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梁山慈竹DfMYB3基因克隆及启动子分析

    杜恬恬李会萍王博雅欧倩...
    729-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梁山慈竹转录组数据库,以梁山慈竹叶片为材料,克隆得到一个MYB转录因子,命名为DfMYB3,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87 bp,编码428个氨基酸,GenBank注册号为KY963358.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Df-MYB3有典型的SANT结构域,具有DNA-Binding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DfMYB3与甘蔗、拟南芥、毛白杨等物种的R2R3-MYB转录因子聚集在一枝上.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DfMYB3蛋白在细胞核以及细胞膜中均有表达,在细胞核上更为显著.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得到DfMYB3基因5'侧翼2 000 bp左右的序列.Plant-CARE在线软件分析表明,该序列具有典型的启动子特征,并含有GA、ABA、MeJA等激素以及干旱等胁迫响应元件.100μmol·L-1 GA、100μmol·L-1 ABA处理梁山慈竹后,显著上调了DfMYB3基因的表达,表明DfMYB3基因能对GA及ABA处理产生应答.为探究DfMYB3启动子的功能,构建了 DfMYB3启动子融合GUS基因的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烟草.在转基因烟草叶片及茎杆中都检测到了 GUS信号,在叶脉处最为显著.

    梁山慈竹MYB转录因子启动子GA、ABA处理GUS染色

    湿加松亲本间SNP遗传距离与生长性状杂种优势关系研究

    李义良赵奋成刘阳钟岁英...
    738-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估算湿加松亲本间SNP位点遗传距离,以有效预测杂交后代的树高、胸径、材积杂种优势,为分子辅助交配设计育种提供参考.利用SLAF-seq技术对131个湿加松亲本种质资源进行测序,获得有效的SNP标记;基于SNP位点信息,利用MEGA5.0软件估算13个湿加松亲本间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SPSS软件分析13个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杂种优势与SNP遗传距离的相关性.SLAF-seq共获得53 952个多态性SLAF标签,96 736个有效SNP标记;湿加松亲本间遗传距离介于0.425 1~0.490 6,亲本间SNP遗传距离与树高、胸径、材积生长性状杂种优势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648、0.624,均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SLAF-seq技术可提供海量SNP位点,根据海量SNP位点信息可估算湿加松亲本间遗传距离,以有效预测树高、胸径、材积杂种优势.

    湿加松SNP标记遗传距离杂种优势

    水曲柳BZR1基因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纪欣童于磊詹亚光
    74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水曲柳BZR1基因应答非生物胁迫及激素信号的表达模式,对探究BR在水曲柳生长发育及响应环境胁迫方面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水曲柳为材料,PCR克隆得到目的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分子结构特征,利用荧光定量PCR探究FmBZR1在低温、盐胁迫及ABA、IAA、GA3诱导下的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FmBZR1基因全长984 bp,编码327个氨基酸,FmBZR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与樟子松BZR1蛋白的同源性较高.在非生物胁迫与激素诱导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FmBZR1基因表达量有显著差异.低温处理6 h、盐处理24 h后表达量最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98、10.13倍.ABA、IAA、GA3处理3h后基因表达量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0.52、0.41、0.50倍;GA3处理24h后基因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6.23倍.FmBZR1基因在水曲柳生长发育及各种胁迫应答的过程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水曲柳BZR1基因基因克隆胁迫处理表达模式分析

    红花龙胆组培快繁体系研究

    钟世浚张碧东赖世婷刘华敏...
    753-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红花龙胆组培快繁体系,对红花龙胆合适外植体、消毒方法、最佳增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及移栽驯化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节茎段为红花龙胆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5%的次氯酸钠消毒10 min,污染率为0,成活率达80%;芽诱导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1 mg·L-1 IBA+2.5 mg·L-1 ZT,增殖系数为8.9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1 IBA,生根率为100%;1:1的珍珠岩:草炭为最佳移栽基质,其移栽成活率达100%.为红花龙胆快速育苗与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红花龙胆外植体组织培养

    立地和龄组对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宋思梦周扬张健
    760-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叶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立地变化与龄组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各龄组柏木叶在不同立地类型中的养分分配格局有重要意义.为确定立地和龄组对柏木人工林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对柏木人工林主要分布区70个标准地进行立地分类,采集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柏木叶测定其C、N、P含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共划分为2个小区、4个组、8个亚组及17个立地类型.②四川省柏木人工林平均叶C、N、P含量分别为(550.55±18.08)g·kg1,(9.39±0.20)g·kg-1,(0.95±0.12)g·kg-1,C∶N,C∶P,N∶P分别为58.70±3.04,583.68±44.59,9.93±0.37,均受立地与龄组的显著影响(P<0.05).③同一龄组内,与N、P含量相反,叶C含量、C:N、C:P在山地小区显著高于丘陵小区;各小区内酸性紫色土组显著高于石灰性紫色土组;丘陵小区各组内坡下部亚组显著高于坡中上部和坡顶台地亚组,且厚土层类型显著高于中土层类型;山地小区酸性紫色土组内阳坡亚组显著高于阴坡亚组,且沟槽类型显著高于坡地、脊梁类型.④同一立地内,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柏木叶C含量、C:N和C:P不断上升,N、P含量不断下降,柏木生长可能受N限制且生长前期更明显.综上所述,建议柏木造林选地以山地阳坡沟槽或丘陵坡下部土层较深厚的酸性紫色土为佳,生长前期施N肥以缓解可能受到的营养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学柏木人工林立地类型龄组

