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

吴孔明

双月刊

0529-1542

zwbh1963@263.net

010-62819059

100193

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植物保护/Journal Plant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63年创刊,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主要报道农作物、果树、园林、蔬菜、花卉、中草药和牧草的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与防治,新农药、械的应用技术及现代植保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新动向等内容。曾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奖,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本刊已被《CAB (英国)》、《Agrindex (FAO)》、《美国化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等国内外重要的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是我国《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的源期刊。  读者对象:植保科技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农药企业、植物医生、各级农技干部、园林、园艺工作者、科技专业户和广大农民朋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5种干果对印度谷螟发育及其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雨晴徐兵强宋博李海强...
    180-18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红枣、葡萄干、杏脯、核桃和扁桃5种干果对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生长发育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果上印度谷螟产卵选择性具有显著差异,印度谷螟在葡萄干上的落卵率和落卵量最高,分别为49.17%和181.20粒,显著大于在其他食料上的落卵率和落卵量;其次在杏脯上的落卵率和落卵量也较高,分别为24.23%和89.20粒.食料对印度谷螟的发育也有显著影响,取食杏脯、葡萄干的印度谷螟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分别为29.91 d和31.63 d,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取食核桃和扁桃的印度谷螟的发育历期;取食葡萄干的印度谷螟蛹最重,世代存活率最高,分别为17.9 mg/头和39.54%,显著高于取食红枣、核桃、扁桃、杏脯的蛹重和世代存活率;食料对印度谷螟淀粉酶、脂肪酶、总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综上,供试食料中葡萄干对印度谷螟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为印度谷螟的最适食料,其次为红枣、核桃、扁桃和杏脯.印度谷螟幼虫通过调节消化酶活性来平衡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摄取.

    印度谷螟干果发育消化酶

    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刘占玲南彦斌陈帅寇桂香...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幼虫感器的种类、分布和超微结构,推测各感器的功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头、足和体表的感器种类和形态结构.结果表明,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头、足和体表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是刺形感器(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öhm氏鬃毛、腔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钟形感器和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其中刺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基于前人对其他昆虫感器功能的研究对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各感器功能进行了推测.本研究完善了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感器超微结构的研究,为后续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行为学和分类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落叶松红腹叶蜂幼虫感器超微结构

    土壤中氯嘧磺隆及其降解产物对后茬玉米生长及其ALS酶活性的影响

    曹佳琪付颖邹月利
    193-198,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一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检测土壤中氯嘧磺隆的主要降解产物,推测出氯嘧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途径,同时分析了土壤中氯嘧磺隆及其降解产物对后茬作物玉米生长及AL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氯嘧磺隆的降解产物对玉米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氯嘧磺隆本身;低浓度下,氯嘧磺隆及其降解产物对玉米作物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甚至降解产物对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下,氯嘧磺隆及其降解产物对玉米的抑制作用显著.

    氯嘧磺隆除草剂降解产物超高效液相色谱一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

    牛筋草PFK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草甘膦抗性鉴定上的应用

    陈景超李志玲崔海兰于海燕...
    199-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草甘膦牛筋草中磷酸果糖激酶(PFK)与靶标酶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S)的含量存在线性关系,是牛筋草对草甘膦产生抗性的指示蛋白之一.为实现抗草甘膦牛筋草的快速鉴定,本研究克隆了牛筋草PFK全长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免疫大兔最终获得多克隆抗体,进一步对抗体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了检测,并用该抗体对抗性牛筋草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发现,PFK基因全长1 656 bp,编码55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FK经诱导后表达的蛋白大小为45 kD,蛋白纯化后浓度为3.5 mg/mL.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特异地识别牛筋草PFK蛋白,稀释512 000倍后仍可检测到抗原,并能够准确鉴定PFK不同表达量的抗性牛筋草.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PFK多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可鉴定EPSPS 过表达的抗草甘膦牛筋草,这为牛筋草对草甘膦抗药性的快速鉴定提供了实用工具.

