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毒媒介基因组中内源性病毒元件多样性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何雨娟张传溪陈剑平李俊敏...
    50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病毒与宿主的长期相互作用中,部分病毒基因序列可以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形成内源性病毒元件(endogenous viral element,EVE).随着近年来基因组学和宏病毒组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除逆转录病毒外,非逆转录RNA病毒同样可以被整合到传毒媒介等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形成内源性非逆转录RNA病毒元件(non-retroviral EVE,nrEVE),但关于其具体功能的研究较少.鉴于传毒媒介传播的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对人、动物及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该文聚焦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传毒媒介基因组中的EVE,特别是nrEVE的研究,总结了EVE的定义及发现,蚊子、蚜虫、蓟马、飞虱和蜱虫等重要传毒媒介中EVE的多样性及功能,并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以期为揭示RNA病毒与宿主的长期协同进化关系及发展新的抗虫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非逆转录RNA病毒病毒元件基因水平转移传毒媒介

    昆虫隐存种的鉴定方法及其在有害生物防控与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王茗毅毛锐锐周昊张楚格...
    51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中存在很多外部形态高度相似但具生殖隔离的隐存种,这给物种分类和相关研究带来更多挑战.目前,关于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该文基于筛选出的368篇中文文献对昆虫隐存种的鉴定方法及其潜在研究价值和应用领域进行系统总结,发现自2003年DNA条形码技术提出以来,关于昆虫隐存种分类的研究迅速增加,已有鉴定方法可概括为4类,分别为分子分类(298篇,80.98%)、生态分类(191篇,51.90%)、生化分类(4篇,1.09%)和细胞分类(4篇,1.09%).基于单一分类方法的研究最多(241篇,65.49%),其中分子分类的使用最多(172篇,46.74%),其次是生态分类(64篇,17.39%);基于2种分类方法的研究次之(125篇,33.97%),其中分子分类与生态分类的联合使用最多(124篇,33.70%);采取3种及以上分类方法的研究较少(2篇,0.54%).目前,昆虫隐存种鉴定研究主要应用于农业病虫害防治(262篇,71.20%)、物种多样性评估(74篇,20.11%)、疾病防控(27篇,7.34%)和生境保护(6篇,1.63%)等领域.开展昆虫隐存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有害生物防控和物种保护,建议未来将整合分类学评估体系纳入到昆虫隐存种研究中并在分类实践中探讨隐存种演化机制.

    昆虫纲隐存种整合分类学生物多样性保护

    昆虫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顾俊文王靖怡张琪
    527-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不育技术是一种通过释放不育昆虫来控制田间害虫种群的生物防治新策略.为将昆虫不育技术应用于防治全球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该文对昆虫不育技术的作用机理和防治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外利用该技术成功防治害虫的作用原理、作用方式和对多种害虫防治的成功案例进行了归纳;同时,对防治靶标基因doublesex的功能性作用进行总结.本综述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调控靶标基因,整理并展望通过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的昆虫种群实现虫口密度控制的研究现状,为促进昆虫不育技术防治害虫提供理论基础.

    昆虫不育技术草地贪夜蛾靶标基因CRISPR/Cas9doublesex(dsx)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基因TRAF4促进烟粉虱与共生菌Portiera的共生关系

    李娜娜赵正阳韦凯恒洪继生...
    536-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TRAF)基因TRAF4在烟粉虱Bemisia tabaci隐种MEAM1与含菌细胞共生菌互作中的作用,对TRAF4蛋白进行保守结构域及系统发育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检测TRAF4在含菌细胞和整虫体内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抑制烟粉虱TRAF4基因表达,然后通过qPCR技术检测含菌细胞共生菌滴度、统计烟粉虱产卵量以及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烟粉虱含菌细胞的自噬水平.结果表明,TRAF4蛋白含有Zinc finger和TRAF结构域,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及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的TRAF4蛋白聚为一支.TRAF4在含菌细胞中显著高表达.注射dsTRAF4后,TRAF4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ortiera滴度及烟粉虱产卵量均显著下降,含菌细胞自噬水平显著升高.表明烟粉虱TRAF4不仅影响烟粉虱的产卵量,还能通过抑制含菌细胞的自噬水平维持Portiera在烟粉虱体内的滴度,对烟粉虱与Portiera共生关系的维持起到正向调控作用.

