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灾害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灾害学报
自然灾害学报

谢礼立

双月刊

1004-4574

jnd@iem.ac.cn

0451-86652429

150080

哈尔滨市学府路29号

自然灾害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灾害学学术性刊物。旨在展示我国灾害科学的研究成果,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刊登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科学在灾害科学方面的结合。刊登各种自然灾害和发生机理、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读者对象为灾害学研究工作者、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建筑抗震与防振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王龙郑建国钱春宇张凯...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为防止强地震和工业振源振动对古建筑结构造成危害,首先以木结构古建筑和砖石结构古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关键节点、构件和整体结构震害特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不同古建筑常用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随后对国内外古建筑振动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介绍了古建筑常用振动响应预测方法发展历程和精确预测技术,以多处工程实例为基础凝练了多道防线振动控制技术;最后在综合分析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在古建筑抗震与防振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相关建议,可以为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古建筑的保护提供参考.

    古建筑震害损伤抗震加固振动标准振动预测振动控制

    风荷载下的树木动态行为参数测量方法综述

    杨新年王阿川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木风害机理、风害损失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共同基础是了解树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对树木动态行为参数的测量是研究树木空气动力学的基础,对定量化研究树木风载及其安全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树木动态行为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对树干、树枝和树叶的动态行为参数进行了总结;其次,从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方面对树木动态行为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归纳,对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阐述分析;最后,讨论了目前测量方法的不足,对未来的测量方法进行展望.

    树木动态行为接触式测量非接触式测量树木空气动力学特性迎风面积树木摇摆

    河北省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唐彦东曹帅于汐李魁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和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探索河北省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搜集河北省应急避难场所分布数据,采用变异系数、不平衡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全局莫兰指数等多种方法探究河北省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特点;利用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河北省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在市域和地理区域尺度对比上呈均衡分布,在整体上呈现聚集态势,具有"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应急避难场所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城市建设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地形因素影响程度最大.

    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地理探测器河北省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需求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周爽向贤伟焦圆圆习树峰...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科学开展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在分析城市灾害救助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需要全域大规模人口转移安置的灾害:台风、暴雨和地震作为典型灾种,分析典型救助灾种所需物资的特殊性,综合确定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储备基本品种.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和分解了影响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量的因子,构建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需求的动态测算模型,综合考虑了历史巨灾转移安置人员数量、单人物资使用量、物资损耗补偿系数、临时救助时长、需政府救助的人员比例和使用某品种物资的人员比例6个关联因子.以深圳市为例,以近年来深圳遭受过的台风(暴雨)和地震灾害后转移安置人数最多的一次作为测算基数,测算得出深圳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标准值.

    救灾物资转移安置人员储备品种储备需求测算模型

    基于泥石流危险性的拦挡坝减灾效益评价方法

    田述军程小松邓志银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泥石流拦挡坝减灾效益定量评价对于优化工程设计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获取不同工况下泥石流泥深、流速和范围,建立了基于高危险等级面积和总危险度的 2 种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拦挡坝减灾效益的定量评价方法,并以锄头沟泥石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拦挡坝减灾效益评价方法可以分析拟建工程和现有工程及其组合的减灾效益,判断其是否达到了减灾目标,并可对比和量化不同工程在减灾方面的重要程度,可为泥石流拦挡坝修建及改良提供依据和参考.单位高度减灾效益能够反映拦挡坝增加单位高度所带来的减灾效果,可应用于泥石流拦挡坝设计、改良和最佳工程组合方案的确定.总危险度与高危险等级面积的减灾效益变化规律一致,说明 2 种危险性评价方式均可体现拦挡坝组合及其变化的减灾效益.

    泥石流拦挡坝数值模拟减灾效益锄头沟

    泥石流次声特征分析及流量智能反演方法

    胡耕源刘敦龙桑学佳张少杰...
    5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次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泥石流监测预警中,泥石流次声的某些特征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泥石流的流量.泥石流流量是评估泥石流规模的重要参数,准确预测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影响泥石流次声特性的关键物理参量,通过定量化配比水槽实验模拟泥石流产生次声的物理过程,采集次声信号并测算流量.通过分析泥石流流量与次声之间的关联,揭示泥石流流量对次声特性的影响规律.经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提炼出可表征泥石流流量的次声特征因子并构建特征向量集.通过对比分析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算法在流量预测方面的表现性能,构建了具有较高预测准确率的泥石流流量智能反演模型.通过该智能反演模型可实现泥石流流量的有效预测,从而为泥石流次声监测提供更丰富的报警信息.

