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年代大豆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不同密度水平(常规密度200,000株hm-2和高密度300,000株hm-2)下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增长率(LGR)、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作物生长率(CGR)、下部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大豆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均逐渐提升.与老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和1970s—1980s)相比,新品种(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高密度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幅更大,盛荚期(R4)的LAI的增幅依次为17.79%和23.06%,盛荚—鼓粒期(R4—R6)的LAI衰减更缓慢,LAD增幅更大.在R6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干物质积累增幅更大,依次为25.28%和28.96%,其CGR也显著增加(P<0.05),依次为21.66%和25.38%;此外,新品种在高密度下下部叶片黄叶节位上移量和叶片SPAD值的降幅较小,表现出较强的抗衰老特性.在产量方面,新品种在高密度下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增幅较大,百粒重降幅较小,产量显著(P<0.05)提升,其产量增幅依次为4.49%和5.04%.综上,生育初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源"增加能力,其叶源值高且稳定,光能截获量大,干物质积累多,促进籽粒"库"快速发育;而生育后期,其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较慢,群体光合能力强,籽粒灌浆充分,因而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从而弥补百粒重的微降,实现大豆产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