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病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病理学报

彭友良

双月刊

0412-0914

zwblxb@cau.edu.cn

010-62732364

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植保楼406室

植物病理学报/Journal Acta Phytopath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植物病理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栏目有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综述及讨论、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读者对象为农业科学及生物科学的教学、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冠菌素诱导番茄对青枯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抗性的转录组分析

    李娜邹丽芳辛屹东孙胜...
    343-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严重威胁着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冠菌素(Coronatine,COR)是由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产生的化合物,结构类似于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本研究通过观察COR处理番茄后接种R.solanacearum的症状表现,发现COR处理的番茄植株比未处理的对照组青枯病发生症状轻.为进一步探究COR如何影响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对COR处理后接种R.solanacearum 24 h的番茄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COR处理共诱导了 2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99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124个下调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发现COR主要影响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COR还诱导JA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以及抑制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为深入揭示COR在植物-青枯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冠菌素青枯病原菌番茄转录组测序

    WRR4C基因正调控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和豇豆白粉菌的抗病性

    王昊戎伟
    35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橡胶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与拟南芥野生型Col-0是一种非亲和相互作用,激发依赖于EDS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1)和 PAD4(PHYTO ALEXIN DEFICIENT 4)的抗病性,推测 TIR-NB-LRR(TOLL INTERLEUKIN 1 RECEPTOR 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S)类抗病基因参与对 O.heveae 的抗病性.本研究通过筛选针对O.heveae的TIR-NB-LRR类差异表达基因,发现WRR4C(white rust resistance 4 C)基因受O.heveae的诱导上调表达.经过表型分析鉴定,O.heveae可以在2个wrr4c单突变体上形成浓密的菌丝网络和少量的分生孢子.同时,O.heveae在 wrr4c突变体上激发的细胞死亡、胼胝体沉积和致病相关基因PR1(Pathogenesis related 1)的表达都显著降低,暗示着WRR4C基因正调控拟南芥对橡胶树白粉菌的抗病性.然而,通过白粉菌细胞进入率测定,WRR4C基因并不参与拟南芥对O.heveae的细胞进入抗性.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WRR4C基因受O.heveae的诱导,在侵染后的48 h表达量达到最高,推测WRR4C基因主要在白粉菌细胞进入后发挥抗病功能.另外,通过接种豇豆白粉菌,发现WRR4C基因同时正调控拟南芥对豇豆白粉菌的抗病性.

    拟南芥橡胶树白粉菌抗病基因WRR4C豇豆白粉菌

    采用3种方法比较分析稻瘟病菌的致病力

    王东元王继春孙文献朱峰...
    364-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是筛选抗瘟资源、培育抗瘟品种和指导品种布局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用东北粳稻区吉林省的166份水稻稻瘟病菌单孢分离物分别与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ies,CDVs)和源于粳稻丽江新团黑谷(LTH)的23个抗稻瘟病单基因品种(monogenetic differential varieties,MDVs)在温室内人工接种,分析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情况.稻瘟病菌的致病力按与CDVs互作表型可划分为7个群、44个生理小种,其中ZA为优势菌群,出现频率为45.18%,ZA17(19.28%)、ZG1(9.64%)等为优势生理小种;与MDVs互作亲和表型按U-i-k-z-ta模式命名生理小种,优势生理小种不突出,但子群致病型较明显,出现比例较高的子群分别为U73(47.0%)、i5(31.9%)、i7(31.9%)等;利用与单基因品种互作明确的稻瘟病菌无毒基因频率展现病原菌的致病力,频率较高的分别为Avr-Pi12(74.69%)、Avr-Pi9(72.28%)、Avr-Pi19(68.67%)、Avr-Pi20(68.07%)等,表明 Pi12(t)、Pi9(t)、Pi19(t)、Pi20(t)等为吉林省抗稻瘟病广谱基因型.采用优势无毒基因频率显示稻瘟菌致病性,能够明确反映出广谱抗瘟基因型,可作为抗稻瘟病育种目标.

    稻瘟病菌致病力生理小种无毒基因

    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抗赤霉病鉴定及毒素积累分析

    陈祥祥钱保陆吴季荣徐剑宏...
    37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2021-2022年采用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对16个水稻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水稻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9个水稻品种(4个粳稻和5个籼稻)连续两年对赤霉病达到中抗水平,籼稻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粳稻品种(P<0.05);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不仅在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籼稻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样高于粳稻品种.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揭示了江苏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为水稻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赤霉病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稻赤霉病抗性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分级系统构建

    蒋倩王红丽王海光
    385-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条锈病是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该病害的严重度准确评估对病害预测和病害管理措施制定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准确评估,本研究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评估方法,构建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分级系统.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小麦条锈病各个严重度级别的发病单叶图像进行了手动分割,获取叶片区域图像和病斑区域图像,并统计获得每一发病单叶的叶片区域和病斑区域的像素数量,计算获得了每一发病单叶的病斑面积占发病叶片总面积的实际百分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利用4种图像分割方法对发病单叶图像进行叶片区域和病斑区域自动分割,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病害图像进行手动分割所获取结果进行比较,获得了最优的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利用最优病害图像自动分割方法情况下获得的每一发病单叶的病斑面积占发病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分别依据每一个严重度级别的基于平均值中间值的实际百分率参考范围和病斑面积实际百分率的99%参考值范围,对每一发病单叶进行严重度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基于病斑面积实际百分率的99%参考值范围的严重度评估方法最优,其严重度评估平均准确率为88.19%.利用最优的病斑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和最优的严重度评估方法,结合PyQt5库、Qt Designer和PyUIC5设计工具,使用Python语言编程构建了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分级系统.本研究为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自动评估提供了基础,并为其他植物病害的严重度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参考.

