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药物评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药物评价研究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编辑部

双月刊

1674-6376

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308号

药物评价研究/Journal Drug Evaluation ResearchCSTPCD
查看更多>>中草药科技情报检索刊物。主要刊登及时著录国内医药期刊及技术资料中有关中草药文章的题目,编制分类索引和主题索引,形成国内中草药技术文献检索系统,为读者查找技术文献提供方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新类型与新挑战

    李东良周晓玲敖秀兰
    92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肝损伤,而不是因为药物固有的肝毒性或免疫原性所导致的一类新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目前临床常见的间接型DILI主要有3种临床表型,即免疫检测点抑制剂相关肝损伤、药物引起肝炎病毒再激活和药物影响肝细胞代谢所致的脂肪肝或原有脂肪肝加重.由于间接型DILI是一类新型DILI,临床对其认识不足,诊治经验缺乏.尤其是随着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临床快速推广应用,间接型DILI迅速增加,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挑战.因此,对间接型DILI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等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药物性肝损伤间接型药物性肝损伤免疫检测点抑制剂肝炎病毒再激活肝细胞代谢

    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黄倩方坚阮梅夏磊...
    927-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抗甲状腺药物包括丙基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及其前体药物卡比马唑.这些抗甲状腺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虽然对抗甲状腺药物导致肝毒性的认识已超过70年,但是近年来仍有一些新的报道和阐述.对常见抗甲状腺药物导致肝损伤的发生率、临床病理特点、作用机制以及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抗甲状腺药物药物性肝损伤甲巯咪唑卡比马唑丙基硫氧嘧啶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致肝脏毒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原杨尚悦王鹏樊慧蓉...
    933-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肝脏毒性发生风险.斑马鱼模型在肝脏毒性研究中显现出较大潜力的同时,也面临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在使用斑马鱼进行药物肝损伤检测和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肝功能状态,利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通体透明的特点,以胚胎的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作出初步的发育毒性判断,以幼鱼肝脏灰度值,肝脏面积大小,卵黄囊吸收程度作为药物是否具有肝脏毒性的判断标准,利用成鱼肝脏容易分离的特点研究肝脏毒性的作用机制.检测时可根据这些指标判断斑马鱼肝脏发育阶段,为其是否发生药物肝损伤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综述了不同发育时期斑马鱼评估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中药的肝脏毒性评价提供参考.

    中药斑马鱼肝损伤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肝脏毒性检测

    他汀类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李智魏栋万梅绪张燕欣...
    941-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显著,是一类较全面的调脂药,能强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也日趋深入.肝毒性是此类药物产生的重要不良反应之一,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偶有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对他汀类药物致DILI影响因素、相关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及DILI的预防提供依据.

    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不良反应药物性肝损伤合理用药

    FDA对眼用制剂的质量研究要求及启示

    王慧明徐萍蔚萧惠来
    951-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3年12月28日发布了题为"局部外用眼科药品的质量考虑"的指导原则草案,对2023年10月发布的同名指导原则草案进行了修订.该指导原则草案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用产品,包括凝胶、软膏、乳膏和液体制剂等剂型的眼用制剂的一些质量考虑,涵盖质量研究中微生物学、可见颗粒物、可提取物和可浸出物、杂质和降解产物、稳定性研究5个方面,并对容器密封系统(CCS)设计等提出了相关建议.详细介绍FDA该指导原则草案主要内容,期望对该类药物的研发和质量评价有所启示.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眼用制剂质量评价微生物学可见颗粒物杂质和降解产物容器密封系统(CCS)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鼓槌石斛素治疗宫颈癌作用机制探讨及实验验证

