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

祖元刚

双月刊

1673-5102

zhiwuyanjiu@vip.163.com

0451-82190611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26号东北林业大学

植物研究/Journal Bulletin of Botanical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植物研究》1959年创刊,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专业刊物,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2006年变更为双月刊。本刊是以植物分类、基因工程、植被生态、数量遗传学等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刊载内容为新分类群、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学、植物化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群落生态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或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始性论文,以及相应学科较重要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论文。现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的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CBAD)及中国生物学文摘收录期刊;并加入了《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网》,以及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植物研究》所发表的新分类群,已被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收录,在植物学界享有很高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a2+-ATPase参与植物耐盐性调控的研究进展

    马秀英李金克周晓阳陈少良...
    641-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胁迫下细胞质Ca2+浓度升高,细胞会激活Ca2+调节的靶酶或者与Ca2+高度亲和的受体蛋白,其中,与Ca2+高度亲和的受体蛋白中,植物钙泵(Ca2+-ATPase)是P型ATP酶,包含内质网Ca2+-ATPases与质膜Ca2+-ATPas-es,通过主动运输将Ca2+从细胞质转移到质外体或细胞器。大量研究表明,植物的耐盐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维持钙泵即Ca2+-ATPase活性的能力有关。多种植物Ca2+-ATPase对盐胁迫表现出敏感性,并受到外源Ca2+的保护,表明外源钙处理与Ca2+-ATPase活性可能在盐胁迫下的细胞内钙稳态和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该研究概述了植物Ca2+-ATPase类型、结构与性质,亚细胞定位Ca2+-ATPase及外源钙与亚细胞定位Ca2+-ATPase参与植物耐盐调控研究进展,重点对质膜、液泡膜、核膜、内质网及高尔基体Ca2+-ATPases参与植物耐盐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展望。该研究为了解植物耐盐性生理及分子机制提供帮助,同时为作物耐盐栽培提供新思路。

    Ca2+-ATPase质膜液泡膜内质网核膜盐胁迫

    濒危植物光叶蕨的珠芽形成与特征

    陈小红郭泽娟赵霞孟文瑞...
    65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芽胎生繁殖是蕨类植物孢子繁殖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植物的繁殖再生系统,影响着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光叶蕨(Cystopteris chinensis)为对象,通过形态学与解剖学方法,探究其羽片后面不明突起——珠芽的形态与解剖特征,揭示其生殖结构和发育过程,追溯珠芽胎生起源和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显示:(1)珠芽和孢子囊群同期出现在光叶蕨羽片背面末级细脉中部,只是珠芽位于顶端裂片。珠芽形成包括启动期、膨大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由黄绿色球状体逐渐成长为深绿色纺锤状,基部变黑形成离层时成熟。(2)珠芽起源于维管束鞘延伸区的薄壁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形成珠芽原基,逐渐突破叶下表皮形成圆球形珠芽;随着珠芽不断膨大,中下部细胞分化形成贮藏细胞和维管束,顶端分化出生长点形成芽。(3)极少数珠芽在叶片上可直接萌动形成新的自养个体。成熟珠芽掉落在土壤内1周后开始萌发,基部长出圆柱形根,顶部萌发出拳芽。残留珠芽第2年仍可萌发形成新叶,与茎芽产生的叶片形态有别。

    光叶蕨珠芽解剖结构营养体胎生

    濒危植物小勾儿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

    王康鑫王仕沁王毅敏程志杰...
    662-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小勾儿茶(Berchemiella wilsonii)进行生殖生物学观察,探讨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体发育过程是否存在濒危环节。结果显示:小勾儿茶的花具5个雄蕊和4个花药室,成熟的花药壁由花药内壁(1层)、中层(2层)和绒毡层(1层)组成。绒毡层发育正常,细胞排列整齐规则,与中层细胞联系紧密,细胞中常多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四分体主要以四面体形式存在,花粉粒在成熟时为二细胞型、圆形或椭圆形,多数有3根萌发管。花药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发育存在少量异常,花粉存在少量败育。小勾儿茶子房2室,只发育1室。胚珠为倒生的双珠被和厚珠心,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功能性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进一步发育成具有7个细胞和8个核的胚囊,胚囊发育方式为蓼型。子房中的胚珠发育基本一致。小勾儿茶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发育基本正常,不是导致其结实率低的原因。

