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载人航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

周建平

双月刊

1674-5825

zrht@cmse.gov.cn

010-66354531/32;010-66357172

100720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四号

载人航天/Journal MANNED SPACEFLIGH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站CO2去除系统节气技术研究

    张勇平卞强吴志强王洪亮...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空间站CO2 去除系统周期性真空解吸会损失大量气体的问题,对系统的节气技术进行研究.从分子筛材料的吸附及解吸特性出发,研究影响系统气体损失量的关键因素.结合系统运行流程和运行周期,综合考虑节气泵工作特性、寿命要求和系统的CO2 去除性能,提出了满足指标要求的系统节气方案.采用对损失气体进行实测采样的方法对系统的气体损失量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数据及空间站在轨运行数据表明:设计的节气方案可以控制系统的气体损失量小于45 g/d,提出方案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空间站CO2去除系统气体损失节气方案

    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处理航天生活废水效能研究

    詹承博张良长薛玉荣艾为党...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未来星球基地与长期地外飞行产生废水的处理需求,构建了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以探究该工艺对含尿液与卫生废水的模拟航天废水的处理效能.通过为期 376 d的连续试验,开展了反应器启动和驯化,对含不同体积分数尿液的生活废水、飞行阶段废水的处理效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尿液体积分数 10%的生活废水,MABR稳定运行时可实现97%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以及83%的总氮(TN)去除率;对尿液体积分数 40%的生活废水,可实现99%的TOC去除率,以及 92%的总氮去除率;对飞行阶段废水,可实现 98%的TOC去除率,以及65%的总氮去除率.从反应器的活性污泥中检测到丰富的反硝化细菌以及少量厌氧氨氧化菌.经历驯化后,MABR在 286 d内对航天生活废水中碳、氮保持了较高的去除率,从而初步验证了该工艺应用于载人航天生活废水处理的可行性.

    MABR星球基地生活废水生物脱氮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

    一种适用于载人航天飞行的针织手套设计及性能分析

    李猛尚坤陈树刚刘秀斌...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航天服配套的舒适手套,开展研究设计与样品试制,以传统的纯棉天然纤维与高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 2 种材料织造的针织手套为对象,在力学性能、吸湿性、透气性、热传导性等方面进行比对实验与分析,同时针对聚酰亚胺在卫生学、远红外等原生特性方面开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棉针织手套,聚酰亚胺针织手套的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更优,使用过程中脱出物更少,对载人航天飞行应用的环境更加友好;基于聚酰亚胺纤维的低吸湿与低导热特性,在航天服内部人手出汗与环境温度变化下的干湿态转换过程中,针织手套的性能损失较小;聚酰亚胺纤维原生性的远红外特性与抗菌抑菌能力能够为针织手套在肢体末端湿冷环境下提供更好的温热性与卫生学满足性.

    针织手套舒适手套聚酰亚胺载人航天飞行航天服

    基于舱外航天服头盔面窗透明件的边缘复合连接技术研究

    马加炉黄庆伟李元丰姚丽坤...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舱外航天服头盔为多层面窗结构,压力防护是其首要的防护功能,面窗与金属盔壳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关键.基于舱外服头盔面窗为聚碳酸酯基材、非规则曲面、端口弧线闭合、薄壁透明等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聚碳酸酯面窗透明件的边缘复合连接方式,并开展了结构设计、仿真分析、原理样机研制、试验验证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连接结构稳定可靠,性能满足应用要求.

    舱外航天服头盔面窗聚碳酸酯透明件边缘复合连接

    飞行员力量训练与评估方法研究

    徐艳谭清坡杨景慧李宝辉...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持续高载荷防护、预防颈腰部损伤等问题,制定针对臀腿、腰腹、胸背、肩颈部肌群及呼吸肌力量与力量耐力训练方案及体能评估方案.16 名志愿者训练 12 周,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肌肉力量与耐力及模拟空战能力的评估,记录分析G耐量、蹬力耐量、呼吸耐量以及各项力量测试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训练后各项力量指标均显著提高(P<0.001),深蹲、硬拉的力量均增长了1 倍以上,颈部8 个方向的力量增长了97.57%~245.05%,腰部8 个方向的力量增长了 125.69%~233.47%;模拟空战能力的各项指标均显著增长(P<0.001),左、右腿最大蹬力分别增长了59.99%、62.49%,蹬力曲线时间延长了 5 倍,训练后 10 名志愿者完成了 8G曲线、6 名志愿者完成了 9G 曲线,最大呼气与吸气压力分别增加了 28.94%、32.37%(P<0.05),呼吸肌耐量增加了324.10%.研究结果表明了飞行员力量训练方案和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飞行员加速度体能抗荷动作离心机