    周吉郭振宇李浩颍黄巧...
    959-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鼓槌石斛素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PharmMaper和Swiss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鼓槌石斛素的预测靶点;在GeneCards、TTD、OMIM、Disgenet、Drugbank疾病数据库筛选宫颈癌的潜在靶点;使用R软件Venn包获取鼓槌石斛素与宫颈癌的交集靶点基因,利用STRING网站与Cytoscape软件获取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筛得核心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和Pymol软件进行鼓槌石斛素和核心靶点之间的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分析.体外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用0、50、100μmol·L-1鼓槌石斛素处理细胞,采用MTT法、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鼓槌石斛素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鼓槌石斛素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p-PI3K、PI3K、p-Akt、Akt、mTOR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 共得到79个鼓槌石斛素调控宫颈癌的潜在交集靶点,按照网络拓扑分析中的度(degree)值筛选出HSP90AA1、ESR1、PIK3CA、mTOR、MAPK1、ABL1、PARP1等多个核心靶点;KEGG富集筛选出PI3K/Akt、Focal adhesion、细胞衰老、催乳素等3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其中靶蛋白HSP90AA1、ESR1、PIK3CA、mTOR、MAPK1与鼓槌石斛素结合能绝对值较高,说明可能是鼓槌石斛素治疗宫颈癌的作用位点.细胞实验验证表明,鼓槌石斛素处理SiHa细胞后,SiHa细胞增殖明显减少(P<0.01),且与鼓槌石斛素的浓度呈现负相关,同时SiH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鼓槌石斛素处理SiHa细胞后,细胞中p-PI3K、Akt、p-Akt表达及p-PI3K/PI3K和p-Akt/Akt下调(P<0.05).结论 鼓槌石斛素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宫颈癌的作用,鼓槌石斛素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表达来影响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鼓槌石斛素宫颈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迁移侵袭

    芒柄花素诱导肺癌细胞焦亡并抑制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

    张振勇李肖李保宏邹艺璇...
    971-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芒柄花素抑制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细胞划痕和克隆形成实验考察芒柄花素(20~100 μmol·L-1)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A549细胞预孵育芒柄花素24 h后,使用Hoechst33342细胞核染色定位,加入经过Dil标记的Jurkat细胞(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30min,使用激光共聚焦拍摄2种细胞的共定位图像;建立A549-Jurkat细胞共培养模型,MTT和结晶紫染色法检测芒柄花素对A549细胞活性的影响;试剂盒法检测A549细胞线粒体膜电位(JC-1染色)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探究芒柄花素对线粒体应激的诱导作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芒柄花素对A549细胞线粒体应激后非经典焦亡相关蛋白和PD-L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芒柄花素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P<0.01、0.001),增强细胞共培养模型中T细胞的募集和杀伤作用(P<0.01、0.001);芒柄花素可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应激,诱导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显著降低细胞GSH水平(P<0.05、0.01),显著上调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3)、穿孔素蛋白E(Gasdermin E)-N蛋白表达诱导细胞焦亡(P<0.01、0.001),同时显著下调p-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κB(NF-κB)、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蛋白表达抑制免疫逃逸(P<0.05、0.001).结论 芒柄花素具有诱导NSCLC细胞焦亡并阻断免疫逃逸的作用,其机制为一方面可通过诱导A549细胞线粒体应激,促进细胞焦亡招募T细胞,增强肿瘤免疫;另一方面抑制p-PI3K/Akt/NF-κB信号轴,进而降低PD-L1蛋白表达,抑制A549细胞免疫逃逸.

    芒柄花素非小细胞肺癌线粒体应激细胞焦亡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逃逸

    基于RBL-2H3细胞和ICR小鼠过敏与类过敏叠加模型评价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过敏与类过敏反应

    刘方美张羽汤书婉符胜男...
    982-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过敏和类过敏叠加的RBL-2H3细胞和ICR小鼠动物模型,对注射用血塞通(冻干)(XST)的过敏与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 体外以RBL-2H3细胞的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和组胺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抗二硝基苯单克隆抗体(DNP-IgE)、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剂量及与C48/80(30 μg·mL-1)作用的最佳时间,筛选过敏和类过敏叠加模型的阳性条件,随后考察XST(4、8、16mg·mL-1)对细胞活力及与DNP-IgE/BSA叠加后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体内以ICR小鼠为实验对象,以(类)过敏反应症状分值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5-羟色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卵蛋白(OVA,2.5、5.0、10.0 mg·kg-1)、C48/80(1、2、4 mg·kg-1)过敏-类过敏模型阳性条件,最后对XST(60、120、240 mg·kg-1)的致敏性及是否会产生过敏、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最终确定400 ng·mL-1的 DNP-IgE致敏后用50 ng·mL-1的DNP-BSA激发的同时与C48/80共同作用30 min作为过敏与类过敏叠加阳性组;16mg·mL-1的XST与DNP-IgE/BSA联合叠加时,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均促进组胺和β-Hex的释放(P<0.01).体内小鼠实验中5、10mg·kg-1的OVA均会使小鼠体内IgE显著升高,依据过敏样反应分值和小鼠血浆内组胺、VEGF-A和SC5b-9含量最终确定5 mg·kg-1 OVA与1 mg·kg-1 C48/80建立叠加模型,耳、肺及支气管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的XST不会对小鼠致敏,但是与OVA介导的过敏反应叠加后,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会显著提高血浆中内组胺、VEGF-A和SC5b-9水平(P<0.05、0.01),与建立的过敏-类过敏叠加模型表现出较好地一致性.结论 体外体内实验均表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和C48/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会产生叠加作用,加剧过敏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程度.同时此模型的建立也验证了 XST存在过敏与类过敏叠加现象,该模型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叠加RBL-2H3ICR小鼠注射用血塞通(冻干)

