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保护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彩万志

双月刊

0577-7518

zbxb@cau.edu.cn

010-62732528

100193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hylac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1986年挂靠在中国农业大学。它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展学术交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办刊宗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重视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实施,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并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信息交流。刊登了大量植物保护学科各方面,包括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信笺应用或与应用联系较紧密的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为传播科技信息、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淮海地区不同种植结构下点蜂缘蝽的发生规律

    魏中艳辛相启孙炳剑严丹侃...
    600-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发生规律的影响,2023年在山东省大豆单作田中进行诱捕效果试验,筛选诱捕效果最好的诱捕器对黄淮海地区山东、河南和安徽3个省6个市不同种植模式下点蜂缘蝽的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显示,风叶型诱捕器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最佳.在大豆单作田内点蜂缘蝽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中旬—8月中旬,此时大豆正值盛花-始荚期.在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田内点蜂缘蝽的发生动态与大豆单作田的无明显差异,但点蜂缘蝽发生数量及高峰期发生时间可能与杀虫剂的施用时间和次数密切相关.

    点蜂缘蝽大豆玉米带状间作诱捕器发生规律

    额尔齐斯河流域灌木昆虫群落特征及对环境因子和植物群落特征的响应

    赵远娥雷子怡万育欣周成龙...
    609-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空间尺度下灌木昆虫群落的分布规律,于2023年6—9月对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勒泰地区7个县(市)44个样地内灌木昆虫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确定其发生状态,采用回归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探讨灌木昆虫物种丰富度与植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44个样地内共采集昆虫1245头,经鉴定为9目44科117种,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优势类群,分别为440头和289头,脉翅目和半翅目为次优势类群,分别为214头和157头,其余目为从属类群.额尔齐斯河流域灌木昆虫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和温度均呈显著的三项式拟合关系,与相对多度呈显著的二项式拟合关系,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的线性拟合关系,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二项式拟合关系,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显著的二项式拟合关系.CCA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经度和海拔是影响灌木昆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灌木植物多样性和均匀程度是影响灌木昆虫分布的主要植物群落特征.表明大空间尺度下灌木昆虫分布存在明显驱动力,在全球环境变化下应更加重视对植被结构的调整和对有害灌木昆虫的监测预防.

    灌木昆虫环境因子植物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典范对应分析

    陕西省兴平市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及关键防治技术

    董金慧宋梁栋李方向王忠娣...
    619-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种群消长动态,筛选适合当地的抗虫玉米品种和高效防治药剂,于2020—2022年连续3年在兴平市玉米田采用性诱捕器监测其发生动态,采用植株受害5级法评估其对8个当地主栽玉米品种的为害及产卵选择,同时测定7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当地种群卵和3龄幼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草地贪夜蛾在兴平市的成虫始见期为6月中旬,2022年为7月下旬,连续3年的终见期均为11月上旬,高峰期均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其中在2021年的发生量最大,为212头/诱捕器.成虫产卵对玉米品种和叶片部位具有选择性,其中在郑单958上所产卵块数显著低于华农887,在叶片背面所产卵块数显著高于叶片正面.供试玉米品种中秦龙14和郑单958受害较轻,播后25~35 d平均受害级别均低于2.0;正大12和纪元1号受害最重,平均受害级别介于2.5~3.4之间.供试药剂中,5.7%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毒力最高,LC50为5.03 mg/L,其次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和10%虫螨腈,二者LC50介于25.81~32.27 mg/L之间;5.7%甲维盐、60 g/L乙基多杀菌素和50 g/L虱螨脲对幼虫的毒力较强,三者LC50介于0.14~0.63 mg/L之间.施用5.7%甲维盐、60 g/L乙基多杀菌素和50 g/L虱螨脲后3~10 d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最好,为92.34%~99.12%;其次为200 g/L氯虫苯甲酰胺和150 g/L茚虫威,药后3~10 d的田间防效为85.67%~92.09%.表明陕西省主栽玉米品种秦龙14和郑单958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抗性,5.7%甲维盐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对当地种群卵和幼虫的毒力最高且田间防效最好.