    泥石流次声特征分析流量智能反演

    基于DEM-FEM耦合方法的碎屑流对桥墩最大冲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勇姚昌荣周迅赵实达...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碎屑流是我国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山区桥墩常受到碎屑流冲击而开裂、倾斜甚至倒塌,给山区桥梁建设、运营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采用离散元方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和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耦合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碎屑流对双柱式桥墩的冲击效应,并结合斜槽试验,验证了耦合方法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了碎屑流冲击坡度、距离和体积密度对桥墩冲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大冲击力与碎屑流冲击坡度、距离和体积密度分别呈幂函数(指数大于1)、幂函数(指数小于1)和线性正相关.冲击坡度、距离和体积密度对最大冲击力的敏感度值分别为 3.012、0.202、0.804,在桥梁碎屑流灾害防治时需重视冲击坡度和体积密度的影响.将冲击力的数值模拟值与流体动力学模型预测值对比分析表明,流体动力学模型理论公式能较好地预测桥墩所受的最大冲击力,最大预测误差低于 23.6%.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山区桥梁碎屑流灾害防治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DEM-FEM耦合方法碎屑流桥墩冲击力敏感性分析

    基于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的滑坡易发性分析

    李成林刘严松赖思翰王地...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坡灾害的发生具有累进性,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的前提.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使用频率比法判断 12 个滑坡影响因子的各分级区间滑坡敏感性,经波段集统计确定 11 个滑坡影响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通过建立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logistic regress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LR-SVM)耦合模型,搭建滑坡易发性评价体系,完成旺苍县滑坡易发性评价并进行模型精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优于逻辑回归模型,易发性分区结果更合理,预测精度更高;在低易发区选取非滑坡点为提高滑坡易发性评价性能作用明显;研究区内道路、高程和NDVI对滑坡发育的敏感性较强;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低海拔的水系和道路两侧.

    滑坡易发性评价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耦合模型旺苍县

    昭通巧家烂泥箐滑坡滑带土特征及滑坡发生机制研究

    陈云英徐宗恒张宇查玲珑...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带土是滑坡发展过程的产物,对滑坡的孕育和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记录作用.以昭通巧家小河镇烂泥箐滑坡为研究对象,用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试验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该滑坡滑带土的物理-水理-力学特征,同时结合XRD衍射分析矿物成分和SEM微结构观察的手段,从多角度分析了烂泥箐滑坡滑带土的特征,揭示了烂泥箐滑坡的形成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烂泥箐滑坡滑带土含有较多黏土矿物,具有黏粒含量多、质地细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黏性土特性.烂泥箐滑坡滑带土的细粒含量明显比受滑动扰动小的滑床土多,表明在滑坡孕育过程中滑带内发生了多次滑移剪切错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滑带土快剪试验表明,滑带土具有明显的应变硬化特征,随着含水率增加,抗剪强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含水率为 40%时,滑带土强度损失很大,软化明显;低含水率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较高,随着含水率增加,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逐渐减小.试验结果表明降雨条件下滑带土随着含水率增加表现出明显"软黏土"特征.由于斜坡受后缘Y093 乡道的改扩建、后缘行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及斜坡中部烂泥箐村庄小路的改扩建工程的长期扰动,坡体内部逐渐发生变形,发展孕育了潜在滑面及该滑动面上的多期蠕动变形,多次的剪切滑动使滑带土内黏粒含量增多,质地更细.而受其黏性土材料特性的影响,低渗透率的滑动带在降雨作用下易形成隔水屏障.加之降雨条件下滑带土强度快速软化降低,剪切带内形成的静水压力和局部隔水屏障形成的超孔隙水压力直接触发了烂泥箐滑坡的发生.利用烂泥箐滑坡的发生机制可以探讨其孕育-激发过程的 3 个阶段:滑带区初步形成阶段、滑带演化阶段、滑带土软化以及滞水层-滑坡形成阶段.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降雨型滑坡的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烂泥箐滑坡滑带土物理力学特征发生机制演化过程

    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模式研究——以榆林市榆阳区为例

    刘凯王新刚张培栋曹宏远...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内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随着极端降雨频发、人类工程活动剧烈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发育类型有了新的变化.在充分结合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开展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区内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并发育黄土崩塌-泥流灾害链和采动型塌-滑灾害链.滑坡可分为黄土滑坡、黄土-红层滑坡、黄土-基岩滑坡和岩质滑坡,其中黄土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有降雨、开挖和河流侧蚀等,不同诱发因素下滑坡成灾模式不尽相同.区内发育的崩塌包括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黄土崩塌成灾模式包括滑移式和倾倒式,岩质崩塌成灾模式为崩落式.区内煤矿开采频繁导致地面塌陷,形成了地面裂缝、塌陷错台、塌陷槽和塌陷坑频发等现象.最后,分析了区域内新出现的黄土崩塌-泥流灾害链和采动型塌-滑灾害链的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保障重大工程安全与长期服役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灾害链发育特征成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