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刘旭

双月刊

1672-1810

zwyczyxb2003@sina.com,zwyczyxb2003@163.com

010-82105794,82105795

100081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内容:大田作物、同艺作物、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林木、牧草及其他一切经济植物的有关遗传资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综述或评论。诸如,种质资源的考察、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创新、信息学、管理学等:以及起源、演化、分类等系统学:基因发掘、鉴定、克隆、基因文库建立、遗传多样性研究等。重点介绍本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欢迎从事植物遗传资源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药食同源植物水芹的研究进展

    罗庆张新圻李梦瑶朱顺华...
    1221-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是伞形科水芹属多年生水生蔬菜植物,其营养成分丰富、富含多种功能性生物活性成分,也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药食同源蔬菜.我国水芹种质资源丰富,其利用涉及食用、药用、污水净化、提取加工等方面,但育种及其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水芹种质资源、营养品质、生理生化、育种、基因及组学研究的进展,具体内容包括:(1)伞形科植物及水芹种质资源研究;(2)水芹营养品质及生长调控研究;(3)水芹生理生化及次生代谢物质研究;(4)水芹功能基因及组学(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为我国水芹资源创新和保护、遗传育种、基因挖掘、加工、栽培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水芹种质资源生理生化基因功能组学

    菥蓂的资源开发利用与脂质代谢工程改良研究进展

    李蓉曹梦李妍逸陈吉丽...
    1234-1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菥蓂(Thlaspi arvense L.)属于十字花科菥蓂属,是一种兼具药食同源功效的草本植物,生态适应能力强,种子富含油脂,具备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菥蓂的诸多优势得以被发掘,国内外已陆续开展了关于菥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国内的报道多集中于菥蓂的功能活性物质提取及其在临床医疗上的作用,国外研究则偏向于探索菥蓂在农业生产循环中的生态价值与脂质代谢调控机制.大量研究表明,菥蓂具备开发生物柴油和补充油料生产的优异潜质,也是新型药物开发的良好备选原料.同时,得益于菥蓂全基因组信息的公布,对菥蓂开展分子育种改良已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其种子脂肪酸构成以获得更符合食用油需求的品质,以及挖掘菥蓂的其他重要功能基因用于提高作物生产和抗逆性.利用代谢工程手段优化菥蓂的脂质特性以制备新型植物油甚至异源生产高价值脂肪酸(神经酸等)将潜力巨大,是菥蓂最具前景的开发方向之一.本文综述并展望了近年来菥蓂在资源开发利用和脂质代谢工程研究等方面的报道,以期为菥蓂在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菥蓂资源开发利用脂质代谢工程

    利用东乡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苗期耐盐性QTL

    程怡冰黄倩韩冰崔迪...
    1245-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实验室前期以东乡普通野生稻和日本晴为亲本创制了强耐盐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91,本研究将其与日本晴和强耐盐种质Pokkati比较,结果显示CSSL91耐盐性与Pokkali相当.以CSSL91与日本晴构建的F2∶3群体为试验材料,日本晴和CSSL91为对照,以耐盐等级和幼苗存活率为指标.结果表明2个指标均成正态分布,QTL连锁定位分析共检测到5个耐盐相关QTL,分别分布于第4、9、10号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95~3.97,表型贡献率为9.83%~18.48%;其中耐盐等级QTL-qST4的表型贡献率最高,其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DX-S4-16标记间.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分析检测到第4号染色体0~5.0 Mb区间有一个超过阈值的QTL,该区间与QTL-qST4重合,QTL连锁分析方法和BSA方法均在第4号染色体的0~5.0 Mb区间定位到耐盐等级QTL,说明QTL-qST4是可靠的耐盐位点;耐盐等级QTL-qST4-1和幼苗存活率QTL-qSSR4均定位在第4号染色体DX-C4-12和DX-C4-13标记间,LOD值分别为3.36和3.9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3.97%和9.49%;在第9号、10号染色体还定位到两个耐盐等级QTL-qST9和QTL-qST10;其中QTL-qST4-1、QTL-qSSR4和QTL-qST10是本研究新定位的耐盐性QTL.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耐盐性相关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盐性奠定基础.

