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评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双月刊

1674-6376

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药物评价研究/Journal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科技情报检索刊物。主要刊登及时著录国内医药期刊及技术资料中有关中草药文章的题目,编制分类索引和主题索引,形成国内中草药技术文献检索系统,为读者查找技术文献提供方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阿那其根醇提物通过JNK、p-JNK/p38MAPK信号通路调控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脑部神经炎症的作用研究

    陈伟杨浩金小越
    2559-2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阿那其根醇提物(EEAP)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大鼠神经炎症和c-JunN-终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中,将大鼠海马神经元H19-7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0.025 mg·mL-1)阳性药对照组和EEAP高、中、低质量浓度(6.4、3.2、1.6mg·mL-1)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细胞炎症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8的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中JNK、p-JNK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动物实验中,将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醋酸泼尼松(2.5mg·kg-1)组和EEAP高、中、低剂量(640、320、160mg·kg-1)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使用1mgOVA致敏,大鼠sc新鲜配制的1mg·mL-1的OVA溶液,在各大鼠后足跖、腹股沟、腰部、背部和颈部总共取10个点,每个点注射0.05 mL,同时ip0.5mL,共计1mL;造模后第15天开始,大鼠持续雾化吸入1%OVA 15 d,每天1次,每次20 min以激发哮喘.对照组以0.9%氯化钠溶液代替OVA溶液进行sc和雾化吸入.从造模第30天开始,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各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每日1次,持续30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组织中JNK和p38MAPK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海马区组织中p-JNK的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组织中IL-6、IL-8、IL-18的水平.结果 体外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6、IL-8、IL-18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LPS刺激的神经元细胞中的p-JNK、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及EEAP高、中剂量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L-6、IL-8、IL-18水平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p-JNK、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EEAP的炎症因子和蛋白表达抑制作用呈浓度相关性.动物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IL-6、IL-8、IL-18的水平和JNK、p-JNK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醋酸泼尼松组及EEAP各组的IL-6、IL-8、IL-18的水平和JNK、p-JNK和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且EEAP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性.结论 EEAP抑制CVA诱导的神经炎症,可通过调节炎症因子IL-6、IL-8、IL-18和JNK、p-JNK/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阿那其根醇提物咳嗽变异性哮喘神经炎症反应c-JunN-终端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海马神经元

    川陈皮素调节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对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李赟阮英孙燕玲李涛岚...
    2567-2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川陈皮素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蛋白激酶(RAF)/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用质量浓度为5、10、20、40、80 μg·mL-1的川陈皮素处理人直肠癌细胞(SW480),筛选合适的实验浓度:随机将SW480细胞分为对照组,川陈皮素低、中、高质量浓度(10、20、40μg·mL-1)组,川陈皮素40 μg·mL-1+RAS激活剂(RASAL1)组;检测SW480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川陈皮素对直肠肿瘤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川陈皮素低、中、高质量浓度组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阳性率、细胞侵袭数、划痕愈合率下降,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RAS、RAF、MEK、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与川陈皮素高质量浓度组相比,RASAL1组Edu阳性率、细胞侵袭数、划痕愈合率升高,CDK1、MMP-2、MMP-9、RAS、RAF、MEK、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川陈皮素组移植瘤生长速度比对照组缓慢,瘤体积减小,瘤质量下降,RAS、RAF、MEK、ERK蛋白表达下调(P<0.001).结论 川陈皮素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直肠癌川陈皮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蛋白激酶(RAF)/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增殖迁移侵袭

    白头翁皂苷B4与5-氟尿嘧啶联用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

    张琦田冲冲
    2574-2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体内外水平探究白头翁皂苷B4(AB4)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用药对小鼠4T1乳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分别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细胞创伤愈合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流式细胞分析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AB4与5-Fu联合对4T1细胞功能和凋亡的影响;体内借助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观察AB4与5-Fu联合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分析联合用药对肿瘤组织形态学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AB4联合5-Fu对骨髓源性细胞(BMDCs)动员的影响;最后,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对肿瘤组织中相关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体外实验证实AB4联合5-Fu显著降低4T1乳腺癌细胞活力,并且抑制其迁移和侵袭能力,同时可诱导其凋亡(P<0.01);体内实验表明AB4联合5-Fu显著抑制4T1移植瘤的生长(P<0.01),减少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以及外周循环血液中促血管新生BMDCs的细胞计数(P<0.01),还能显著上调肿瘤组织中促凋亡因子的mRNA水平及降低抗凋亡因子的mRNA水平(P<0.01),同时抑制肿瘤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AB4与5-Fu联合使用可以协同抑制4T1肿瘤细胞的生长.机制可能与其对肿瘤细胞功能的直接抑制作用有关,同时也与其对BMDCs动员的抑制相关,这间接减少了肿瘤血管新生.