    烟粉虱共生关系Portiera免疫自噬

    糖苷水解酶家族基因AghyGH1a参与莲草直胸跳甲对皂苷的代谢

    李泽坤孙利媛王苑馨贾栋...
    545-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植物化合防御物质皂苷对专食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的防御作用,测定莲草直胸跳甲2龄幼虫取食皂苷后的排泄和肠道变化,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参与皂苷代谢的候选基因,并采用RNA干扰技术鉴定候选基因功能.结果发现,取食皂苷导致莲草直胸跳甲幼虫排泄量增加,肠道畸变,排泄量与取食皂苷浓度正相关.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相比,取食100 mmol/L皂苷处理的莲草直胸跳甲幼虫肠道有496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61个上调基因和235个下调基因.GO分类和KEGG分类分析发现糖苷水解酶家族1(glycoside hydrolase family 1,GH1)基因集中在碳水化合物水解通路.利用RNA干扰技术鉴定发现,莲草直胸跳甲AghyGH1a基因沉默可导致幼虫取食皂苷后排泄量增加,肠道内容物颜色更暗沉.表明莲草直胸跳甲AghyGH1a参与皂苷代谢.

    莲草直胸跳甲皂苷转录组糖苷水解酶RNA干扰

    凹唇壁蜂雌成虫滞育期、休眠期和破茧期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王光召马艺翔秦敬泽游银伟...
    55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雌成虫滞育期至破茧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差异,解析其在宿主健康与调控宿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Illumina NovaSeq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时期肠道细菌16S rRNA V3~V4区域进行测序,分析雌成虫滞育期至破茧期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变化.结果显示,凹唇壁蜂雌成虫在滞育期至破茧期肠道细菌菌群中共检测到41门96纲198目325科637属,其中核心菌门是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介于75.98%~91.41%之间;核心菌属是Sodalis,相对丰度介于59.65%~74.66%之间.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从滞育期到休眠期,雌成虫肠道内菌群多样性指数明显升高,从休眠期至破茧期,其肠道菌群多样性指数出现降低趋势;休眠期其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最高,滞育期其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最低;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从滞育期至破茧期,其肠道菌群结构相对稳定;LEfSe分析结果显示,从滞育期至破茧期其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显著菌群主要出现在休眠期.预测的不同时期的肠道菌群功能不同,这与其成虫解除滞育进入休眠再破茧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表明凹唇壁蜂雌成虫从滞育期至破茧期肠道核心细菌种类一致,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但是群落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

    凹唇壁蜂滞育休眠破茧肠道菌群多样性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部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

    梁志徐倩然郑永鑫张升伟...
    568-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锈色粒肩天牛Apriona swainsoni幼虫头部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壳、触角和口器不同部位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统计分析其上各类感受器的分布位置和数量.结果显示,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头部整体宽阔扁平,头部长度平均为4.71μm,宽度平均为2.93μm.头式为下口式,咀嚼式口器,包括上唇、上颚、下唇和下颚等.幼虫头部感受器共有6类12种,包括4种(Ⅰ~Ⅳ)刺形感受器(sensilla chaetica,SCH)、1种毛形感受器(sensillum trichodeum,ST)、4种(Ⅰ~Ⅳ)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1种栓锥形感受器(sen-sillum styloconicum,SST)、1种Bǒhm氏鬃毛(Bǒhm bristle,BB)和1种钟形感受器(sensillum cam-paniformium,Ca),其中,幼虫头壳和口器上感受器分布较多,头壳感受器共4类6种,为SCH-Ⅰ、SCH-Ⅱ、SCH-Ⅲ、ST、BB和Ca;口器感受器共4类9种,为SCH-Ⅰ、SCH-Ⅲ、SCH-Ⅳ、ST、SB-Ⅰ、SB-Ⅱ、SB-Ⅲ、SB-IV和SST;触角上感受器较少,仅SB-III一种.锥形感受器在锈色粒肩天牛幼虫口器上分布多而广,推测在取食和寄主选择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锈色粒肩天牛感受器幼虫头部形态特征扫描电镜

