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省毛豆根结线虫种类鉴定及初侵染来源

    王婷柯叶鑫周瑶乔燚...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省漳州市一基地毛豆(品种:'毛豆64')苗期发生严重根结线虫病,发病株率为78%.为明确其病原的种类及其初侵染来源,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线虫雌虫、雄虫、2龄幼虫(J2)的形态学特征与测量值和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相吻合;基于线虫rDNA-ITS序列和28S rDNA D2D3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确定其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室内接种试验确定了其致病性.这是首次在福建省毛豆上发现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毛豆基地畦地残留的前作水稻稻茬根内和根际土壤中均分离到大量J2s,经特异性引物扩增确定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研究认为前作水稻根系受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侵染,在灌溉淹水状态下线虫2龄幼虫和卵在根内与土壤中长期存活,成为轮作毛豆根结线虫病的初侵染源.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水稻根结线虫鉴定系统发育分析

    基于改进MobileNet的轻量级外来入侵植物识别模型研究

    吴鸿飞刘万学冼晓青赵梦欣...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来入侵植物防治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识别入侵植物种类,然而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存在类间同质和类内异质现象,给技术人员甄别与防治外来入侵植物带来了挑战.为了准确、实时和高效地识别外来入侵植物,本文提出基于改进MobileNet的轻量级外来入侵植物图像识别模型(MobileNet-LW).以专业人员鉴定得到的113种11 628幅外来入侵植物图像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6∶2∶2的比例划分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通过Retinex、旋转和高斯噪声等方法对图像进行数据增强.为了减少类间同质现象对模型误检的影响,在模型MobileNet基础上添加了 SE通道注意力机制和深度连接注意力网络,提高网络对关键特征的提取能力.为了降低模型计算消耗和内存消耗,采用通道剪枝方法对网络瘦身;为了弥补剪枝后造成模型准确率降低,采用教师网络-助教网络-学生网络的形式对剪枝后的网络进行知识蒸馏,学生网络通过软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识别外来入侵植物的准确率.通过消融试验测试模型的性能,利用平均准确率、平均召回率和平均F1值3个评价指标,对现阶段经典模型与改进后模型MobileNet-LW所获得的识别结果进行评价.消融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数据集条件下,所有改进点对模型的性能都有所提升,且改进后算法在外来入侵植物图像识别中准确率提高了 5.4百分点,模型参数量减少了约53%;模型对比试验表明,EfficentNet、DBTNet、ResNet-101、ConvNext 和 MobileNet-LW 5 个模型平均准确率分别为 72.3%、74.9%、76.1%、79.7%和86.1%,表明改进后的网络提高了外来入侵植物的识别准确率.基于改进MobileNet的轻量级外来入侵植物识别模型对113种外来入侵植物识别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模型具有轻量化特点.

    外来入侵植物智能识别通道剪枝知识蒸馏注意力机制MobileNet

    复合木霉制剂防治黄连根腐病及其机理研究

    伍晓丽王钰刘飞陈大霞...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复合木霉制剂对黄连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并揭示其防病机理,为黄连根腐病专用微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本试验将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长枝木霉T. longibrachiatum、钩状木霉T.hamatum、拟康宁木霉T.koningiopsis等4种木霉配制的复合制剂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以不同的方式分别施用于黄连,统计根腐病发生情况,检测黄连根部防御酶活性,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木霉制剂对尖镰孢导致的根腐病具有明显预防效果;复合木霉制剂和尖镰孢分别接种黄连可提高SOD、POD、CAT、PAL、PPO等防御性酶活性,产生诱导抗性;而它们先后接种黄连可产生强化效应,从另一个途径提高植株抗病性.复合木霉制剂和尖镰孢都会降低真菌的数量、多样性,和某些真菌的相对丰度,而复合木霉制剂的抑菌作用更强烈,尤其能明显抑制尖镰孢、Ilyonectria sp.等病原真菌的生长,且能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木霉和尖镰孢都能在土壤中较长期定殖.可见,复合木霉制剂可以预防尖镰孢导致的黄连根腐病,防病机理包括诱导黄连植株产生抗性,接种后再遭受病原菌侵染产生的强化效应,优化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等,且有效期较长.因此复合木霉制剂具有开发为微生物农药防治黄连根腐病的潜力.

