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许大全

双月刊

1671-3877

zsxb@sibs.ac.cn

021-54922838

200031

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B楼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C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我国刊载植物生理学科方面的权威性刊物,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历年来该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均名列前矛,全国生物类期刊中排名第4位。1998、1999两年被SCI CDE引用29次,收录我刊的国内外检索系统也有26种之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还原型二(三)磷酸吡啶核苷酸[NAD(P)H]脱氢酶复合体及叶绿体呼吸研究进展

    王鹏沈允钢米华玲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除了经过光系统Ⅱ和光系统Ⅰ的非循环电子传递以外,围绕光系统Ⅰ的循环电子传递对维持高效率的光合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中叶绿体还原型二(三)磷酸吡啶核苷酸[NAD(P)H]脱氢酶复合体(NDH复合体)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质体末端氧化酶(PTOX)的发现,NDH参与的循环电子传递与叶绿体呼吸在补充光合作用所需能量以及抵御光氧化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正日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文章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就叶绿体NDH复合体及其介导的循环电子传递与叶绿体呼吸的生理功能做了综述.

    光合作用还原型二(三)磷酸吡啶核苷酸脱氢酶循环电子传递叶绿体呼吸质体末端氧化酶

    选择性微电极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朱俊英高荣孚许越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性微电极技术是一种不仅能直接测定活的生物细胞或细胞器内的离子或分子活度,而且能对活的生物相邻的位置、功能和代谢速率可能不同的特定微区细胞表面的离子或分子流(flux)分别测定的电生理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时、非损伤性(测定离子或分子流)、灵敏度高(可达10-12 moles cm-2 s-1)等优点.因为它是用微型化(尖端直径为0.5~5μm)的离子或分子选择性电极直接对准样品测定,不同于其他化学测定需取样品,所以能连续测定和自动监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丈阐述了选择性微电极测定原理,总结了选择性微电极技术在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离子流分子流离子活度分子活度选择性微电极植物

    转TaLEA1基因丹参植株的耐盐与耐旱性

    韩立敏俞嘉宁巨文峰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TaLEA1基因是一个从小麦中克隆得到的编码胚胎晚期丰富蛋白的基因,用农杆菌EHA105(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表达载体PBI121-TaLEA1)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其转入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组织培养苗中,在50 mg/L卡那霉素选择压下连续筛选,并扩繁和生根培养,获得了7个丹参转基因株系.经PCR扩增,初步验证得到6个阳性株系,再继代4次后,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已获得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株系.该株系在含1%NaC1和8%PEG6000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优于野生型,表明转入TaLEA1基因可改善丹参组培苗的耐盐和耐旱性.

    丹参农杆菌TaLEA1基因盐胁迫干旱胁迫

    玉米根细胞中类整合素蛋白与α-微管蛋白的共定位及其可能的相互作用

    吕冰陈枫龚忠华梁建生...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玉米根细胞中的类整合素蛋白和细胞骨架主要组分之一的α-微管蛋白进行了荧光定位.结果表明:类整合素蛋白主要分布在质膜上.与对照相比,用与类整合素蛋白特异结合的5肽GRGDS处理后,质膜上类整合素的分布更为均匀,微管的排列密度降低,而用不与类整合素蛋白特异结合的GRGDS类似物SDGRG处理则对类整合素蛋白分布和微管蛋白的排列均无明显影响.微管蛋白解聚剂或稳定剂处理改变类整合素在质膜上的分布.这些结果表明类整合素蛋白与微管蛋白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

    共定位间接免疫荧光类整合素蛋白相互作用α-微管蛋白玉米

    淀粉含量不同的玉米自交系籽粒淀粉积累及其关键酶活性

    张军杰胡育峰周会黄玉碧...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个高淀粉和2个低淀粉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动态积累规律,同时对高低淀粉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淀粉积累动态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自交系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igmoid型曲线.灌浆过程中ADP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20~30 DAP(授粉后天数).2个高淀粉自交系的Q酶(淀粉分支酶)活性也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也出现在20DAP,而2个低淀粉自交系的Q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 DAP和30~35DAP.4个自交系籽粒淀粉的积累速率与各自交系ADPG-PPase、SSS和GBSS的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自交系关键酶活性之间,ADPG-PPase、SSS和GBSS三者间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这3种酶活性变化与Q酶活性变化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玉米自交系淀粉积累酶活性