    草地贪夜蛾种群动态玉米品种抗性杀虫剂毒力田间防效

    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及其侵染特征

    彭倩易磊曾洋施玉双...
    629-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frugiperd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fMNPV)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力及其体内外侵染特性,于室内测定SfMNPV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分析SfMNPV侵染后草地贪夜蛾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分析SfMNPV在草地贪夜蛾体内和Sf9细胞系中的复制特征.结果表明,Sf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50和LT50分别为7.39×105 OBs/mL和3.82 d;SfMNPV可侵染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真皮、气管、脂肪体和中肠等组织,未侵染肌肉组织;SfMNPV侵染96 h后草地贪夜蛾体内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3.91×106拷贝数/ng,SfMNPV侵染96 h后Sf9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fMNPV基因组拷贝数最大,为2.08×107拷贝数/mL.

    草地贪夜蛾杆状病毒杀虫毒力侵染特性组织

    水稻OsAGO家族成员特征及对RGDV和SRBSDV的响应

    魏莹林冬煊刘鸿飞徐荣荣...
    636-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初步探究OsAGO家族在水稻抗病毒通路中的功能,对水稻OsAGO蛋白的基因组结构、系统发育关系、氨基酸序列及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侵染后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对这2种病毒侵染后OsAGO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9个水稻OsAGO蛋白的外显子数量、内含子数量及编码区长度存在较大差异,且这19个OsAGO蛋白均匀分布在3个分支中;OsAGO蛋白PAZ结构域中与小RNA结合相关的YF(酪氨酸-苯丙氨酸)基序在OsAGO2、OsAGO3和OsAGO5中变成了YY(酪氨酸-酪氨酸),OsAGO蛋白PIWI结构域中与OsAGO蛋白切割活性相关的DDX(X代表H或D,即天冬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基序在OsAGO13中替换为LDH(亮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基序,而在OsAGO17中不包含YF基序且DDX基序替换为HDR(组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基序.RGDV侵染后OsAGO5和OsAGO12基因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其中OsAGO5上调表达,OsAGO12下调表达;SRBSDV侵染后OsAGO1a、OsAGO1b、OsAGO1c、OsAGO1d和OsAGO4b基因的转录组分析结果与qPCR结果一致,均上调表达.表明大多数OsAGO均能响应RGDV和SRBSDV的侵染.

    水稻RNA沉默AGO蛋白水稻瘤矮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无毒基因分析

    汪文娟陈凯玲杨健源封金奇...
    645-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广东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与无毒基因的类型与分布,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3个广东省优质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青六矮和珍桂矮,采用苗期喷雾接种方法对2018—2019年分别从广东省不同稻区感染稻瘟病的不同栽培稻品种上分离获得的368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与无毒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利用中国鉴别品种共鉴定出6群30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44.29%和43.48%,优势生理小种为ZB13和ZC13,出现频率分别为26.90%和29.35%.利用11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鉴定出测试菌株对含有Pi9、Pi1、Pik-h和Pi50这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的无毒性频率均大于80.00%;来自粤北、粤西和珠三角3个稻区的稻瘟病菌对抗源稻种三黄占2号的毒性频率低于11.76%,对珍桂矮的毒性频率大于69.41%.表明2018—2019年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性丰富,在粤北、粤西和珠三角稻区可利用的抗性基因一致,可推广使用含抗性基因Pi9、Pi50、Pik-h和Pi1的水稻品种;三黄占2号抗性好,抗谱较宽,可作为广东省抗稻瘟病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水稻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优势小种无毒基因型

    柑橘黄龙病菌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CLasPrx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左溪如王淘陈烨闫亚娜...
    654-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逃逸活性氧伤害的机理,通过克隆其过氧化物还原酶(peroxiredoxin,Prx)编码基因的全长序列,对CLasPrx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多重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LasPrx基因在柑橘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并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肉细胞瞬时表达CLasPrx分析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利用碘化钾法测定CLasPrx蛋白清除H2O2的活性.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CLasPrx基因序列全长为534 bp,编码177个氨基酸;CLasPrx蛋白包含1个Redoxin保守结构域;多重比对分析发现CLasPrx蛋白活性位点含有保守基序PGAFTPTC;系统发育分析表明CLasPrx蛋白与近缘物种的同源蛋白聚为一类;CLasPrx基因在感染黄龙病柑橘树秋梢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春梢中的表达水平;CLasPrx定位于本氏烟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过表达CLasPrx蛋白能够显著降低本氏烟叶肉细胞内H2O2的含量.表明CLasPrx可能参与柑橘黄龙病菌清除H2O2的过程.