    白头翁皂苷B45-氟尿嘧啶乳腺癌协同作用血管新生凋亡

    基于UPLC-Q-Exactive MS技术太子参环肽heterophyllin A、pseudostellaria C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

    赵立阚永军蒋畅庞文生...
    2585-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鉴定大鼠ig太子参环肽提取物后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的代谢产物,并推测其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方法 雄性SD大鼠ig太子参环肽类提取物(400mg·kg-1),给药后收集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样品.样品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离子阱质谱技术(UPLC-Q-Exactive MS)分析环肽的入血原型成分,对其中2种入血环肽heterophyllin(HA)、pseudostellaria C(PC)代谢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 共从大鼠血浆中提取到了 7种环肽类成分,包括 pseudostellarin A、pseudostellarin B、heterophyllin B、PC、pseudostellarin D、HA、pseudostellarin E;在大鼠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13个HA代谢产物,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鉴定出3、7、0、13个;PC代谢产物有15个,其中血浆、胆汁、尿液、粪便分别有3、10、4、14个.2种环肽在大鼠体内存在去羟基化、水解、脱水、甲基化代谢途径.结论 通过UPLC-Q-Exactive MS技术推测出了 HA和PC代谢产物和途径.

    太子参环肽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离子阱质谱技术heterophyllinApseudostellariaC代谢产物代谢途径

    基于药动学探究替芬泰与替诺福韦酯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张玉凤张晨晨滕云华梁博涵...
    2597-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替诺福韦酯(TDF)的代谢产物替诺福韦(TFV)、替芬泰(Y101)及其代谢物M8的LC-MS/MS分析方法,基于大鼠体内药动学、肾排泄及体外肾切片摄取模型研究Y101与TDF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DI).方法 ①药动学实验: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ig给药Y101(60 mg·kg-1)、TDF(30 mg·kg-1)及TDF(30 mg·kg-1)+Y101(60mg·kg-1),通过LC-MS/MS方法测定给药后血浆中Y101、M8、TFV浓度,并采用非房室模型统计矩法计算药动学参数.②肾排泄实验: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ⅳ给药Y101(25 mg·kg-1)、TDF(30 mg·kg-1)及TDF(30 mg·kg-1)+Y101(25 mg·kg-1).利用LC-MS/MS方法测定尿样中Y101、M8、TFV浓度,分析药物及代谢物的累积排泄率;③肾切片实验:大鼠肾切片分别在含有M8(5.0μmol·L-1)、TFV(10μmol·L-1)、TFV(10μmol·L-1)+Y101(2.0 μmol·L-1)和TFV(10μmol·L-1)+M8(5.0 μmol·L-1)的药液中孵育一定时间后,收集样品经适当处理后利用LC-MS/MS方法测定肾脏对TFV、Y101、M8的摄取量.结果 ①药动学实验:对Y101及M8开展部分方法学验证,对TFV开展全面的方法学验证,验证结果表明LC-MS/MS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采用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TFV、Y101和M8,发现与单独用药组相比,Y101+TDF组大鼠血浆中TFV、Y101和M8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和AUC0-∞)显著性增加,血浆清除率(CLP)显著性减小.②肾排泄实验:Y101+TDF组的尿累积排泄分数低于单独用药组,且TFV、M8均出现显著性降低.③肾切片实验:TFV+M8组与单独孵育组相比,肾切片对TFV或M8的摄取量均显著性下降.结论 TDF的代谢产物TFV与Y101的代谢产物M8可能通过竞争性抑制有机阴离子转运体3(OAT3),对TFV、M8的血药浓度及肾排泄造成影响,提示临床合用需要进行剂量调整.

    替芬泰替诺福韦酯替诺福韦药物相互作用肾排泄有机阴离子转运体3

    N-甲基亚硝基脲诱导p53+/-小鼠胸腺淋巴瘤模型的建立

    叶润泽张勇林志屈哲...
    2607-2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p53+/-小鼠产生胸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方法 采用单次ip给予p53+/-小鼠75 mg·kg-1 MNU,并于给药后进行一般症状观察、摄食量及体质量测定;给予MNU 10周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解剖后进行大体检查,HE染色后进行胸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胸腺CD20、CD3、CD68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53+/-小鼠的摄食量和体质量降低(P<0.05、0.01),第9~10周可见消瘦、弓背及呼吸急促症状,甚至动物死亡;血清ALP明显降低(P<0.01),LDH明显升高(P<0.01);大体病理学检查胸腺体积增大,呈浅黄白色,镜检可见胸腺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检测胸腺恶性淋巴瘤CD3和CD68呈阳性表达,CD20呈阴性表达.结论 单次给予75 mg·kg-1 MNU可诱导p53+/-小鼠产生胸腺恶性淋巴瘤,且为T细胞来源,其形态学与免疫学特征与T-LBL相似.