    触摸屏按键设计对交互绩效与用户体验的影响

    王春慧戚超樾田雨刘旺...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系统考察声音反馈、按键尺寸、按键间距对于触屏交互绩效和负荷的影响,设计开展了2 项试验.30 名和24 名志愿者分别在声音反馈(有/无)和按键尺寸(5,10,20 mm)组合条件,以及按键尺寸(8,11,14,17 mm)和按键间距(1,4 mm)组合条件下开展数字输入任务,记录输入速度、输入准确率和主观评价.结果表明:声音反馈可提升触屏交互绩效,在按键尺寸为5mm时提升效果较明显.按键尺寸方面,10 mm和 20 mm尺寸的触屏交互绩效无显著差异;当按键尺寸减小到8mm时,绩效变差;减小到5mm时,绩效大幅变差;14 mm具有最优的交互绩效和主观满意度.按键间距方面,4 mm间距的触屏输入正确率及主观满意度显著高于1mm间距.综合手指触屏区域宽度的测量数据,推荐最小适宜按键尺寸为 11~14 mm,适宜按键间距为4 mm,并建议在触屏交互中加入按键声音反馈.

    触屏交互声音反馈按键尺寸按键间距

    系统可信度和人格特质对人机协同决策的影响研究

    李威汪亮张宜静李志忠...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决策工作模式愈发常见,人和机两方面对高效协同的影响都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实验探讨了系统可信度与决策者的人格特质对协同决策的影响.实验以模拟应急救援为任务场景,从系统信息提供的角度设置了3 个系统可信度水平,采用大五人格问卷测量参试者人格特质.实验招募了54 名志愿者,采集并分析了人机协同决策过程中的任务完成时间、决策时间和任务得分等绩效数据.结果显示,提高系统可信度显著提高了任务得分,但同时也导致了决策时间的增加;人机团队中决策者的神经质与开放性水平与系统可信度存在交互作用;高神经质显著增强了系统可信度对任务完成时间的影响,低开放性显著增强了系统可信度对决策时间的影响.

    人机协同协同决策可信度人格特质

    不同操纵方式对十字伞滑翔性能的影响研究

    黄云尧武士轻张扬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十字伞的应用场景,提高十字伞的滑翔能力,采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不同操纵方式对十字伞滑翔性能的影响.方法一是从伞绳收口的角度,通过对十字伞的伞绳进行不同程度的收口形成角空气喷口,达到操纵十字伞的目的;方法二是从改变伞衣几何透气性的角度,通过加装排气扰流板并使其偏转不同的角度,达到操纵十字伞的目的.数值结果表明:角空气喷口中的伞绳收口程度对十字伞俯仰角的变化影响较为显著,十字伞俯仰角最大可达 2°;排气扰流板的偏转角度则对十字伞侧向力的影响较为显著,在偏转角达到 30°时,侧向力达到最大,为47.3 N.2 种操纵方式均能够使十字伞具备一定的滑翔能力.

    十字伞伞绳收口排气扰流板滑翔性能流固耦合

    载人月面上升动力重构方案研究

    侯振东刘扬孙兴亮田林...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载人月面着陆器上升期间发动机发生故障时航天员应急救生的难题,提出了通过多发动机并联可在部分发动机故障时通过动力重构继续上升入轨的方法.分析了 3~5 台发动机并联方案的动力重构策略,建立对应的发动机系统可靠性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估.基于能量最优的动力上升制导律,对不同故障工况下的动力重构上升轨迹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推进剂消耗、入轨相位等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根据应急入轨条件,设计了 3 种应急交会对接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若单台发动机可靠性为0.99,则3~4 台发动机并联的动力重构方案可将发动机系统可靠性提升至0.9996,通过调整交会对接策略可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快速交会对接,实现航天员安全返回.

    载人月面上升应急救生动力重构交会对接

    航天发射场接地系统模式分析

    钱红艳李龙刚李志鹏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国各航天发射场地面设施接地系统工程设计与火箭、航天器等地面测试设备的接地要求多年来一直存在模式不统一的问题,结合各航天发射场接地系统多年运行经验,在火箭、航天器等技术调研及现场测试的基础上,对航天发射场接地系统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研究,统一中国航天发射场地面设施接地系统的模式,从根源上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发射场接地系统模式不统一的问题.排除其在火箭、航天器测试发射工作中的故障,可进一步提高中国航天发射场接地系统的技术水平.

    地面设施工艺信号接地发射场系统信号接地工程接地设备信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绝缘接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