    耐盐等级幼苗存活率分离群体分组分析

    内蒙古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李鸿雁李悦煊李俊武自念...
    1254-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来源于内蒙古10个盟市及地区的143份冰草属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等方法,鉴定了 143份内蒙古地区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并筛选了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冰草属种质的17个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变异系数在11.47%~93.92%之间,平均为42.80%,其中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高,种子长的变异系数最低;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279~2.025,平均为1.721,其中颖长度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小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相关性分析表明,17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因子贡献率为5.934%~20.885%,累计贡献率达69.866%.聚类分析将143份种质划分为3大类,第I类综合性状较好,小穗数和小花数指标突出,具有高产潜力,包含27份资源;第Ⅱ类综合性状一般,种子综合性状较好,包含23份资源;第Ⅲ类综合性状较差,株高较高,包含93份资源.采用灰色关联方法综合评价冰草属种质的表现,结果表明千粒重、小穗数、叶舌长度、叶片宽度和叶面积可作为种质评价指标,并筛选出编号18、22、23、24、25、35和43等优异冰草材料及编号92、136和142等多花冰草材料,综合性状协调,可供冰草属种质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

    冰草属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鉴评及其初步应用

    潘丽媛王永军李海军侯富...
    1268-1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麦穗发芽会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显著降低,近年来在黄淮地区逐渐加重,威胁我国、特别是黄淮区域小麦生产安全,抗性种质及功能分子标记的筛选和利用是减轻穗发芽危害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多年田间自然鉴定的77份抗穗发芽种质及128份导入了 6个抗穗发芽种质的轮回群体创制的高代品系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法和籽粒发芽法对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明确穗发芽功能标记Vp1B3、Dorm-B1和PM19在抗性种质中的分布并评估其育种效果.结果表明种质资源中49.35%(38份)达到中抗水平,其中仅57.89%(22份)含有Vp1Ba或(和)Dorm-B1b抗性位点,西农172、Kalango、淮麦40、豫农186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高代品系中36.72%(47份)达到中抗以上,其中87.23%含有抗性位点,17.02%(8份)同时含有2个抗性位点.抗性位点的累加可提升抗性水平.种质资源中不含有抗性位点的穗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别为36.65%和34.99%,而含有2个抗性位点的分别为18.17%和23.87%,高代材料也呈现相同的趋势.高代材料中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含有的抗性位点数目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7.02%的中抗水平材料含有2个抗性位点,而未达到中抗水平的其他材料中仅有4.94%含有2个抗性位点,表明利用优异等位变异可显著改良抗性.本研究结合分子标记和表型鉴定进行抗穗发芽种质筛选,通过轮回选择进行种质创新,有望提升黄淮麦区的小麦穗发芽抗性水平.

    小麦穗发芽种质资源轮回选择

    大麦条纹病抗性鉴定及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杨文娟司二静潘娇郭铭...
    1283-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麦条纹病是对大麦产量及品质影响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探明我国不同来源的大麦种质对条纹病的抗性差异并挖掘与大麦抗条纹病相关联的候选标记,本研究利用97个SSR标记对137份大麦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并结合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大麦条纹病菌后共鉴定出18份免疫、27份高抗、28份中抗、42份中感和22份高感大麦材料;在97对SSR引物中挑选出85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85对SSR标记共检测到651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为7.57个;SSR标记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为0.0401~0.8646,平均值为0.5799;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0393~0.8498,平均值为0.5155,137份大麦材料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1021~0.4807,平均值为0.2774;聚类分析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均将137份大麦种质分为4大类群;根据一般线性模型(GLM,general linear model)共获得7个与大麦抗条纹病显著关联的标记(P<0.05),解释率在5.80%~17.89%之间,其中标记EBmatc0039的解释率最高;标记EBmac77和MGB357与大麦条纹病抗性呈极显著相关(P<0.01),二者在一般线性模型中解释率分别为6.07%和9.60%.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麦抗条纹病育种提供参考.

    大麦大麦条纹病抗性鉴定SSR标记关联分析

    新疆帕米尔高原杏资源果实特征研究

    丁杰李佳龙罗晓雨郭玲...
    1297-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新疆帕米尔高原杏资源的果肉、种核及其种仁甜苦性状,解析人类驯化栽培杏果实特性的同时筛选出优异寒地杏种质.以塔什库尔干县6个乡的60份实生杏树的果实为研究对象,对其果实、种核的15个质量性状和20个数量性状及苦杏仁苷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其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60份杏种质分布海拔在2329.5~2730.0m.80.00%的杏果实风味为甜,96.67%的果实有茸毛;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的平均值为16.07%,61.67%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大于15.00%.杏仁以甜为主,果肉大部分为离核;种核的13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8.66%~22.00%之间.杏仁苦杏仁苷含量在0.41~14.59 mg/g之间,其中78.33%的种仁为甜仁,苦杏仁苷含量在0.41~2.24mg/g之间;21.67%的种仁为苦仁,苦杏仁苷含量在2.76~14.59mg/g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与果实纵径等10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出核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255%,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核重、核形指数、果形指数、出仁率、出核率、杏核侧径等性状可反映20个数量性状的基本信息.综合评价表明,库科9、库尔11、其如16、库科13是较优异的寒地资源,其中较高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甜仁是人类驯化引种的重要目标性状.

