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浙贝母灰霉病病原真菌的分子鉴定

    李吉二温思思张羽加金洛稼...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鉴定引起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灰霉病的病原真菌,于2015年-2019年收集浙贝母灰霉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在PDA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获得10株葡萄孢属Botrytis真菌.进一步以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RNA 聚合酶亚基 Ⅱ(the second largest subunit of the nuclear RNA polymerase enzyme Ⅱ,RPB2)、热激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3PDH)为DNA条形码,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运用CodonCode Aligner拼接序列及BLAST分析,这10个菌株序列相同,为同一菌株,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用MEGA 10.1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此菌株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相应序列的一致性为100%.盆栽接种法检测表明此菌株可引起浙贝母灰霉病.据此认为浙贝母灰霉病的病原真菌是灰葡萄孢而非普遍认为的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

    浙贝母灰霉病病原真菌灰葡萄孢分子鉴定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P1蛋白基因原核表达及抗血清制备

    徐小伟陈雯丁诗文甘海锋...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蔗线条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eak mosaic virus(SCSMV)是引起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在世界各大蔗区普遍发生,严重威胁甘蔗产业的发展.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于SCSMV的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SCSMV P1基因序列合成一对引物,扩增获得1 074 bp的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获得pET28a-P1SCSWV.将连接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菌株,经IPTG诱导后,SDS-PAGE电泳检测显示在分子量约为42 kDa处有目的蛋白带,与预期的SCSMV P1大小一致.融合蛋白主要是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存在.利用镍柱亲和纯化重组的SCSMV P1蛋白,并免疫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血清.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在对多个样品进行检测时制备的抗血清能特异性地识别SCSMV的P1蛋白,在受SCSMV侵染的甘蔗植株中能检测到P1蛋白的表达,而在健康植株中检测不到P1蛋白的表达.制备的抗血清稀释至1∶20 000时仍能特异地检测到目的蛋白条带,说明通过大肠杆菌表达P1制备的SCSMV抗血清特异性强,效价高.本研究为SCSM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有效方法.

    甘蔗线条花叶病毒P1蛋白原核表达抗血清

    南方镰孢 Fusarium meridionale 特异性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王云飞张昊杨美欣雒丽丽...
    162-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快速、稳定的南方镰孢Fusarium meridionale特异性检测方法,对已报道的镰孢属reductase-like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寻找特异性SNP位点,设计出特异性检测引物F-Fm/R-Fm3.利用该引物对包括南方镰孢在内的30株镰孢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仅在7株南方镰孢中均扩增出400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PCR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达到500 pg基因组DNA.

    镰孢属特异性检测南方镰孢

    飞蝗前肠最适内参基因筛选

    段家琪武卓宇翟慧娴张育平...
    16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在不同发育天数的飞蝗5龄若虫前肠中及其前肠不同部位能够稳定表达的最适内参基因,选用β-肌动蛋白(β-actin)、延伸因子1-α(EF-1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核糖体蛋白49(RP49)和α-微管蛋白(α-tubu-lin)5个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各候选内参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相结合,筛选出5龄飞蝗前肠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天数若虫前肠中的最适内参基因.结果表明,β-actin和α-tubulin为前肠不同部位最适内参基因组合,β-actin、α-tubulin和GAPDH为不同发育天数若虫前肠中最适内参基因组合.本文为飞蝗肠道关键靶基因分子特性及进一步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飞蝗前肠qRT-PCR最适内参基因

    重庆地区辣椒疫霉交配型分布及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现状

    张世才李怡斐王春萍杨小苗...
    173-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交配型分布及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情况,对2019年-2020年分离的辣椒疫霉进行交配型和敏感性测定.研究发现重庆地区存在A1和A2两种交配型,且两者在大部分地区同时存在,测定的102株菌株中,24株菌株为A1交配型,78株为A2交配型,2种交配型的发生频率分别为23.53%和76.47%.采自重庆潼南、巴南、石柱等地的102株辣椒疫霉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其EC50分布在0.107 5~0.438 3 μg/mL之间,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4.1倍,平均EC50为(0.296 2±0.005 3)μg/mL.102株菌株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出现抗药性病原菌亚群体.