    N-甲基亚硝基脲p53+/-敲除小鼠胸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模型建立

    大力参炮制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与颜色相关性分析

    王艺霏初奇孙佳莹张译丹...
    2613-2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大力参炮制工艺,并探究炮制过程中颜色与内在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8种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建立人参总皂苷、人参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以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多糖、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及饮片外观性状评分作为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结合响应面法考察料液比、参根直径和烫制时间对大力参炮制工艺的影响,得出最佳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利用测色仪对不同炮制工艺的大力参样品粉末进行色度值测定,选择8种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和人参总皂苷含量对大力参进行内在质量评价,对色度值和上述指标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 优选的大力参炮制工艺为料液比1∶10,参根直径范围为2.1~2.5 cm,烫制时间10min.6次验证结果显示,最优炮制工艺的平均综合评分为80.55,与预测值的相对偏差为1.1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人参多糖、人参总皂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d含量与明度值(L*)、红绿色(a*)、黄蓝色(b*)以及总色度值(E*)均呈显著正相关,人参皂苷Re与a*呈显著正相关,与L*、b*、E*无相关性.PCA及HCA结果显示,不同炮制工艺的大力参可聚为2类.OPLS-DA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f、Rd、Rb1含量是大力参炮制过程中的重要质量指标,a*是大力参炮制过程中的重要颜色指标.结论 建立的大力参炮制工艺稳定可行,且大力参颜色与内在质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大力参Box-Behnken响应面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炮制工艺色度值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多糖

    根皮素和缬沙坦共非晶的制备与评价

    郭宇斐陈婷黄花钟雪萍...
    2627-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根皮素(PT)为难溶性药物,且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低,通过与缬沙坦(VST)制备成共非晶(CA)提高其溶出速率,从而提高其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VST为药物载体,PT为模型药物,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CA.傅里叶红外图谱(FT-IR)观察样品的官能团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玻璃化转变温度(Tg)进一步验证PT和VST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粉末X-射线衍射(PXRD)观察晶体学特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考察药物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的本征溶出,计算溶出速率(IDR);考察CA在高温、不同湿度下的稳定性;考察CA、PT(200mg·kg-1)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 FT-IR和DSC表明CA中PT与VST有较强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PXRD和SEM证明CA为无定形态,表明PT与VST共喷雾形成了共非晶:CA本征溶出结果表明相较于PT,CA溶出速率有明显提升(P<0.05);CA大鼠体内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相较原料药提高4.12倍,Cmax提高7.44倍.CA在高温条件(50±2)℃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但湿稳定性较差.结论 PT与VST成功制备成CA,明显的改善了PT的溶出及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并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根皮素缬沙坦共非晶本征溶出相对生物利用度稳定性

    基于FAERS数据库的抗肿瘤药物相关血栓信号挖掘

    刘芬宋桂玲潘勇
    2637-2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引起血栓的抗肿瘤药物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为临床安全应用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提取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呈报的药物相关血栓不良事件,从中筛选抗肿瘤药物相关数据.通过比例失衡法中报告比值比(ROR)法筛选以抗肿瘤药物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可疑风险信号.结果 本研究提取抗肿瘤药物相关血栓报告19 098条,挖掘有效风险信号296条,涉及抗肿瘤药物98种,其中药品说明书尚未提及的血栓不良事件的药物53种.血栓不良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抗肿瘤药物是来那度胺(n=3 742,ROR=3.40),ROR值最大的药物是硫鸟嘌呤(n=4,ROR=30.11).最常见导致药物相关血栓的抗肿瘤药物是靶向药(n=6 445,ROR=10.03),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的靶向药报告数最多,如西妥昔单抗(n=534).最易引起药物相关血栓的第二大类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类药物,其中以作用于DNA结构的药物最常见,如顺铂(n=635).抗肿瘤药物相关血栓发生中位时间为1.93个月,主要发生在首次用药后的前3个月内(75.71%),尤其第2个月占比(45.71%)较高.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发生血栓不良事件中位时间最短(1.75个月),而激素类抗肿瘤药物(3.84个月)和保骨药(6.33个月)发生血栓不良事件中位时间最长.结论 靶向药是引起血栓不良事件报告数最多的一类药物,远高于传统化疗药.随着新型抗肿瘤药物不断更新上市,临床需高度关注这类药物引起的血栓风险.首次用药后的前3个月是重点监测时期,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随时做好应对措施.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信号挖掘抗肿瘤药物血栓靶向药

    紫杉醇涂层球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疗效、靶血管直径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鲍小京王强龚杰张煜...
    2646-2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紫杉醇涂层球囊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治疗效果,及对靶血管直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靶病变管腔直径及狭窄率、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82.93%)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较本组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靶病变管腔狭窄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直径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紫杉醇涂层球囊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冠心病药物涂层球囊紫杉醇预后心血管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