    复合木霉制剂黄连根腐病根际土壤防御酶活性真菌群落结构

    关于表彰奖励我刊2021年刊出文章高被引作者的决定

    《植物保护》编辑部
    109页

    3种寄主植物对白刺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的影响

    胡桂馨勾文山马维新孔建宏...
    110-11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刺夜蛾Leiometopon simyrides是荒漠植物白刺的重要害虫,为明确寄主植物对白刺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科学监测和防控,本研究在27℃下,利用3种寄主植物(大果白刺、泡泡刺、唐古特白刺)饲养白刺夜蛾,观察记录白刺夜蛾幼虫的取食量、各阶段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羽化率、雌雄性比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同时测定各寄主植物叶片的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结果表明,白刺夜蛾幼虫取食大果白刺叶片的总量最少,取食唐古特白刺的量最多.取食唐古特白刺的白刺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其次为取食泡泡刺,取食大果白刺时历期最长.取食泡泡刺和唐古特白刺后,白刺夜蛾幼虫的存活率和羽化率较高,取食大果白刺存活率最低,且无成虫羽化.在唐古特白刺上,白刺夜蛾雌虫占比较高,成虫寿命较长.大果白刺的叶片总酚含量和简单酚含量最高,各营养物质含量最低,不利于白刺夜蛾的生长发育;唐古特白刺和泡泡刺酚类物质含量较低,营养物质含量较高,较适宜白刺夜蛾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唐古特白刺为白刺夜蛾的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泡泡刺.

    白刺白刺夜蛾生长发育取食量营养物质次生代谢物质

    河北廊坊小麦穗期蚜虫优势度和生态位分析

    黄宗北张智李祥瑞朱勋...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华北小麦穗期主要蚜虫种类及其生态位,为京津冀地区小麦蚜虫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持,采用五点式和棋盘式取样法系统调查了河北廊坊小麦穗期不同蚜虫种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植株上的分布,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Walker)3种优势蚜虫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禾谷缢管蚜的时空生态位最宽,其次为荻草谷网蚜和麦无网长管蚜,其中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宽度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其他两种蚜虫呈下降趋势.不同蚜虫种类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其中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的重叠度最大,为2.073 0,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重叠度最低,为1.656 4;随时间推移,荻草谷网蚜与禾谷缢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增强,禾谷缢管蚜与麦无网长管蚜之间的竞争趋于减弱,而荻草谷网蚜与麦无网长管蚜的竞争关系相对稳定.荻草谷网蚜是当地小麦蚜虫主要优势种群,禾谷缢管蚜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与荻草谷网蚜竞争激烈,麦无网长管蚜时空生态位相对稳定.

    小麦麦蚜生态位种间竞争

    药液稀释倍数对威百亩分解产生异硫氰酸甲酯及其消解的影响

    陈新华唐秀军张毅方文生...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植前施用威百亩进行土壤熏蒸消毒,其分解产生的异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MITC)可有效控制土传病原菌.威百亩以滴灌方式施用更为方便、安全,但在滴灌前的稀释过程中可能会水解产生MITC,MITC继续消解或挥发导致进入土壤的有效成分量减少.因此有必要筛选适宜的威百亩稀释倍数,保证MITC在土壤中分布均匀的同时减少威百亩分解及MITC消解和挥发导致的损失.本文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稀释倍数对威百亩水解产生MITC及MITC消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由威百亩水解产生的MITC量及其消解速率均随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在酸性条件下,稀释100倍时MITC的产生量及消解速率均为最大,稀释50倍时MITC的产生量最低,稀释400倍时MITC消解最慢;在碱性条件下,MITC的产生量随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消解速率为稀释1 000倍时最快,稀释100倍时最慢.研究结果对滴灌施用威百亩时田间用水量及威百亩用量均具有指导意义.