    柑橘黄龙病菌过氧化物还原酶表达分析亚细胞定位序列分析

    纽荷尔脐橙树体中黄龙病菌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叶片组织结构和木质素合成的影响

    蒋松良张文卓张凤韩健...
    663-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纽荷尔脐橙树体不同部位叶片在不同季节的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感染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集自不同季节及树体不同部位叶片样品中的黄龙病菌,并对秋季采集的相同叶龄且黄龙病菌含量不同的叶片进行叶脉显微结构观察、木质素含量测定以及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夏季采集的122份叶片样品的阳性率为16.02%,秋季采集的486份叶片样品的阳性率为33.02%,后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前者;其中178份采集自秋季枝条顶端的叶片样品阳性率最高,为36.88%,308份采集自秋季枝条底端的叶片样品阳性率为26.84%,二者均显著高于采集自夏季枝条的60份顶端叶片的阳性率(22.98%)和62份底端叶片的阳性率(8.96%).对秋季不同含菌量叶片样品进行比较后发现,含菌量较高的叶片其韧皮部厚度较对照显著增加;叶片内木质素含量随着黄龙病菌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3个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Cs4g17860、orange1.1t02755和orange1.1t04489的表达量也随着黄龙病菌含量的增加而上调表达.表明感染黄龙病的纽荷尔脐橙在秋季时其枝条顶端的叶片的阳性率相较于底端叶片以及夏季叶片更高,且黄龙病菌入侵后叶片韧皮部厚度、木质素含量及部分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均随着叶片中菌含量的升高而增加.

    柑橘黄龙病菌分布规律木质素表达分析

    MfCdtf1基因对桃褐腐病菌生长、产孢和致病力的影响

    杨静雅曾哲政肖媛玲蔡民政...
    672-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桃褐腐病菌实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环磷酸腺苷依赖性转录因子(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ependent transcription factor,Cdtf)在侵染植物寄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野生型菌株Bmpc7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学和侵染早期转录组学分析预测Cdtf1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并对敲除转化子和回补转化子进行表型和抗逆性测定.结果显示,MfCdtf1在桃褐腐病菌侵染早期上调表达明显,接种后1 h和24 h时MfCdtf1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表明MfCdtf1参与调控桃褐腐病菌的侵染和致病.对3个纯合MfCdtf1敲除转化子和3个杂合回补转化子的表型进行观察,发现MfCdtf1基因的缺失使桃褐腐病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显著降低,产孢能力和色素合成能力丧失.甘油、H2O2、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aCl2、KCl和NaCl等多种外源胁迫对敲除转化子ΔMfCdtf1的生长抑制率显著低于对野生型菌株Bmpc7的生长抑制率,表明MfCdtf1的缺失降低了桃褐腐病菌对外源胁迫的敏感性.

    桃褐腐病实生链核盘菌MfCdtf1基因致病机制外源胁迫抗逆性

    马铃薯疮痂病拮抗菌JYC1217的鉴定及其生防促生特性

    黄勋丰加文金春林邓琳梅...
    684-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优良微生物资源,从健康马铃薯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菌株JYC1217,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抑菌圈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该菌株的生防能力、促生能力及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结果显示,菌株JYC1217及其培养液均能显著抑制酸性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和肿痂链霉菌S.turgidiscabies的生长;经鉴定菌株JYC1217为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该菌株对马铃薯疮痂病的相对防效为35.12%,对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和早疫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62.96%和64.24%;该菌株能产生β-1,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嗜铁素,还可形成复杂生物膜结构,具有固氮、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特性,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该菌株能溶解磷酸钙、大豆卵磷脂和碳酸镁,可显著增加马铃薯株高、叶绿素相对含量、茎粗和单株产量,表明菌株JYC1217是一株生防促生性状优良的生防菌,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多黏类芽胞杆菌马铃薯疮痂病促生生防防御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