    小麦条锈病严重度评估自动分级系统病害图像图像处理

    小麦根内细菌群落与黄花叶病发生的关联机制

    张锐彬秦方锦张昊青吴传发...
    398-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根系微生物组在宿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以及病害抵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小麦根系微生物组变化与黄花叶病发生的关联机制,进而寻求小麦黄花叶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本研究采集了健康(H)、中度发病(M)和重度发病(S)小麦根系样品,研究了不同发病程度下小麦根内细菌群落结构及其环境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发病程度的增加,小麦根内细菌群落丰富度呈下降趋势.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发病程度之间显著分异,且与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有关.其中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根瘤菌属(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人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在发病小麦根内富集,其相对丰度与根际土壤中硝态氮(NO3-N)、有效磷(AP)、有机碳(SOC)、全磷(TP)、全钾(TK)、植物体内碳(P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根际土壤中铵态氮(NH4+-N)、镁(Mg)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泛菌属(Pantoea)在健康小麦根内富集,其相对丰度与植物体内氮(P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根内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小麦黄花叶病的发生及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有关.

    小麦黄花叶病根内细菌微生物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生防链霉菌菌株S16鉴定和防蔬菜根肿病的潜力评价

    贺赛雅袁加升周星海刘学瑞...
    410-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寻找新的生防资源应对日益严重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方法]本实验从根肿病重病田仅存的几株健康白菜的根际土壤中,通过培养组学分离到485株细菌,以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和温室盆栽试验筛选对白菜根肿病的生防菌株,并通过形态学特征、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利用热处理、酸碱处理、紫外线处理和蛋白酶K处理对生防菌的稳定性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平板对峙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结果]通过对峙培养筛选获得46株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并利用盆栽实验进行复筛,获得1株对白菜根肿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菌株,命名为S16.该菌株S16对60 ℃以上的高温比较敏感;对紫外线照射不敏感,有较强的UV稳定性;pH在4~8处理后稳定性较好,且酶处理对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几乎没影响.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灰色橙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aurantiacus.S16对辣椒疫霉Ph.capsici等8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效果,抑菌谱较广,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达到68.74%.[结论]表明灰色橙黄链霉菌S16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显著的防效,可作为生防菌进一步开发利用.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灰色橙黄链霉菌生物防治

    东北地区人参生炭疽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及田间抗性监测

    常哈拿占浩鑫张琳王若谷...
    419-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东北地区人参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来自吉林、辽宁和黑龙江省109个C.panacicola菌株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并通过最低浓度抑制法评价吉林和辽宁省15个乡镇人参主产区435个C.panacicola菌株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测试的109个C.panacicola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频率均符合正态分布,其菌株群体的EC50均值分别为0.4044±0.1996 μg·mL-1和0.1717±0.0045 μg·mL-1,可作为C.panacicola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相对敏感性基线.不同地区来源的C.panacicola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对109个C.panacicola菌株的log10EC50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对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的抗性无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了 1个苯醚甲环唑低抗菌株,其抗性频率为0.22%;未监测到戊唑醇抗性菌株.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对东北地区的C.panacicola抑菌活性较高,可继续用于防治人参炭疽病.研究结果为评估C.panacicola的抗药性风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东北地区人参炭疽病的合理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参生炭疽菌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相对敏感性基线抗性监测

    苇状木霉3199菌株对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

    冉林焦阳凌键杨宇红...
    429-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瓜枯萎病由黄瓜专化型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Foc)侵染引起,是黄瓜生产中较难防治的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时多造成植株萎蔫枯死,可导致黄瓜大幅减产.本研究从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ulture Collection,NRRL)获得了一株可产生抗菌肽的木霉菌株3199,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苇状木霉(Trichoderma arundinaceum).平板对峙试验发现菌株3199对Foc抑制效果明显.盆栽试验表明菌株3199孢子悬浮液(浓度1×108个孢子·mL-1)灌根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为51.3%.进一步对该菌株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析,发现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12 mg·mL-1)可显著抑制Foc生长.结果表明,T.arundinaceum菌株3199可代谢产生抑制Foc的活性天然产物,在黄瓜枯萎病生物防治方面有较大应用潜力.

    苇状木霉生物防治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次级代谢产物

    苹果茎沟病毒微滴数字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王岩滨安玮李殷吴云锋...
    436-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第一大苹果生产国.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在我国各苹果产区分布广泛,侵染果树导致树势变弱,生长量减少,果实品质下降,严重威胁我国苹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病毒检测是果树病毒病防控的重要前提.本研究根据苹果茎沟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所建立的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出苹果茎沟病毒,检测重复性好,灵敏度比qRT-PCR法高10倍,可适用于田间样品及组培苗检测.该方法的建立为苹果茎沟病毒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苹果茎沟病毒微滴数字PCR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