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自然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自然资源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李文华

月刊

1000-3037

zrzyxb@igsnrr.ac.cn

010-64889771

100101

北京9719信箱

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导下,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报道范围:(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中国自然资源考察(数量、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4)区域自然资源的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5)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6)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7)其他对自然资源研究具指导意义的论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中多源数据融合路径研究——以高铁网络发展评估的应用实践为例

    赵毅韦胜郑俊
    2912-2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正处于探索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数字化技术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中成为前沿焦点。其中,多源数据融合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对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和实践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学界对于多源数据融合内涵的认识和应用路径仍未清晰。为此,提出从数据综合、业务发展和应用场景三个角度出发,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背景下数据融合的技术实现路径框架,以高铁网络发展评估为应用案例进行辨析。从基于信息综合处理的数据融合、面向关键业务要素的数据融合以及功能场景驱动下的数据应用连通等三个方面,对具体技术实现路径和实施效果进行了阐述。同时,重点讨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关键内容、实践价值以及政策建议,期望为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发挥重要支撑性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多源数据数据融合大语言模型

    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和实现路径——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

    郑倩倩唐承财韩莹张瑛...
    2924-2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社区共同富裕是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分析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过程,揭示其影响机制与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神农架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经历了由"依托管理体制改革初步探索社区共同富裕"向"依托生态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社区共同富裕"的发展阶段转变,林区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局持续发挥关键作用,乡村能人作用减弱,旅游企业作用增强,村民与行动者网络关联程度渐趋加深,文旅资源与生态产业逐渐释放更强效应。(2)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是关键行动者、村民和异质行动者等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3)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在发展中因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在某一路径上逐步强化,形成"生成—创造—锁定—解锁"的实现路径,需通过掌握路径基本演化规律、科学有效识别问题、积极动员村民全过程参与、培养创新精神和数字思维等具体实施路径来推动最终目标的实现。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高质量发展和社区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国家公园社区共同富裕旅游业生态产业行动者网络理论路径依赖理论

    基于供需融合视角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段园凯梁流涛高攀姜孟达...
    2946-2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生态产品内涵和分类体系探讨的基础上,借鉴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供需融合的视角梳理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与总体框架,对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供给与需求主体进行精确识别,对其行为方式与特征展开差异化分析,并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结果表明:(1)生态产品由自然要素供给类、自然要素衍生类、文化服务类、权益规制类四类生态产品所构成,且生态产品是由人与自然共同协作生产向人类社会提供可使用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并用部分收益反哺自然生态系统;(2)围绕主体、产权、价值、交易、产业、资金、技术七个链条针对不同类型生态产品建立相应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析框架与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中的确权难、核算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等问题;(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双行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分为准备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反哺阶段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分别为释放供需活力、畅通供需渠道、供需精准匹配、供需良性循环。

    供需融合视角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土地利用无差异比较下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测度与演化特征

    师海猛陈伟李巧张笋...
    2962-2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土地利用无差异比较视角出发,基于土地可比修正模型和拓展的HK模型探究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错配的时空演化规律,以期为建设用地的高效科学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建设用地空间错配总体呈现出"W"型波动变化趋势,形成以超配为主、缺配为辅的特征。区域层面上,东部的错配程度波动较大,并在2012年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西部则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呈现出倒"N"型下降趋势。(2)研究期内建设用地空间缺配从带状分布演化为团块状分布,并存在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空间超配始终呈现出连片分布的格局,并存在由外围分布向内部聚集的趋势。(3)从不同城市规模看,小城市错配程度最高,特大城市次之,其次是中等城市,最后是大城市。但特大城市的错配更多以缺配主导,其他规模城市主要表现为超配主导。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建设用地空间错配识别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促进建设用地配置效率的优化提升。

    建设用地空间错配土地利用无差异比较时空格局

    数字金融与社会网络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

    李家辉程雯欣陆迁
    2980-3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三省(自治区)806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以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与社会网络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与社会网络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用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社会网络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在控制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提高农户借贷可得性、信息可得性和风险承担水平促进其采用精准农业技术,且社会网络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对农户借贷可得性、信息可得性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3)异质性分析表明:①数字支付和数字借贷功能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用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社会网络能强化数字支付对农户精准农业技术采用的影响;②强社会网络主要发挥借贷和风险调控作用,弱社会网络主要发挥信息调控作用;③在精准农业技术采用上,小规模和高学历农户更能通过社会网络获取数字金融红利。因此,建议加快数字金融在乡村地区的普及与优化,注重农户的社会网络建设,加大精准农业技术补贴力度,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与示范体系,建立健全受损补偿机制。

    数字金融社会网络精准农业技术技术采用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