    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种内表型多样性

    李雁瓷付乃峰孙加芝肖艳...
    775-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关于秋海棠(Begonia grandis)的种内分类存在争议,根据两者的分类依据在实践中无法操作,显然该种的种内单元分类还存在问题.为了全面理解秋海棠的种内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对其种内单元进行合理分类,以39个秋海棠居群为研究材料,对33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及数量分类分析.通过数量性状变异分析、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R形聚类分析从33个性状中筛选出主要性状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秋海棠的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为0.077~0.441,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287~1.48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3个性状可综合为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72.28%.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叶形和花形大小指标相关外,各性状相对独立.Q型聚类结果显示:39个秋海棠居群按雄花大小、叶片大小、植株大小和叶色分为四组,同Flora of China将该种分成3个亚种处理不一致.因此,对秋海棠的种内单元的划分今后有必要综合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来讨论才更合理.有趣的是发现日本秋海棠的自然化居群的祖先极可能为浙江天目山居群.

    秋海棠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分类中国

    河距对连香树雌雄植株分布、形态和叶片N、P重吸收效率的影响差异

    黄雪梅马永红董廷发
    789-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河岸带植被的分布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成为研究热点,然而目前对河岸带雌雄异株濒危植物的生态适应机制的研究较少.以河岸带专性濒危树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河岸距离下雌雄植株的数量、形态、叶片N、P重吸收效率及土壤水分、全N、全P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河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雌株的数量,而对雄株的数量影响不大,进而降低了种群的性比(雌/雄).离河岸带远的地方,连香树种群性比显著偏雄(雌雄性比为0.289;x2=4.57,P<0.05),且雄株株高、成熟叶N含量、叶P重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雌株,而在距河岸近的地方以上指标在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雄株叶N重吸收效率、雌株的叶P重吸收效率与其叶片养分、土壤因子相关性较强.且连香树(尤其是雌株)的株高与叶片N、P重吸收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连香树对河距的适应性响应具有性别差异,且雌雄植株叶片的N和P重吸收效率对其植物、土壤因子的响应不同.雌株对河岸生境的依赖可能限定了该种群的分布.

    雌雄异株河岸带濒危植物养分重吸收效率

    基于GC-MS分析东北红豆杉野生种与栽培种的代谢差异

    刘龙桀吴可心刁云飞李中跃...
    798-8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东北红豆杉野生种和栽培种之间代谢物质的差异,对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分析.利用GC-MS技术以及多元统计分析对野生种和栽培种的树皮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代谢物质有差异,总共检测到45种显著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4种氨基酸、10种有机酸和一些糖醇等.其中有22个代谢物质表达上调,23个表达下调,通过KEGG进行通路分析发现其中有7条通路影响较显著,分别为硫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半乳糖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烷类生物合成.其中检测到的代谢物如氨基酸和有机酸在栽培种中有更高的表达,东北红豆杉野生种在抗逆性能上弱于栽培种.而糖类却在野生种中表达更高,东北红豆杉野生种拥有更好的糖代谢能力,来抵御低温胁迫,本实验为指导东北红豆杉野生种的保护和东北红豆杉的抗逆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北红豆杉代谢组学GC-MS

    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不同林型下红松种源试验

    魏志刚夏德安王瑞琪张洋...
    807-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林下间隙和斑块营造红松是促进天然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转变的重要经营手段.不同类型的次生林林冠下生长环境各异,对红松幼林生长与适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在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不同林型(杂木林、杨桦林和硬阔林)下开展了红松种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对红松源地径、树高、当年高和保存率性状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林型下红松造林效果最好为杨桦林,其次为硬阔林,最差是杂木林;铁力种源为杨桦林和杂木林林下造林用的优良种源,汪清种源为硬阔林下优良种源.

    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类型红松种源试验优良种源

    一种带有可视化筛选标记的桉树基因编辑载体构建及验证研究

    王泽琛刘亚梅欧阳乐军李莉梅...
    816-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桉树作为世界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在经济、生态、药用等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由于桉树遗传杂合性高,许多主要的经济性状由多基因共同调控,常规基因编辑手段无法满足对桉树目标基因编辑与转化后高效筛选的要求.通过mCherry荧光蛋白作为筛选标记可极大地减少转化后的鉴定工作量.本研究以尾巨桉为材料,构建含有35S启动子启动mCherry标记基因的CRISPR/Cas9载体,对桉树基因组进行高效的可视化编辑.利用mCherry荧光蛋白作为筛选标记,筛选阳性转化后代,并提取含荧光标记的不定芽基因组进行PCR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编辑载体PHEE401-35S-mCherry,转化尾巨桉愈伤后,在580 nm的光源下有明显的红色荧光,且经PCR鉴定可扩增得到与35S-mCherry条带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本研究为开展桉树基因编辑提供了一种可视化筛选技术方法.

    桉树基因编辑mCherryCRISPR/Ca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