    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上调p21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

    王龙燕张云封王柱国谭鹏...
    994-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CCK-8法、集落形成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检测C20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彗星实验检测C20(10μmol·L-1)对HepG2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μmol·L-1)对HepG2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通过Hoechst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20(5、10 μmol·L-1)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借助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20(5、10 μmol·L-1)处理对HepG2细胞中与凋亡、DNA损伤、细胞周期阻滞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20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活力(P<0.001),给药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937 μmol·L-1;5 µmol·L-1 C20能够显著抑制HepG2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P<0.01);EdU染色结果显示5、10 μmol·L-1的C20能够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能力;5、10 μmol·L-1的C20显著诱导HepG2细胞G2/M期阻滞(P<0.001);5、10 μmol·L-1的C20显著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01),并显著上调Caspas-3、Caspase-9以及PARP的剪切水平(P<0.01);10 μmol·L-1的C20能够诱导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并且5、10 μmol·L-1的C20显著上调γH2AX、p21的蛋白水平(P<0.01).结论 C20能够造成HepG2细胞发生DNA损伤,上调p21蛋白水平,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并进一步诱发凋亡,发挥体外抗肝癌作用.

    2',4'-二羟基-3'-甲基-3-甲氧基查耳酮肝癌DNA损伤G2/M周期阻滞p21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传统胎盘屏障模型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韩巧巧王泽郭宇竹孙英辉...
    1002-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构建体外胎盘屏障模型,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传统胎盘屏障模型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hUC-MSC、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人滋养层细胞(HTR-8)共同培养于transwell中建立体外胎盘屏障模型,设置对照组(HUVEC+HTR-8)、forskolin 组(HUVEC+HTR-8+forskolin)、MSC 组(HUVEC+HTR-8+hUC-MSC)、MSC+forskolin组(HUVEC+HTR-8+hUC-MSC+forskolin),通过测量跨膜电阻值、荧光黄CH 的渗透性以及P-糖蛋白(P-gp)的活性,评估各组体外胎盘屏障模型的功能;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体外胎盘屏障模型中P-gp、紧密连接蛋白5(Claudin-5)、闭合小环蛋白-1(ZO-1)、ZO-2、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利用LC-MS/MS检测阿替洛尔、米诺地尔、美托洛尔3种渗透性工具药透过各组体外胎盘屏障模型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验证模型的功能完整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forskolin、MSC、MSC+forskolin组的跨膜电阻值均显著增高(P<0.05、0.001)、P-gp外排功能均增强、荧光黄的Papp值均显著降低(P<0.05、0.01、0.001),且二者联用后作用效果尤为显著,表明该模型具备完整的屏障功能,且MSC+forskolin屏障功能最好;qRT-PCR和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orskolin组P-gp、ZO-1、ZO-2、CD31 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0.01、0.001),MSC组P-gp、Claudin5、ZO-1和CD31的表达也显著增加(P<0.05、0.01、0.001);联合应用后,各蛋白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更显著增加(P<0.01、0.001),表明hUC-MSC增强传统胎盘屏障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的Papp值均降低,MSC+forskolin组3个工具药均差异显著,美托洛尔差异最显著.结论 hUC-MSC通过增强传统胎盘屏障模型中紧密连接蛋白和外排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了传统胎盘屏障模型的屏障功能.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人滋养层细胞胎盘屏障P-糖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