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中山大学

关永源

双月刊

1672-3554

XBmed@mail.sysu.edu.cn

020-87331643

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医学综合类核心刊物,刊登南方一流医科学府的先进科研和临床成果,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近60位各专科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委班子严把学术质量关,从而使本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期刊,为国内外众多检索刊物与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居全国所有期刊的前300位。本刊ISSN1000-257X,CN44-1575/R,可在全国各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6-141,全年订价: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SRC激酶调控肿瘤糖代谢的研究进展

    龚玉雯王志平
    75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SRC激酶是一种与膜相关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在细胞生长、分裂、迁移和存活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它还通过不同机制调节癌细胞中的葡萄糖代谢,如直接调节葡萄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体,或间接调节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阐明了SRC激酶在调控癌细胞葡萄糖代谢中的作用,还讨论了以SRC为靶点的各种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探讨研发更高选择性和更高活性的SRC抑制剂,使靶向SRC成为治疗肿瘤的新希望.

    SRC激酶糖代谢沃伯格效应抑制剂肿瘤靶向治疗

    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炎症机制探析

    刘艳董新刚
    764-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世界老龄化不断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逐年上涨.研究表明,神经炎症是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和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重要的病理机制,而星形胶质细胞是参与神经炎症调控的关键神经胶质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外周免疫细胞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功能、谷氨酸循环、能量代谢等,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明显的疗效.故本文进一步探讨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星形胶质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所介导的炎症机制的具体表现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以期从星形胶质细胞角度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改善疾病临床症状.

    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反应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免疫细胞

    儿童过敏性疾病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研究进展

    周熙瑞刘爱平
    77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近年来有研究显示,ADHD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变应性鼻炎以及食物过敏等儿童过敏性疾病之间存在高度的共病特征.过敏性疾病导致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进一步影响ADHD的发生发展,提示了两类疾病在神经-免疫层面可能存在紧密联系.尽管两者之间的共同发病机制及因果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但已有多项研究揭示了两者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本文对儿童过敏性疾病与ADHD之间的关联研究做一综述,并探讨二者可能的共病机制,并对过敏性疾病与ADHD共病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除此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关注预防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健康意识,有助于降低儿童的患病风险,为儿童健康构筑起更加全面和坚实的保护屏障.

    过敏性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关联机制

    水凝胶修复脊髓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溢珂任亚锋
    785-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损伤(SCI)是一种病情重、预后差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所导致的严重的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SCI的治疗和护理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由于药物不能通过血脊髓屏障直接输送到SCI部位,且SCI后的局部微环境不利于植入干细胞的存活、分化和增殖,使SCI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不令人满意.水凝胶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可塑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可以作为装载干细胞或药物的递送系统,提供良好的环境并控制其释放,也可以作为生物支架,支持和引导轴突再生,有效提高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水凝胶的分类及功能特性,并进一步讨论了水凝胶在SCI修复中的改善脊髓损伤的抑制性微环境、促进神经再生、促进血管生成、促进血脊髓屏障修复等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凝胶治疗SCI的临床应用及未来脊髓再生策略的探索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脊髓损伤水凝胶作用机制微环境神经再生

    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研究电针对少弱精症大鼠的影响

    孟纯雪王菲孙文静杨楠...
    797-8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电针对少弱精症大鼠精子质量、性激素水平以及睾丸组织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取40只SD大鼠,雄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阳性药物组,应用腺嘌呤灌胃法建立少弱精症大鼠模型,分别对电针组(每天电针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30 min/次,连续28 d)、阳性药物组(以10 mL/kg 左卡尼汀口服液灌胃,连续28 d)进行干预.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精子数量、精子活力率、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血清性激素睾酮(T)指标变化;采用HE染色法对睾丸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睾丸组织中 TGF-β1/smads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精子数量、精子活力率均显著降低(P<0.05),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升高(P<0.05).性激素水平比较: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血清 T 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 FSH、LH 水平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 T 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清 FSH、LH 水平显著降低(P<0.05).HE 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睾丸组织出现典型 AR 病理特征,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睾丸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改善.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睾丸组织中模型组 TGF-β1/smads 通路 TGF-β、p-smad2、p-smad3 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 TGF-β、p-smad2、p-smad3 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能够提高少弱精子症大鼠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率,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大鼠的生精环境,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影响睾丸生精过程有关.

    少弱精症电针精子质量性激素TGF-β1/smads信号通路

    高原低氧环境抑制小鼠脾脏组织碳代谢的分子机制

    陈晓晨胡英许玉珍龙启福...
    806-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低氧暴露对小鼠脾脏组织碳代谢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分别在海拔400 m和4 200 m饲养,每组5只,30 d后无菌取出脾脏组织,通过转录组测序,蛋白质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蛋白以及差异代谢物,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挖掘关键通路,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对通路中关键基因和蛋白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测序发现,低氧暴露下有4 213个基因出现显著性差异表达,其中1 947个基因表达上调,2 266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蛋白分析发现166个蛋白表达上调,39个蛋白表达下调;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表明,高原低氧条件下存在133个差异代谢物,95个上调,38个下调;通过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蛋白以及差异代谢物共同富集到碳代谢通路,因此,对碳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进行验证,发现碳代谢通路中PGAM2、ENO3、PRPS2、PGLS、RPE、IDH3A、SUCLA2、MDH2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结论]高原低氧环境通过抑制机体碳代谢通路,减弱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磷酸戊糖途径,致使机体发生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失衡等.