    香蕉果实成熟软化时果皮和果肉中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性的变化

    庄军平苏菁李雪萍陈维信...
    1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拉伯糖是果实软化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细胞壁糖残基之一,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是导致细胞壁多糖中阿拉伯糖残基降解的主要糖苷酶.为阐明该酶在香蕉果实成熟软化中的作用,实验对香蕉贮藏过程中果皮和果肉中该酶活性以及果实硬度、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在果实初期的变化很小,到果实硬度开始急剧下降时达到最大,增加量达10倍以上,且果肉中的酶活性大于果皮中;乙烯吸收剂处理延缓了香蕉果实呼吸和乙烯高峰的出现时间,降低了果实硬度、果皮和果肉中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性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以上结果表明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起诱导香蕉果实成熟的作用,在果实的软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其活性受乙烯的调节.

    香蕉果实成熟软化α-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性

    龙眼果实采后果肉自溶过程中细胞壁组分及其降解酶活性的变化

    林河通赵云峰席屿芳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0±1)℃下贮藏的'福眼'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和自溶程度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果肉细胞壁干重、原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细胞壁蛋白含量不断减少.果肉果胶酯酶(PE)活性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贮藏6~12d以及纤维素酶活性在贮藏0~12d期间均明显增强,到第12天达到活性高峰,之后下降.但在贮藏0~24d期间,PE、PG和纤维素酶仍然保持较高活性,贮藏24 d之后快速下降.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贮藏0~24 d期间略有下降,而在贮藏24 d后,活性增强,尤其是贮藏30 d后,活性急剧升高.

    龙眼果实果肉自溶细胞壁组分细胞壁降解酶

    水稻白叶枯病菌中超氧阴离子的非酶来源分析

    李欣李红玉冯汉青王金生...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电子自旋共振法及羟胺氧化法检测超氧阴离子,分析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OS-14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来源.结果显示,OS-14细胞中的超氧阴离子释放活性主要位于胞外,因此胞外组分很可能为主要的释放位点.实验从多个角度排除了胞外组分中蛋白质酶类分子对超氧阴离子释放贡献的可能性,有机酸分子有可能是水稻白叶枯病菌OS-14细胞胞外组分中超氧阴离子释放的非酶分子.

    白叶枯病菌超氧阴离子(O2-.)电子自旋共振(ESR)胞外组分非酶分子

    与稻米高垩白率相关的qPGWC-9的生理功能

    吴秀菊江玲万向元翁建峰...
    153-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携带qPGWC-9目标区段而其他置换片段上不带有与垩白率相关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高垩白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al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CSSL)AIS82,以其轮回亲本Asominori(低垩白)为对照,从源库关系角度探讨qPGWC-9的生理功能.结果发现,籽粒灌浆期AIS82与Asominori的剑叶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光合作用强弱不是AIS82高垩白率产生的直接原因.灌浆前期AIS82的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显著高于Asominori,但中后期AIS82酶活下降快,整个灌浆期变化幅度相对较大,推测qPGWC-9主要影响了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从而决定了高垩白表型.

    垩白率qPGWC-9净光合速率淀粉合成关键酶类

    培养基上生长的黄瓜去根苗雌花高效诱导体系

    黄作喜段辉国卿东红王芳...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了外源KT(激动素)和IAA(吲哚乙酸)对黄瓜去根苗雌花诱导的增效作用,以及外植体苗龄、下胚轴长度、培养基中N素和NH4+-N水平对成花的影响,据此建立了有效的雌花诱导体系.7 d龄带1/2下胚轴的去根苗接种在MS培养基中,对KT3.0mg/L添加IAA0.01 mg/L时的雌花成花率达28%,比单用KT3.O mg/L、IAA 0.01mg/L的分别高12%、26%,而对照组未见雌花,说明KT和IAA对雌花诱导的增效作用显著.实验表明,N 80mmol/L(NH4+-N/TN 37.5%)、保留1/4下胚轴和6 d苗龄时的黄瓜去根苗雌花诱导率最高.

    黄瓜去根苗雌花诱导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