    替代寄主米蛾卵驯化对夜蛾黑卵蜂相关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李维薇王德海刘正玲李伟...
    578-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替代寄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能否用于驯化天敌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及其驯化效果,通过分析不同驯化代数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效果,比较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寿命和寄生效果等生物学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用米蛾卵驯化的F1、F10和F30代夜蛾黑卵蜂对米蛾卵的寄生率分别为1.94%、16.14%和85.00%,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4.76%、30.28%和85.72%,随着米蛾卵驯化代数增长,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和子代蜂羽化率均显著增加.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的发育历期和雌成蜂寿命分别为12.67 d和6.92 d,前者显著长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后者与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无显著差异.用米蛾卵驯化的F30代夜蛾黑卵蜂品系和用斜纹夜蛾驯化的夜蛾黑卵蜂品系对斜纹夜蛾的寄生率分别为98.63%和99.04%,子代蜂羽化率分别为84.33%和80.81%,2个品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米蛾卵是夜蛾黑卵蜂扩繁的优良替代寄主,在夜蛾黑卵蜂商品化应用及生物防治夜蛾科害虫方面有巨大潜力.

    夜蛾黑卵蜂米蛾卵斜纹夜蛾驯化生物防治替代寄主

    食物氮含量对意大利蝗生长发育和卵巢面积的影响

    陈妍董化楠季荣何岚...
    585-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合理预测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的种群动态,分别用1%(对照)、4%和7%氮含量的食物饲喂意大利蝗5龄蝗蝻,测定不同氮含量食物处理后意大利蝗5龄蝗蝻的生长速率,羽化后7d的体长、股节长、胫节长、翅长、翅宽、体重及羽化后1、7、13和19 d的卵巢面积.结果显示,4%氮含量食物处理试虫的生长速率最大,分别较1%和7%氮含量处理的增加了88.02%和109.33%;4%和7%氮含量食物处理后,意大利蝗成虫的后翅宽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羽化后7 d,不同氮含量食物处理的意大利蝗卵巢面积出现显著差异,羽化后19 d,4%氮含量食物处理的卵巢面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表明中等氮含量(4%氮含量)适宜意大利蝗生长.

    氮含量意大利蝗生长发育体型卵巢面积

    中国梨喀木虱对六种非寄主越冬植物的适应性

    赵龙龙高欣薛涪冀佳悦...
    592-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越冬代(也称冬型梨木虱)在非寄主越冬植物(苹果树、桃树、樱桃树、李树、杏树、山楂树)上的适应性,于实验室内测定其在选择性条件下对不同植物组合的趋向偏好及产卵特点,并测定非选择性条件下其在不同植物上的存活、产卵以及寄主转换后的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在选择性条件下,当有寄主植物梨树枝条存在时,冬型梨木虱对其的趋向占比为24.29%,而对苹果树、桃树、李树、杏树、樱桃树和山楂树枝条的趋向占比分别为25.76%、20.81%、13.26%、8.25%、4.01%和3.62%,在梨树和苹果树枝条上的产卵量为111.00粒和7.67粒,未在其他果树枝条上产卵;当无寄主植物梨树枝条存在时,冬型梨木虱对苹果树枝条的趋向占比最高,为35.45%,明显高于对樱桃树、杏树、桃树、山楂树和李树枝条的趋向占比,分别为15.96%、13.19%、13.05%、12.41%和9.95%,且在苹果树、樱桃树、李树、桃树、杏树和山楂树枝条上的产卵量分别为14.25、9.75、7.25、4.75、2.75和1.00粒,总产卵量下降.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梨树枝条上冬型梨木虱的致死中时为17.11 d,在其他非寄主果树枝条上的致死中时集中在7.00~9.00 d;其在梨树枝条上的14 d累计产卵量最高,为136.67粒,而在苹果树、樱桃树、桃树、杏树、山楂树和李树枝条上的14 d累计产卵量大幅减少,分别为41.00、11.30、5.33、1.00、1.00和0.67粒,在梨树枝条上卵的孵化率为74.26%,在苹果树枝条上卵的孵化率为24.80%,在其他果树枝条上卵极少孵化.冬型梨木虱从非寄主苹果树转到寄主梨树时对其存活影响较小,第8天累计死亡率为13.33%,相反,从寄主梨树转到非寄主苹果树上后对其存活影响明显,第8天累计死亡率达到了81.67%.表明所测试的非寄主植物均不能满足冬型梨木虱存活和子代发育所需营养,仅可作为临时替代寄主或越冬过渡寄主,非寄主植物苹果树可作为致死性诱集植物用于冬型梨木虱的防治.

    中国梨喀木虱非寄主植物苹果越冬适应性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