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姜家梁遗址叠葬墓相关问题研究

    闫彧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河沿文化姜家梁遗址中出现了大量的叠葬墓,这些墓均为上下叠葬,人骨多未经扰动,为一次葬,存在至多五人叠葬的现象,且存在部分同性叠葬墓.因这些叠葬墓基本处于墓群边缘且大多无随葬品,故姜家梁遗址中的叠葬墓等级并不高.叠葬墓的出现应与姜家梁先民的联合家庭形式与原始宗教观念相关,先民们希冀使用这种方式令亲人死后的灵魂能够相聚,从而维护自身的氏族观念及内部团结.同为小河沿文化的南宝力皋吐墓地中也出现了一座叠葬墓,但其形制与特征均与姜家梁遗址中的叠葬墓不同,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流.

    姜家梁遗址叠葬墓联合家庭原始宗教观念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析——以辽宁省为例

    赵璟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探讨了辽宁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分析了辽宁省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在强化政治引领,推动经济驱动,促进文化认同和增强社会凝聚力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路径,如推动产业升级、弘扬特色文化、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和培育出国人员国家认同等.这些路径,将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辽宁省民族团结实践路径

    蒙古马精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路径与对策

    李琦闫剑侠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马精神是内蒙古形象的精神内核.建设现代化内蒙古要求弘扬蒙古马精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蒙古马精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宣传路径要在干部群体中评选、宣传、学习、研究蒙古马精神榜样,为广大干部树立担当作为的学习榜样;组织路径要通过干部选任、干部教育、干部考核、干部监督、待遇保障和落实干部制度正向激励干部自觉践行蒙古马精神担当作为;纪检路径要通过执纪问责、回访教育、容错纠错、澄清惩诬、基层减负督促干部践行蒙古马精神担当作为.蒙古马精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需要多部门协作推进.

    蒙古马精神干部担当作为路径对策

    张载《西铭》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张鑫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载在《西铭》中对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理论,"民胞物与"的伦理思想做了较为完整的总结.在《西铭》所建立的一套完整体系中,包括了天道与人道的和谐、伦理与道德的和谐以及社会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和谐,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人自身的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西铭"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和谐

    哲学视角下《齐物论》蕴含的智慧研究

    胡业生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物论》是庄子阐述天人关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篇章.它以"齐物"为核心理念,倡导超越主观偏见和相对主义,以整体和全面的眼光认识事物本质.庄子认为,万物最终源于同一根源"道",而人的认知局限于主观成见和感观经验.因此,要消除偏见、突破固有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事物,才能洞见事物本质,这种心智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化解社会冲突、促进和谐共处具有重要启示.

    齐物论无为而治道家文化

    唐东北边陲治略——营州骆英墓志考释

    刘超黄文博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周故果毅骆君之志》出土于辽宁朝阳唐代骆英墓,志主骆英为少数民族将领,官拜辽西府左果毅都尉,受封上柱国.该志书刻规整、俊朗洒脱,内容涉及唐代营州地区军事制度、历史地理名称变更、长城遗址、堪舆之学、丧葬习俗、武周造字的使用等诸多方面,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唐代东北边陲重镇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唐代东北营州骆英墓志

    莱州东海神庙的初创及唐宋时期祭祀

    杨丁张帅李大鹏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莱州东海神庙为我国历代封建帝王祭祀东海之地,在山东地区与泰山岱庙盛名并称天下.关于莱州东海神庙建于何时、为何建于莱州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莱州东海神庙应是古代海祠、海庙祭祀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产物,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海水祠.现今东海神庙遗址上建庙的确切年代或可早至唐宋时期.唐宋时期莱州海庙祭祀活动偶有发生,相关祭祀礼制和祭祀文化为后世莱州东海神庙国家祭祀行为奠定了基础.

    东海神庙莱州东海神庙海庙祭祀

    战国至汉代辽东牧羊城城址及港口的枢纽地位初探

    于海明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东半岛地区与胶东半岛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通过庙岛群岛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岱地区的东夷文化从大汶口文化到商代晚期一直在向辽东半岛地区传播,这是一条海上文化传播线,并且慢慢演变为历史时期的交通路线,位于旅顺的牧羊城及其附属港口就是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牧羊城周边考古学文化资源丰富,存在有大量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墓葬及遗址.西周时期这种海上文化交流开始转变为以陆上文化交流为主,牧羊城在这种文化交流转变中从居住址逐渐发展成为燕国时期的城址,自此成为海上交流与防御的重要城堡.

    牧羊城辽东半岛青铜时代

    论李娟《冬牧场》的非虚构叙事策略

    陈若琪李新亮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娟《冬牧场》书写了在壮阔与神秘的北疆土地上哈萨克牧民迁移转场的生活图景.非虚构叙事策略是其写作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常化书写解构边缘性叙事,二是内外双重叙事的独特视角,三是以平视的姿态展示哈萨克民族的游牧生活.李娟的非虚构散文记录的不仅仅是生活本身,更是在见证时代前进的脚步,表现了旷远开阔的境界.

    李娟《冬牧场》非虚构叙事策略

    王昭君传说的跨媒介叙事——以内蒙古地区流传的王昭君传说为中心

    马会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媒介时代背景下,民间传说的跨媒介叙事研究有助于推动民间传说的资源转化.内蒙古流传的王昭君传说集中于王昭君出塞途中和出塞后的叙述,反映了草原人民对昭君的爱戴及对民族友好团结的歌颂.文章从文本的媒介转换入手,分析从史书记载到口头传播、从口头传播到经典书写、从经典书写到视听传播、从视听传播到电子媒介传播下王昭君形象的演变,进一步揭示出王昭君传说的和合思想及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价值.

    王昭君传说跨媒介叙事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