    帕米尔高原果实性状苦杏仁苷

    内蒙古酸枣自然居群果实性状变异分析及仁用种质综合评价筛选

    鲁敏师鹏飞刘雪锋闫婷...
    1309-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内蒙古酸枣资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合理筛选优异资源,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10个酸枣自然居群的果实性状开展分析比较,并利用层次-灰色关联法对其仁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6个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96%,其中多仁率的变异系数最高.居群间果实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介于10.69%~31.01%,其中阿拉善左旗腾格里额里斯镇的变异系数最高.(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实、果核及种仁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此外,果实横径、核纵径与经度,果实纵径、核纵径与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核纵径与海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单仁率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种仁药用成分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与经纬度、年均降雨量、海拔均无显著相关性.(3)运用层次-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酸枣仁用品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10个居群的仁用综合品质从优到劣依次为:P8、P5、P1、P7、P2、P9、P4、P3、P6、P10.其中,杭锦旗巴拉贡居群在仁用方面的综合表现最佳.本研究为酸枣资源的保护利用及仁用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种质基础.

    内蒙古酸枣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仁用种质综合评价

    60份辣椒骨干亲本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

    雷刚陈学军周坤华黄月琴...
    1321-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江西省辣椒育种骨干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本研究利用毛细管电泳和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60份辣椒种质材料进行位点检测.结果表明,49对SSR引物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4.12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172个,平均香农信息指数为0.85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14,说明60份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平均期望杂合度0.475大于观测杂合度0.126,表明多代自交导致材料纯合度较高.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即江西辣椒育种亲本材料以南方地区和小果型尖椒材料为主,遗传背景狭窄且保持较纯的血统.此外,本研究根据多位点匹配分析确定了 PM1、CAMS-855、CO911525S、PM22、HpmsE015和Hpms1214为核心引物,并利用这6对核心引物构建了 60份辣椒育种亲本的指纹图谱,为江西辣椒资源的鉴定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分子辅助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辣椒SSR标记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聚类分析遗传结构分析

    西葫芦嫩瓜皮叶绿素合成代谢与其皮色形成的关联性研究

    李可悦王丹丹刘江涛申琼...
    1336-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挖掘优异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种质资源,提高外观品质优的嫩瓜选择效率,本研究利用色差仪对本单位创制的54份西葫芦自交系进行不同嫩瓜皮色分类,并以其中7份(重点4份)代表性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西葫芦嫩瓜皮叶绿素合成代谢与其皮色形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是决定偏白色、浅绿色、翠(青)绿色、绿色和深绿色西葫芦嫩瓜皮色的主要色素.其中,叶绿素a含量占总含量的49.20%~60.58%,是决定嫩瓜皮色深浅的主要因素.颜色最鲜艳且更加偏绿色的翠(青)绿色嫩瓜皮材料,其色度值(C)显著大于其他皮色,而叶绿素a/叶绿素b和红绿值(a*)分别显著大于和小于偏白色、浅绿色和深绿色皮色.深绿色、翠(青)绿色和偏白色嫩瓜皮叶绿素合成存在胆色素原转化为尿卟啉原Ⅲ和粪卟啉原Ⅲ转化为原卟啉Ⅸ两个受阻点,且后一转换阶段是导致偏白色和翠(青)绿色嫩瓜皮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素含量骤降的主要原因.叶绿素合成减弱与叶绿素代谢中的叶绿素酶降解活性增强以及抗氧化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减弱之间呈显著相关,这也证明了嫩瓜皮偏白色的成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嫩瓜皮叶绿素含量呈显著相关,这两种酶延缓了翠(青)绿色和深绿色嫩瓜皮叶绿素含量降低速率.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不同嫩瓜皮色,特别是翠(青)绿色嫩瓜皮呈色机理以及挖掘、利用相关优异特异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西葫芦嫩瓜皮色翠(青)绿色叶绿素合成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