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知识产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

张云才

月刊

1003-0476

cipsip@sohu.com

010-58515818

100088

北京海淀区蓟门桥西土城路6号

知识产权/Jour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的主要内容涉及商标、专利、版权、反不正当竞争以及计算机软件保护、数据库保护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网络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充分发挥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职能作用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智力支撑

    申长雨
    3-5页

    专利权恶意取得及其规制路径

    易继明
    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造并不真实存在的技术方案、明知为现有技术(或现有设计)、故意侵犯他人技术秘密并申请专利,以及违反保密审查义务在外国申请专利后又在中国国内申请专利等四种行为,是典型的专利权恶意取得行为.根据这些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为公共利益或是特定第三人利益,可以将其分为无效的专利权恶意取得行为与可撤销的专利权恶意取得行为.对于前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对于后者,只能由利益受到损害的特定第三人主张撤销原授权决定,并请求变更权利归属.专利权恶意取得行为的规制,既需要司法机关在个案中层层把关、细致甄别,又需要行政审查机关注重源头治理、加强事后惩戒,形成协同治理体系.

    专利权恶意取得法律行为无效形态可撤销形态

    "AI文生图"的法律属性与权利归属研究

    朱阁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秉持著作权法只保护"自然人的创作"的观点,人工智能大模型无法成为著作权法上的作者.基于既有的作品构成要件规则、创作方式转型背景和美术作品"思想/表达二分法"原则等维度进行判断,体现人的独创性智力投入的"AI文生图"属于美术作品,其著作权归属于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人."AI文生图"著作权案的司法裁判充分考量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双方所在群体的利益、立法者的价值选择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因素.

    AI文生图作品作者权利归属利益衡量

    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以用户的独创性表达为视角

    蒋舸
    3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既包含来自机器的选择,也包含来自人类用户的选择.当后者满足独创性表达要求时,AIGC便足以被认定为作品.在判断用户的独创性表达时,裁判者应当关心人贡献了什么,而不是工具贡献了什么;应当关心人贡献了什么,而不是人没有贡献什么;应当关心人贡献的实质,而非纠结于其形式.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既有的作品构成要件规则足以支持相当一部分AIGC获得作品资格.AIGC的所谓"随机性",只是发生在用户指定范围内的"随机",并不妨碍用户控制达到著作权法的要求.作为文本的提示词,具有转化为包括视觉表达在内的其他类型表达的可能性.若以摄影为参照系,AI与传统工具的比较不仅不能导致对作品资格的否定,反而能够凸显"工具贡献大并不意味着人的贡献不足".著作权法的"宽进宽出"结构提示我们,将用户做出独创性表达的AIGC纳入著作权法图式是在认知层面最为经济的利益平衡分析框架.考虑到独立创作例外和版权救济手段的灵活性,承认AIGC获得作品资格的可能性并不会过度妨碍公众自由.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独创性思想/表达二分法固定性认知经济性

    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标准

    李扬涂藤
    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将著作权法在独创性表达之上创设的稀缺性和激励转移至表达背后的智力投入,即提示词的迭代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由此具备可版权性基础.现有反对意见过度关注作者身份问题,造成诸多论证困境."意志论"未能区分作者的范畴意图和语义意图,忽视了所有作品的表达内容均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为作者的自由意志所决定、预见和控制,且诉诸"创作辅助人"条款将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资格,无法成立.而"过程论"将作品可版权性与具体创作方法联系在一起,不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则和目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标准应该从作者身份转向独创性.由于排他权范围极其有限,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适用最低限度独创性理论不会造成权利"井喷"现象.

    人工智能稀缺性作者身份自由意志独创性

    驳人工智能"创作工具说"

    闻天吉
    8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传统作品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存在争议.著作权法的诞生依托于对作者创作力的认可,保护的是一定门槛下的"创造性劳动",而非宽泛的人类智力投入.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者对人工智能系统的人力投入、用户多次输入的提示词以及后续修改的人力投入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著作权法不保护的一般人力投入.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者和用户对现在的人工智能系统输出的最终成果不存在"可预测性",因此人工智能系统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工具".即使人类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修改后的产物或可被认定为作品,也需要排除人工智能系统在其中的贡献.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作工具说著作权法

    跨境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域外法律适用

    张鹏
    10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国在处理跨境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域外法律适用问题时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单向域外适用模式与双向域外适用模式.前者更多地是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政策性的特权,在处理域外侵权行为时往往不会发生外国的知识产权法被本国法院所适用的情况,但会出现本国知识产权法适用于发生在域外行为的情形;后者更多地是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民事权利,对于发生在域外的行为,本国法院既可能适用本国知识产权法律,也可能适用外国知识产权法律,是否发生外国法律的适用取决于一国立法对较为中立的连接点的界定.我国在立法上采取了以"被请求保护地"为连接点的双向域外适用模式,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并不进行法律选择而是径行适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这将导致在司法上采取了将中国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于域外行为的单向域外适用模式.我国应在跨境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域外法律适用问题上回归双向域外适用模式,并在具体纠纷裁判中丰富和明确"被请求保护地"的含义,同时设置"无所不在"侵权行为的特殊法律适用规则,限制当事人共同选择适用法的范围以及确定公共秩序在准据法选择中的适用,以实现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

    域外适用跨境侵权纠纷单向域外适用双向域外适用被请求保护地法

    数据财产权到访问权:欧盟数据设权立法转型解析

    127页

    网络反爬虫措施的法律定性

    127页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产权结构及其制度构建

    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