    多组学低氧脾脏碳代谢能量小鼠

    非渗透性载体手部脱落细胞DNA转移研究

    袁丽邹凯南郝世诚邓海霄...
    818-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塑料方向盘或鼠标等非渗透性载体上开展手部脱落细胞的一次转移、二次转移等研究.[方法]首先检验实验室DNA灵敏度、混合DNA分型的检出限,以了解本实验室检验微量DNA的能力.用生物物证粘取器直接粘取志愿者超1 h未洗的手、粘取志愿者洗手后30 min用利手触摸的载体、粘取志愿者洗手后30 min相互握手后立即或30 min后接触的载体、粘取第二人触摸第一人日常使用的载体后再转回第一人触摸10 min的载体,以及模拟在日常检验样本中混入他人手部脱落细胞,对上述检材进行DNA检验.[结果]本实验室检验平台可以从低至0.020 ng的DNA中获得完整分型,可以从1:9的混合DNA中检出次要成分.实验结果显示不洗手条件下有85%检材检出完整DNA分型;志愿者洗手后30 min利手触摸的载体有77%能够检出完整一次转移DNA分型,个体可区分好脱落者和差脱落者,男女性别之间、载体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志愿者洗手后30 min相互握手后立即接触的载体有75%检出了对方基因型(即二次转移DNA),检出STR基因座从0个至23个,而在手部脱落细胞交换后30 min再触摸的载体上检出二次转移机会和检出基因座数目均大幅降低;在日常检验样本中混入他人的手部脱落细胞中未检出脱落细胞DNA;当两人轮流用手接触载体时,DNA图谱的主要贡献者并非都为最后接触者.[结论]可以从非渗透性载体上检出一次或二次转移DNA,根据手部脱落细胞沉积程度,个体分为好脱落者和差脱落者,这也是影响转移DNA检出情况的重要因素.结合实验室DNA检验灵敏度,在手部接触性检材检出DNA时,结果解释需考虑活动层级可能发生的二次转移.

    法医物证脱落细胞转移DNA非渗透性载体活动层级交通车辆

    基于SS-OCT/SS-OCTA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卢佩瑶陈若瑜曹丹张良...
    826-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超广角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UWF SS-OCT)及超广角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UWF SS-OCTA)探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1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258只眼睛的SS-OCT图像以及69个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SS-OCTA图像进行分析,运用Goodman-Kruskal's Gamma方法评估玻璃体后脱离(PVD)与DR严重程度的关系,并统计不同PVD程度下PDR患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随着DR严重程度进展,PVD的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Gamma=-0.294,P<0.001),即玻璃体与视网膜粘连程度增加,DR程度更加严重.其中,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的患眼PVD程度与DR严重程度的负相关更加显著(Gamma=-0.620,P<0.001),且视网膜新生血管更倾向于在视网膜玻璃体粘连区域生长.[结论]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程度与DR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DR患者管理中运用SS-OCT评估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小儿隐匿阴茎矫治术后早期不良行为发生的影响

    张欢孙盈盈夏寅李元海...
    835-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小儿隐匿阴茎矫治术后早期不良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隐匿性阴茎矫治术患儿88例,手术时间小于1 h,年龄4~10岁,ASA分级I~Ⅱ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组(E组,n=44)和对照组(C组,n=44),E组麻醉诱导前20 min予以艾司氯胺酮0.5 mg/kg预处理,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静注,两组均采用喉罩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在术前一天和入手术室时采用m-YPAS评估焦虑状态,记录诱导期ICC评分.分别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手术开始(T2)、入PACU(T3)、入PACU后10 min(T4)、出PACU前(T5)患儿的HR和MAP.记录苏醒期间PAED、FLACC评分.留取术前1天和术后第1天外周静脉血3 mL,检测MCP-1、Cortisol、Epinephrine水平.术后第3天、第7天对所有患儿行PHBQ问卷评分.[结果]E组术后第3天、第7天术后出现不良行为改变(NPOBCs)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1.8%vs.63.6%,P<0.05;18.2%vs.40.9%,P<0.05).E组术后第3天PHBQ中分离焦虑、睡眠焦虑、饮食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焦虑、攻击性、冷漠退缩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2组PHBQ中各项指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术后MCP-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艾司氯胺酮和入手术室的m-YPAS是患儿术后早期NPOBCs的影响因素,且二者作为预测NPOBCs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659(0.544,0.774)和0.918(0.849,0.988),敏感性分别为66.70%和92.90%,特异性分别为65.20%和8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ACU中PAED评分和FLAC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可以降低接受隐匿性阴茎矫治术儿童的术后早期NPOBCs的发生,且可能与降低术后MCP-1有关,同时不增加围术期不良事件,安全性较高.

    艾司氯胺酮焦虑术后不良行为改变儿童全身麻醉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风险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冯小利李振华陈慧敏谢文志...
    84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发生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LTS)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LTS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CHF患者291例,根据患者入院后检测的甲状腺功能,将其分为LTS组107例和非LTS组184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资料和生化指标,同时对可能引起LTS的危险因素中的数值变量(除年龄)均采用中位数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对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老年CHF患者合并 LT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C指数、校准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与LTS发生呈正相关(OR 值分别为1.893、2.356、1.021、1.815,P<0.05),而血清白蛋白(Alb)与LTS呈负相关(OR=0.412,P<0.05),即血清Alb水平越低,LTS越容易发生,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列线图后,其C指数为0.807[95%CI=(0.757,0.856)];内部验证的校准曲线表明此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良好;ROC 曲线分析显示此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良好.[结论]老年CHF患者血清Scr、CRP、IL-6、Alb及心功能分级可能是LTS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Alb可能是LTS发病的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多种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老年CHF患者发生LTS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可为临床个体化防治提供指导.

    慢性心力衰竭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血清白蛋白危险因素列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