    小勾儿茶胚胎学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

    '燕山红栗'雌花不同发育阶段解剖结构及细胞壁成分变化

    王庆吉延李金李田邢宇...
    670-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生长发育过程中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雌花解剖学特征及其细胞壁成分变化规律,以'燕山红栗'('Yanshan Hongli')为试验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内部形态变化并通过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壁成分变化。依据内部显微结构变化确定所采集的雌花样品集中在4个最重要的发育阶段,即花朵原基分化期、柱头原基分化期、柱头伸长期和开花期。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发育时期推移过程中,雌花细胞壁中纤维素荧光强度逐渐增强。特别是在花柱伸长过程中,柱头部位与子房部位的纤维素荧光显著增强。此外,在所观察的发育阶段,酯化果胶荧光强度始终高于酸性果胶,并且柱头部位与子房周围的荧光强度也较其他部位更强。这些结果揭示了生长发育过程中板栗雌花细胞壁成分变化规律,为深入探究板栗生长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板栗雌花形态解剖纤维素果胶

    梳帽卷瓣兰花部特征对蝇类传粉者的适应性

    何锦睿张雄罗银玲罗艳...
    681-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梳帽卷瓣兰(Bulbophyllum andersonii)的繁殖特性和传粉机制,在2023年对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梳帽卷瓣兰野生居群开展了传粉生物学研究,包括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昆虫、花部微观形态特征及花的挥发性成分等。结果如下:梳帽卷瓣兰的盛花期在7月中旬,单花花期为5 d;繁育系统属于异交并依赖传粉者,自然结实率为26。06%;套袋试验表明自交不亲和,不存在无融合生殖和自动自花授粉现象;唇瓣的铰链结构、传粉通道及宽大的侧萼片等花部特征在传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曲角杆蝇(Gampsocera sp。)是其唯一有效传粉者并在访花过程中表现出舔舐唇瓣的行为;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唇瓣上附着大量的特殊颗粒,可能是访花者的食物报酬;花部挥发性气味主要含有单萜类、芳香类等化合物,其中邻苯乙醚和避蚊胺可能与昆虫访花行为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梳帽卷瓣兰的花形态结构与气味适应于曲角杆蝇进行传粉,属于特化传粉系统。

    梳帽卷瓣兰繁育系统传粉生物学花形态花气味

    冬凌草体细胞胚诱导及其组织细胞学观察

    吴婉阁纪宝玉裴莉昕练从龙...
    692-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体细胞胚发生体系,更好地发挥在中医药学中的价值,促进资源稳定和利用,以冬凌草叶片为外植体,脱分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增殖,诱导发育出体细胞胚,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对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及各阶段体胚进行组织细胞学观察,并探讨激素对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5+1。0 mg·L-1 2,4-D培养基中,叶片可脱分化形成淡黄色、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S+1。0 mg·L-1 2,4-D+0。2 mg·L-1 6-BA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增殖效果最好,净增殖量最大可达2。81 g;在体胚诱导中,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1 TDZ+0。2 mg·L-1 NAA,诱导率最高为91。33%;在MS+0。5 mg·L-1 6-BA+0。5 mg·L-1 IBA培养基中,表面含体细胞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可分化出小植株;在组织细胞学观察中,胚性愈伤组织呈淡黄色或黄白色颗粒状,细胞核大且明显,其内部观察到外起源和内起源2种体胚发生方式,后期可发育为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子叶形胚或成簇状胚结构,内含淀粉粒。该研究成功建立了冬凌草间接体胚发生体系,为优化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的"质"与"量"奠定基础,也为其分子育种及体胚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冬凌草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组织细胞学

    远缘杂种牡丹分生结节诱导及不定芽分化

    谢钰刘婉婷崔珺成仿云...
    702-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亚组间和组间远缘杂种牡丹的叶柄为外植体,探索一种操作简便、适用于多个品种的分生结节诱导方法,并在部分品种中研究分生结节分化不定芽的条件。结果表明:将11个品种的叶柄薄层接入含有0。5 mg·L-1萘乙酸(NAA)+1。0 mg·L-1氯吡脲(CPPU)+0。5(或0)mg·L-1噻苯隆(TDZ)的SH培养基中,在黑暗条件下培养60~100 d,可以在10个品种中一步诱导出分生结节,诱导率达到52。08%~83。33%;一步法诱导的分生结节是通过愈伤组织间接产生。将分生结节接入含有0。5(或1)mg·L-1 CPPU+0。5 mg·L-1 TDZ的改良WPM培养基中,在光照、每15 d继代一次的条件下,可以诱导3个品种的不定芽分化,分化率为6。67%~33。33%;较低浓度的CPPU和TDZ共同使用对于不定芽分化有促进作用,而单独使用高浓度的CPPU不利于不定芽分化。该研究筛选出了一步法诱导分生结节的通用培养基,并在部分品种中实现了不定芽分化,为建立远缘杂种牡丹植株再生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亚组间杂种牡丹组间杂种分生结节不定芽