    辣椒疫霉交配型烯酰吗啉敏感性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及线粒体DNA单倍型分析

    惠娜娜王立李继平郑果...
    17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结构,对2018年甘肃省定西市、张掖市和陇南市采集的130株晚疫病菌进行了交配型和线粒体DNA(mtDNA)单倍型测定.结果表明:从130株晚疫病菌中检测到A1和A2两种交配型,A1交配型为14株(10.77%),A2交配型为116株(89.23%);检测到Ⅰa、Ⅱa和Ⅱb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发生频率分别为88.46%、3.85%和7.69%.Ⅰ a单倍型菌株的交配型为A1和A2,Ⅱ a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和A2,Ⅱb单倍型菌株交配型为A1.该结果表明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以A2交配型,Ⅰ a mtDNA单倍型为主.甘肃省各采集地晚疫病菌群体结构或与当地种薯繁育、调运有关.

    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线粒体DNA单倍型

    草莓食叶害虫褐痣拟栉叶蜂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乔方车丽雯辛月吴欣航...
    183-18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褐痣拟栉叶蜂Priophorus fulvostigmatus Wei&Li是吉林地区草莓上新发生的一种食叶性害虫.本文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的方法,记述了该虫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繁殖力及其生活习性.结果表明:褐痣拟栉叶蜂在恒温25℃条件下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6.96±0.37),(11.63±1.11),(11.47±1.13)d和(5.55±1.45)d,平均世代历期为(35.65±1.71)d,与在变温19~31℃(日平均25℃)条件下的历期略有差异.雌虫繁殖力较强,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恒温25℃下平均单雌产卵量为(71.44±13.13)粒,变温19~31℃下为(64.38±16.61)粒;幼虫有6个龄期,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体长、体宽与头壳宽度逐渐增加,一头幼虫整个幼虫期可取食草莓叶片6 400.15 mm2.该虫在吉林地区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1.5~3 cm深的土层中吐丝结茧越冬.本研究基本明确了褐痣拟栉叶蜂各龄期的形态特征,并观察了主要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害虫的识别和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草莓褐痣拟栉叶蜂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

    芒果切叶象甲虫体大小和形状的两性异形分析

    柏天琦解德宏陈于福张翠仙...
    188-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芒果切叶象甲虫体大小和形状的两性异形,我们基于多元统计和几何形态测量学定量分析了雌雄成虫的11个共有形态指标和胸、腹部形状两性间差异.结果显示:所有测量的形态指标中只有喙前段长分布范围在雌雄间不存在重叠;雌性喙后段长显著小于雄性(P<0.05),而鞘翅长、鞘翅宽、体高、腹长、前胸背板宽、头宽、喙前段长及喙全长皆显著大于雄性(P<0.05);前胸背板长与头长在两性间无显著差异(P>0.05);喙后段长、喙全长及腹部大小在两性中差异程度较大,而前胸及头部大小在两性间差异较小;雌性的腹部形状与雄性相比较为圆润,并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因此,该虫虫体大小和形状存在明显的两性异形.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肉眼观察雌性成虫的触角位于喙近基部1/4处而雄性成虫触角位于喙近基部约2/5处来100%准确地确定其性别.

    芒果切叶象形态差异性别鉴定

    草地贪夜蛾性诱监测诱捕昆虫种类及雄蛾特征鉴别

    韩海亮陈斌徐红星包斐...
    196-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预报是指导防治的基础工作.在使用性信息素进行成虫种群监测过程中发现了劳氏黏虫、莴苣冬夜蛾和斜纹夜蛾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对诱捕到的3种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比例统计发现,劳氏黏虫最为常见,其次为莴苣冬夜蛾,二者占非靶标鳞翅目昆虫的98%以上,斜纹夜蛾数量较少.非靶标昆虫的比例与调查时期有关,5月至10月诱捕到草地贪夜蛾的比例为97.01%,11月至次年4月,非靶标鳞翅目昆虫比例超过50%.对4种昆虫雄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为基于性信息素的草地贪夜蛾准确测报提供技术支持.

    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种类劳氏黏虫莴苣冬夜蛾特征鉴别

    安徽省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和靶标突变检测

    牛多邦檀称龙吴玉杰李秀霞...
    201-207,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安徽省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其靶标的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检测,以明确2020年迁入安徽省的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现状,为后续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马鞍山和宿州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分别产生了 11.3倍和10.1倍的抗性;而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尚未产生抗性.且这4种杀虫剂的靶标基因均未检测到抗性位点突变情况.以上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均较敏感,在田间防治中仍可轮换使用该类型杀虫剂.部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因此以后应该减少该药剂的使用频次.

    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监测敏感性靶标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