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东北黑土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对长期施用化肥的响应

    胡晓婧刘俊杰于镇华魏丹...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对东北黑土农田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和网络结构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肥料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农业农村部黑龙江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平台,选取不施肥(NoF)、氮肥(N)、磷肥(P)、钾肥(K)、氮钾肥(NK)、氮磷肥(NP)、磷钾肥(PK)、氮磷钾肥(NPK)8个施肥处理,借助荧光定量PCR、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分子生态网络技术,分析东北黑土nirS型反硝化细菌丰度、群落及网络结构,及影响反硝化细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1)长期施用氮肥均在显著增加nirS基因拷贝数的同时,降低了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群落多样性,而磷、钾肥对其影响并不显著.2)Proteobacteria是所有处理中的优势反硝化细菌门,相对丰度为16.96%~27.34%,且氮肥的施用促进了隶属于该菌门中Bradyrhizobium的生长.3)PCoA分析结果显示,8个施肥处理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主要分成施氮肥和不施氮肥两组,说明长期氮肥的施用显著改变了东北黑土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结合Mantel test的结果可知,土壤pH是影响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改变的主要因素.4)分别构建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的反硝化细菌分子生态网络,发现施氮肥和不施氮肥网络结构存在很大差异,长期施用氮肥明显简化了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网络结构,同时使其网络结构稳定性降低,易受外界环境扰动.[结论]尽管施用化学氮肥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增加,但其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及网络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而磷、钾肥的施用对反硝化细菌群落无显著影响.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东北黑土区农田土壤反硝化微生物对不同施肥管理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黑土氮肥nirS基因qPCR高通量测序分子生态网络

    东北棕壤长期不同施肥处理轮作大豆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特征

    刘沥阳华伟张诗雨彭启超...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基于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东北地区大豆生物量、产量、各部位吸氮量及收获期土壤0―100 cm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方法]棕壤肥料长期定位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钾肥配施(NPK)、低量厩肥(M1)及其与化肥配施(M1N和M1NPK)、高量厩肥(M2)及其与化肥配施(M2N和M2NPK)9个处理.厩肥为猪厩肥,1992年后大豆季不施猪厩肥,仅在玉米季相关处理中施用.39年后,调查分析了大豆生物量、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大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结果]高量、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总吸氮量及各部位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不施肥处理,其中,M1NPK处理大豆生物量、产量和总吸氮量最高,分别为9107、2979和314.2 kg/h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了6.1%~133.6%、23.9%~232.5%和11.7%~359.4%.施肥提高了大豆氮收获指数,但氮素生理效率降低.NPK和M1NPK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均为63.5%,而氮素生理效率较CK分别降低了30.6%和28.1%.大豆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播前相比,大豆收获期单施氮肥处理的0―10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显著增加,NPK处理变化不显著,M1、M1N和M1NPK处理显著降低.低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收获期0―100 cm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远低于高量厩肥配施化肥处理,较播前平均降低了79.2%.所有处理中,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以M1NPK处理最低,比其他处理平均降低了58.2%.[结论]在东北棕壤地区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下,玉米季低量厩肥(13.5 t/hm2)与氮磷钾化肥配合施用时,大豆季仅施氮磷钾化肥既可提高大豆生物量、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同时还可降低大豆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环境风险,是该轮作体系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棕壤玉米大豆轮作施肥措施氮素吸收土壤硝态氮残留

    有机无机肥配合生化抑制剂抑制土壤有机碳的转化

    呼娟娟陶瑞褚贵新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确保土壤地力提升、兼顾农田养分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脲酶和硝化抑制剂可有效抑制尿素水解和土壤硝化过程.研究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CP)]和脲酶抑制剂[正丁基硫代磷酸酰胺(N-butyl thiophosphamide,NB)]对土壤有机碳素转化的影响,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5℃ 和35℃ 条件下进行土壤培养试验.试验共设不施肥对照(CK)、单施尿素(U)、尿素+牛粪(UM)、尿素+牛粪+NB(UMNB)、尿素+牛粪+CP(UMCP)、尿素+牛粪+NB+CP(UMNB+CP)6个处理.除CK外,所有处理氮素用量一致,均为N 0.35 g/kg,除单施尿素处理,其余处理中牛粪氮的比例均为40%.在培养第7、32、81天取样,测定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分析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β-D-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4种酶活性.[结果]在25℃和35℃条件下,培养后第7、32、81天UMNB、UMCP和UMNB+CP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量(SOC)与UM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单施尿素处理;与UM相比,UMNB、UMCP、UMNB+CP处理的土壤易氧化碳(EOOC)平均分别降低了7.6%、5.4% 和15.4%;UMNB、UMCP、UMNB+CP处理的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平均值为190 mg/kg(25℃)和286 mg/kg(35℃),与UM相比分别降低了47%(25℃)和13.9%(35℃).在25℃条件下,培养第7和81天时,UMNB、UMCP、UMNB+CP处理的EOOC值与UM差异不显著,而在第32天时,均显著低于UM,3个抑制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35℃下3个抑制剂处理与UM处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只在32天时UMNB+CP处理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抑制剂处理(P<0.05).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的幅度在3个培养期和两个温度下,均表现为UMNB<UMCP<UMNB+CP;在25℃ 下,第7天和32天时UMCP和UMNB+CP的MBC量显著低于UMNB;在35℃下,仅在第7天时UMCP和UMNB+CP显著低于UMNB,而UMCP和UMNB+CP间MBC量差异不显著.与U和CK相比,4个添加牛粪的处理均可提高土壤β-D-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却显著降低了纤维素酶活性.不同处理间的土壤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在25℃和35℃条件下,加抑制剂处理表现出抑制纤维素酶活性的趋势.[结论]在有机肥替代40% 化肥的常规氮用量下,添加脲酶抑制剂(NB)和硝化抑制剂(CP),特别是CP,虽然不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但显著降低了与有机碳矿化相关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特别是纤维素酶活性,因而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碳的转化.同时添加两种抑制剂对有机碳转化的抑制效果更强.因此,在用有机物料替代化肥的生产实践中,脲酶和硝化抑制剂的使用应慎重.

