论是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形式化真之理论,促成了当代公理化真之理论与紧缩主义真之理论研究的潮流.普特南对塔斯基的真之定义提出诸多质疑,拷问T模式、指称和翻译等语义概念与真概念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塔斯基真之理论的相关文献,借助语言哲学中的诸多理论,反驳普特南对塔斯基真之理论的批判,并点明这一议题具有的理论价值.

    塔斯基真之定义普特南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