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孙国军

月刊

1673-2596

cfxbs@163.com

0476-2205717

024000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赤峰学院学报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赤峰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理论月刊。刊号为ISSN1673-2596(国际标准刊号);CN15-1341/C(国内统一刊号)。现任主编孙国军教授。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出版法规为准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学术民主、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推动学术进步,优化学术生态为己任。学报注重学术性、思想性、高校性、前瞻性,在推动学术进步的同时,促进学院专业学科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辟有“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艺术研究”等特色栏目与固定栏目。200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院校优秀期刊;在2008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自治区高校学报研究会开展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高校精品学报评选活动”中,《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获 “优秀学报”称号。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创刊。 2003年,赤峰学院成立,原《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更名后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致力于“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等特色栏目建设,依托学科优势与地域优势,培育学报特色,打造期刊品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

    冯宝晶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基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如"三课堂"课程思政建设、"课中课"课程思政建设、"职业素养护照"评价方式改革等,这些改革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双主体"课程思政顶层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双导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能力有待提高,"双身份"课程思政成效考核评价有待改进等问题.本文着力通过加强"双主体"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提升"双导师"协同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举措,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学徒制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研究

    高校英语微课教学的开展价值与对策

    张艳萍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英语微课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微课教学以其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特点,为高校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微课英语教学的开展价值入手,提出了高校英语微课教学的优化对策,旨在为有效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综合素质,并为今后高校英语微课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高校英语微课教学开展价值

    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刘芳岐
    10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的"重灾区",年轻的大学生受到不法侵害后,因为涉世未深,心理承受能力又较为薄弱,很容易在受骗之后产生财务损失之外的更恶劣的后果.本文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三个方面对高校电信网络诈骗进行分析,以期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电信网络诈骗原因对策

    不同的爱国诗篇,相同的英雄精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

    杨雪馨李景梅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文本的古诗词解读方法是阅读鉴赏的基础,但并非古诗词阅读鉴赏的目的本身.初步掌握比较的思维方法是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学习目标.而比较阅读不仅让教师和学生发现古诗词的文本差异、进一步理解对应的人文主题,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引发更多的推理、质疑、讨论、延伸、应用,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自主自发地发掘、欣赏、吸收、内化古诗词的文化营养.本文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深入比较辛弃疾的两首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诗人故事、诗意载体、思想冲突等三个维度上的区别和联系,揭示了这两首诗词在表达爱国、沙场、英雄等主题时的深层次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意象和修辞,还能深刻体悟到诗词背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价值.因此,本文认为,从诗人故事、诗意载体、思想冲突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阅读,是探索以古诗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辛弃疾稼轩词比较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究

    邵亮翕刘晓慧魏冠男焦连胜...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旨在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这项根本教学目的.语文所特有的人文特质,决定了它在文化育人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初中语文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

    党委书记孟和巴特尔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封3页

    我校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联合认证专家反馈会召开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