    威百亩异硫氰酸甲酯滴灌施药稀释倍数消解

    高温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

    徐庆王奥霖聂晓刘伟...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温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和致病力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禾谷镰孢5株耐高温菌株和4株温度敏感型菌株在25℃和30℃下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以及不同胁迫压力下的生长速率、致病力和DON毒素含量等.结果表明,不论耐高温菌株还是温度敏感型菌株,30℃高温对其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对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30℃高温能减轻NaCl和CaCl2胁迫对禾谷镰孢生长的抑制,但是不影响KC1、刚果红,SDS和H2O2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在30℃下,大部分耐高温菌株的致病力不变或降低,而大部分温度敏感型菌株的致病力反而增加,30℃对大部分菌株的DON毒素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气候变化下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和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禾谷镰孢高温胁迫渗透胁迫致病力DON

    桃蚜组织蛋白酶基因CTSB-16D和CTSB-348的克隆、表达谱及对不同环境胁迫的响应

    姜万千杨磊孟建玉杨昌利...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组织蛋白酶基因CTSB-16D和CTSB-348在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响应高低温和UV-B胁迫中的作用,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桃蚜CTSB-16D和CTSB-348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它们的序列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检测了 2个基因在桃蚜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及经高温、低温和UV-B胁迫不同时长的无翅成虫中的相对表达量.克隆获得了桃蚜CTSB-16D(GenBank登录号:MZ962352)和 CTSB-348(GenBank登录号:MZ962353)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 1 096 bp 和 1 101 bp,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 017 bp和1 023 bp,分别编码338个和340个氨基酸,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8.14 kD和37.52 kD,等电点(pI)为5.46和5.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桃蚜CTSB-16D和CTSB-348均与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XP_003246386.1、NP_001119608.1)CTSB 亲缘关系最近.RT-qPCR 分析表明,CTSB-16D 和CTSB-348在桃蚜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分别在1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中的表达量最高.高、低温和UV-B胁迫对CTSB-16D和CTSB-348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表达量均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胁迫下,CTSB-16D和CTSB-348表达量均在90 min时达到峰值;36℃胁迫下,CTSB-16D和CTSB-348表达量均在30 min时达到峰值;UV-B胁迫下,CTSB-16D和CTSB-348表达量分别在60 min和120 min时达峰值.桃蚜CTSB-16D和CTSB-348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差异表达,且响应温度和UV-B的胁迫,推测两个基因参与桃蚜的生长发育并在桃蚜响应环境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桃蚜组织蛋白酶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2种蚜虫取食诱导棉花对棉长管蚜与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闫文静朱玉永张玉栋吴娜...
    146-15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与棉蚜 Aphis gossypii对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取食适应性,揭示取食诱导下两种蚜虫的取食竞争机制,采用刺探电位图谱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测定在健康棉花、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的棉花上取食6 h的棉长管蚜和棉蚜的16个重要参数,比较两种蚜虫的取食行为.研究发现:1)取食健康棉花时,棉蚜在木质部(G波)的取食持续总时间长于棉长管蚜,棉蚜在木质部的取食能力大于棉长管蚜,但二者在韧皮部的取食能力相差不大.2)取食棉长管蚜诱导的棉花时,棉蚜取食韧皮部(E2波)持续的总时间为(2 531.33±60.86)s,显著大于棉长管蚜E2波持续总时间[(2 196.00±98.91)s];取食棉蚜诱导的棉花时,棉蚜取食韧皮部、木质部持续的总时间显著长于棉长管蚜(P<0.05),说明棉蚜对于棉蚜诱导棉花的取食耐受性大于棉长管蚜.棉蚜对两种蚜虫取食诱导棉花的适应性更强,更易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棉长管蚜与棉蚜取食棉长管蚜或棉蚜诱导棉花的F波持续总时间长于健康棉花,说明经取食诱导的棉花具有一定的抗虫性.

    诱导棉花竞争取食行为寄主植物抗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