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虚实相间:模式化和写真视阈下与辽人"性格"相关内容之书写——以辽代石刻文字为史料

    张国庆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索出土辽代石刻文字发现,辽人墓志铭作者在书写志主"性格"及与其相关的"姿容""行为"及"命运"等内容时,大多从"模式化"和"写真"双重视角切入,交替映现"性格"关联"姿容","性格"支配"行为","性格"影响"命运"等文本景观.但其中也有些书写内容属于溢出常态之外者,需要稍作辨析或说明.

    辽人墓志铭模式化和写真性格姿容行为命运

    俄语中"契丹"是源自辽朝的强盛吗?

    肖爱民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俄语中"契丹"的来源,学者均认为是因为辽朝及西辽(哈喇契丹)的强盛,也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认为蒙古西征也是一个原因.实际上,辽朝、西辽均不与罗斯接壤,罗斯也未与辽朝、西辽发生交往,故俄语中称"契丹"并非因为辽朝的强盛而导致的,而是源自早期蒙古人对辽朝的称谓.因称阻卜或达靼的早期蒙古诸部曾为辽朝西北路招讨司下辖的属部,而辽朝针对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的契丹文国号为"哈喇契丹"或"契丹",故早期蒙古人称辽朝为"契丹".辽朝灭亡后,蒙古人兴起,他们继续称金朝乃至中国为"契丹".后来随着蒙古人的三次西征,这一称谓也随之远播欧亚.因罗斯曾沦为蒙古金帐汗国的附庸长达两个多世纪,故俄语中称中国为"契丹"是沿袭自蒙古人.

    俄语契丹辽朝蒙古人蒙古西征

    铁骊族称来源及其居地考

    孙文政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骊族称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唐朝置铁利部,渤海置铁利府,辽朝置铁骊国,民国置铁骊县,新中国成立后置铁力县,后改铁力市.铁利、铁骊、铁力等不同称谓,都是铁骊(利)人以农业经济为主,从事耒耜耕、耦耕、犁耕的文化遗存."利"是"犁"的古文,"力"与"丽"通,"力"一人一耒耕地,"丽"两人两耒耕地,"骊"是"犁耕"时代的写照.今铁力地区,各族人民自古就以农耕经济为主,兼渔猎经济.今铁力市及其周围地方,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唐代铁利部、辽代铁骊国中心位置,是铁骊族居住之地.

    铁利部铁骊国族称居住地

    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辽代文化遗存述论

    孙国军李月新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是契丹民族发源、发展的摇篮.若要了解契丹民族与辽文化的发展、演变,翁牛特旗与林西县的文化遗存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本文将对赤峰市翁牛特旗、林西县的辽代文化遗存进行整理,并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辽代的文化特点.

    翁牛特旗林西县辽文化

    鸟居龙藏及其《辽代画像石墓》

    姜忻彤孟鑫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鸟居龙藏是日本近代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其学术生涯后期致力于辽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画像石墓则是其研究的重点.1942年,鸟居龙藏在燕京大学出版《辽代画像石墓》一书,汇集了鸟居氏对鞍山地区辽画像石墓的历次调查成果,认为这些画像石展现了契丹风俗、佛教典故、二十四孝故事、西游记故事等诸多场景.其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但其判断亦有不准确之处.本文在译注《辽代画像石墓》的基础上,考述鸟居龙藏对辽代遗存的调查行实,评介《辽代画像石墓》的主旨内容.

    鸟居龙藏画像石墓辽代考古

    GIS支持下永清古战道研究

    杨雯张煜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GIS是服务于地理学科的信息技术系统,将GIS与考古学相结合,可以用于分析考古学文化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将GIS与考古学相结合,对永清县进行数字地形分析和水文分析后,发现在永清县境内没有"天险"以及修建长城用来抵御辽军的条件,因此在宋辽时期修建了令人震惊的军事奇观——地下古战道.

    永清县GIS宋辽古战道

    有体有用:赵翼辽史学研究

    武文君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人赵翼关于《辽史》纂修的研究涉及其史源、纂修过程、纂修官、体例、内容的优缺点和史法.对于《辽史》的不足,赵翼能够较为客观地进行探讨,主张直笔和简洁的纂修思想.其对辽史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文治,尤为注重治乱兴衰.受统治者"大一统"思想影响,赵翼提出天下以"中国"为中心的统治秩序格局,树立起较为客观的民族观和疆域观.

    清代赵翼辽史学"大一统"

    辽朝节镇体制与五京驻防

    陈俊达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朝节镇体制构成京州军驻防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五京驻军可分为衙军系统与州(京)军系统.衙军系统的军事长官为衙内都指挥使.衙内都指挥使之下,设有各类衙前职.州军系统设有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马、步军都指挥使又称马、步军都虞候.辽朝五京留守、大蕃府知府、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刺史皆下辖军队,除衙军与州军外,部分府州长官还通过军事兼衔统辖其他军队.京州驻军遍布辽朝各战略要地与交通要道,为辽朝"雄长二百余年"作出重要贡献.

    辽朝节镇体制五京驻防

    试论辽圣宗时期契丹南下军事经略及其困境

    洪纬王衡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和五年(987),圣宗将收复三关保证南境安全,作为契丹南下军事经略的目标,但因军需与东西边境危机,这一目标在统和七年收复燕云失地后暂时停止.统和十七年(999),解决危机后圣宗再次南下,其作战目标仍直指三关.但随着宋军在三关之地防御的加强,契宋两军在河北战场形成了相持局面.澶渊之役中萧挞凛的阵亡使契宋两军陷入新的僵持,和议成为契宋两军唯一的选择,契丹终止了百年南下军事经略.

    契丹军事经略困境

    辽代惕隐的职任与迁转

    王雪峰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惕隐作为契丹民族所建立政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官职,在辽代政治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惕隐这一辽代官职也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既往学界针对辽代惕隐的群体演变历史、机构设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拟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辽代惕隐职任和迁转的角度对惕隐这一官职进行分析,以便对辽代职官相关问题展开更进一步的探究.

    辽代惕隐职任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