    磷酸果糖激酶牛筋草多克隆抗体草甘膦抗药性

    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及CcCas5 启动子诱饵载体的构建

    胡国豪杨子平刘铜张荣意...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筛选出与CcCas5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本研究构建了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的酵母单杂交cDNA表达文库和CcCas5启动子诱饵载体,并对3-氨基-1,2,4-三唑(3-amino-1,2,4-triazole,3-AT)的最佳抑制浓度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构建的酵母单杂交cDNA表达文库总容量为3.49×106 cfu,插入片段主要分布于750~2 000 bp之间,重组率为95.8%;克隆了 CcCas5基因2 600 bp的启动子序列,预测获得真菌主要的10大类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165个;构建了分别携带1 500 bp和1 000 bp启动子序列的酵母单杂交启动子诱饵载体,10 mmol/L的3-AT能抑制pHis2.1-pCcCas5-1000和pHis2.1-pCcCas5-1500的背景表达.试验结果为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与CcCas5启动子结合的转录因子和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对CcCas5表达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橡胶树多主棒孢CcCas5启动子酵母单杂交cDNA文库

    4种方法脱除太子参BBWV和TuMV病毒的效果比较

    步洪松王丁张馨月周丹...
    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子参'柘参1号'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微茎尖培养、低温处理(2~4℃)结合微茎尖培养、超低温(-196℃)培养、种胚培养等4种方法对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脱除效果,结果显示采用低温处理结合微茎尖培养,太子参成活率为64.7%,BBWV和TuMV的脱毒率分别为63.6%和31.8%;采用种胚培养的成活率为56.7%,对BBWV和TuMV的脱毒率均可达100%.病毒TuMV相较BBWV更难脱除.

    太子参花叶病毒脱病毒方法病毒检测

    丁香酚对南方根结线虫活性测定方法的比较

    陈宗雄杨紫薇惠仁杰丁晓帆...
    219-223,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评价丁香酚(C10H12O2)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毒杀效果,本研究采用水琼脂平板熏蒸法、土壤熏蒸法和浸虫法分别测定了丁香酚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J2)和卵的毒力,比较3种测定方法的测定效果.结果表明,水琼脂平板熏蒸法、土壤熏蒸法和浸虫法测得的丁香酚对2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123.5、140.2 μL/L和309.7 μL/L;丁香酚浓度为50 μL/L时,水琼脂平板熏蒸法测得的卵孵化抑制率高达97.10%,而土壤熏蒸法和浸虫法测得的卵孵化抑制率仅分别为32.79%、11.50%;同时,水琼脂平板可作为线虫或卵的可视化载体,便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拍照.综上,水琼脂平板熏蒸法具有药效发挥更充分、可视化、操作简便等优点,该方法更适用于熏蒸类化合物的杀线虫生物测定.

    丁香酚南方根结线虫生物测定方法

    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两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雯迪马玉超王金鹏沈建国...
    224-229,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pruni(Xap)是桃、李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原细菌之一.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Xap,本研究以其编码基因L1B16_06350的5'端序列(611 bp)为检测靶标,开发了常规PCR和TaqMan实时PCR检测方法.这两种方法与树生黄单胞菌胡桃致病变种X.arboricola pv.juglandis等8个不同属的11种细菌均没有交叉反应,其中常规PCR检测极限为10-2 ng,TaqMan探针法为1(-3 ng,表现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利用田间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均可应用于Xap的常规检测.

    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常规PCRTaqMan探针法特异性灵敏度

    类病毒及其分类进展

    田夏夏李世访张志想
    230-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类病毒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从不同的物种中发现了多种新类病毒以及大量的疑似类病毒的环状RNA,给类病毒的分类和命名带来了新挑战.为此,国际类病毒分类小组更新了类病毒的分类及命名的一些规则.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类病毒最新的分类及命名情况,本文在简要介绍类病毒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类病毒的分类以及不同分类阶元划分的依据以及变动的原因.

    类病毒分类命名双名法环状RNA非编码RNA

    龟瓢虫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张永科钱鹏帆毕天玉杨银飞...
    238-245,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8月,笔者在乌头虫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取食乌头的瓢虫.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描述了其不同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观察、记录了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取食乌头的瓢虫为龟瓢虫Epiverta chelonia(Mader,1933),目前仅分布于中国.该虫以成虫和幼虫取食乌头叶片、嫩茎、花苞.成虫飞翔能力差,有假死性,畏强光.在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12 h//12 h条件下,幼虫平均历期81.86 d,其中4龄幼虫历期最长,平均50.12 d.4龄幼虫的取食面积(取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取食量的71%.

    乌头龟瓢虫形态学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