    不同水曲柳无性系种子休眠差异

    刘婷李明月朱美如辛昊...
    71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8个水曲柳无性系种子为研究材料,经过不同层积处理后,在适宜温度下比较无性系种子萌发表现,同时分析其萌发表现与种子胚生长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不同层积处理后,不同水曲柳无性系种子休眠程度存在差异。1、2和6号无性系种子休眠程度较浅,经较短时间(共18周)变温层积处理可解除休眠,其中2、6号种子发芽率达75%以上;13、14、15、16号无性系种子通过延长2周低温层积时间(共20周)可解除休眠;4、8、11和12号无性系种子通过延长2周暖温层积时间(共20周)可解除休眠;5和18号无性系种子休眠程度较深,需同时延长暖温和低温层积时间(共22周)才能解除休眠;3、7、9、10、17号无性系种子延长2周层积时间(共20周)可解除种子休眠,其中延长暖温或低温层积时间对种子休眠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在层积处理过程,不同无性系种子胚长、胚率、胚质量比的变化规律不同,6、7、11号等无性系种子相对延长2周低温层积时间有利于胚生长,2、5、17号等无性系种子相对延长2周暖温层积时间有利于胚生长,但通过层积过程中种子胚生长变化情况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无性系种子休眠程度上的差异,应通过种子的萌发表现来判断不同无性系种子休眠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生产实践中选择种子休眠较浅的无性系母树采种育苗提供参考依据。

    水曲柳种子无性系解除休眠胚生长

    循环复幼对水曲柳生长繁殖及生理的影响

    彭广州刘建飞王巧欣付可琢...
    72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因年龄效应而导致的插穗生根能力在3年生后显著下降的问题,以4年生水曲柳实生苗为研究对象,探究循环扦插复幼对克服年龄效应的作用,尤其是循环次数和截干处理2个关键因素对水曲柳萌蘖、生长和扦插生根的影响,以及循环复幼过程中水曲柳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循环复幼次数的增加和截干处理都能提高水曲柳的复幼程度,呈现萌生枝数量增加、枝条细化、茎节缩短的特征,同时显著提高扦插再生能力。在循环复幼次数达到3次且叠加截干处理时,与未循环复幼相比萌枝数量提高了6。56倍,生根率提高了7。44倍。循环复幼1~3次,植株生长素吲哚乙酸(IAA)、细胞分裂素(CTK)水平提高,赤霉素(GA3)水平在第3次时才显著提升,而脱落酸(ABA)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循环复幼后植株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这些生理指标变化都与植株幼化状态相符。可见,循环复幼可有效恢复幼化状态,诱导水曲柳形成较高IAA、GA3和较低ABA水平的萌枝,同时降低了抗氧化酶活性、MDA与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实现水曲柳复幼,从而提高扦插生根率,实现水曲柳良种的快速高效无性繁殖。

    水曲柳复幼扦插激素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

    大兴安岭绰纳河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特征

    张喜亭张建宇仲召亮王文杰...
    730-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林分结构、立地条件、保护强度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提升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保护效果。基于此,该研究选择大兴安岭绰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和林分结构特征,并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利用频率分布、冗余排序与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揭示该区域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绰纳河保护区乔木层主要树种为落叶松(Larix gmelinii),相对多度为64。35%,其次为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灌木以越橘(Vaccinium vitis-idaea)占比最高,达到 72。70%;草本共记录 77种,其中羊须草(Carex callitrichos)占比最大(23。72%)。(2)乔、灌、草丰富度与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均匀度指数以灌木层最高。(3)方差分解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林分结构的独立效应对植物多样性变化解释量最大;草本层盖度、灌木密度、乔木树高和土壤容重与植物多样性变化关系最为紧密。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来提升植物多样性是简单而又可靠的途径,上述结果为大兴安岭地区林分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植物多样性林分结构立地条件冗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