    土壤有机碳化肥氮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酶活性

    氮肥运筹对黄土塬区春玉米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率的综合效应

    李嘉吕慎强杨泽宇李惠通...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氮肥种类、施氮量、施肥方式及施肥位置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应,为黄土塬区雨养春玉米氮肥减量和轻简化施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在黄土高原中南部陕西长武县进行,共设两个试验.1)肥料效应试验(2017—2018),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品种为'先玉335'),一年一熟制,耕作方式为平作半膜覆盖.设8个处理:不施氮(N0);常规施氮(N225,分次施肥,膜间施肥);减量施氮(N180,分次施肥,膜间施肥);普通尿素减量一次性膜间基施(B-N180);硫包衣尿素减量一次性膜间基施(B-SCU)和膜内基施(B-SCUi);基质缓释尿素减量一次性膜间基施(B-MU)和膜内基施(B-MUi).生育期内测定耕层土壤矿质氮(NH4++NO3-)含量及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收获后测定产量及0—200 cm土壤剖面中矿质氮(NH4++NO3-)残留量等指标.2)肥料氮素释放试验,与2018生育季肥料效应试验同时同地进行,不种植玉米.设6个施肥处理:普通尿素膜间(U)和膜内(Ui)、硫包衣尿素膜间(SCU)和膜内(SCUi)、基质缓释尿素膜间(MU)和膜内(MUi).测定施肥区单位土体(5 cm×6 cm×100 cm)中矿质氮量,土体中矿质氮增量被视为肥料释放氮.[结果]氮肥种类、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收益等有显著影响,矿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及其肥效受生育季降雨量及降雨分布的影响.施N 180~225 kg/hm2可显著增加黄土塬区春玉米产量,增产幅度为49.47%~84.73%.与N225处理相比,B-MU、B-MUi和B-N180等处理2个生育季均无减产效应,但氮肥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增加4.41%~23.61%,经济效益增加346~1586 yuan/hm2,同时减少了土壤矿质氮的残留;而B-SCUi处理产量显著下降,其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也均有所降低;N180处理2017生育季无显著减产效应,2018生育季减产23.31%,减少经济效益5623 yuan/hm2.膜际种植条件下,膜间施肥效果优于膜内施肥.基质缓释尿素的养分释放规律与当地水热条件和植株吸氮规律较匹配.[结论]黄土塬区氮肥全部膜间基施有利于雨养春玉米喇叭口期前吸收足够的氮素营养,减少氮肥追施可能带来的氮素损失或干旱季节无法追肥的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基质缓释尿素所释养分与玉米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匹配性较好,减少20%的氮肥投入量无减产效应,是当地轻简化施肥的推荐氮肥种类;硫包衣尿素在玉米生育前期养分释放量过少,不适宜一次性基施.

    硫包衣尿素基质缓释尿素一次性基施春玉米减氮施肥施肥位置

    菌根化育苗对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李芳徐丽娇谢伟郝志鹏...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侵染作物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系对于作物吸收磷具有重要作用,但该结果大多来源于室内受控试验,有限的田间试验因环境条件、试验材料与接种技术等差异致使AMF菌剂应用效果不一.本研究通过玉米菌根化育苗和田间移栽,分析了接种AMF对玉米生长、养分吸收、籽粒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推进菌根技术的实际生产应用.[方法]以自交品系玉米B73为供试作物,于2018年5月至10月在北京市延庆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田间小区设置基施磷(+P)和不施磷(-P)处理.供试AMF为Rhizophagus irregularis Schenck&Smith BGC AH01.玉米种子催芽后,分别播入加入AMF菌剂(+M)和菌剂过滤液(-M)的育苗钵内,培养两周后移栽至田间.玉米在田间条件下生长至拔节期时,使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叶片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取样测定地上部与根部干重和养分元素含量,同时测定菌根侵染率;在玉米完熟期取样,测定籽粒百粒重、籽粒产量及养分含量.[结果]无论田间施磷与否,接菌植株根系的菌根侵染强度和丛枝丰度均显著高于不接菌植株.不施磷情况下,+M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根系干重,玉米生长的菌根依赖性(163.7%)显著高于施磷情形(124.1%).-P-M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P+M处理玉米叶片的光合参数、玉米地上部和根部磷含量与+P+M均无显著差异.与-P-M处理相比,-P+M显著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和百粒重,同时也提高了籽粒中锌、锰、镁等矿质养分的含量,且与+P+M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玉米幼苗接种AMF后再移栽到田间,可以显著提高拔节期玉米根系的菌根侵染率,促进玉米地上部和根部对磷及锌、锰和镁的吸收,进而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籽粒产量和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菌根化育苗可以达到与施磷同样的效果,在保障作物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磷肥施用量.

    玉米丛枝菌根真菌大田试验养分吸收产量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旋耕和深耕管理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与酶活性的影响

    朱长伟龙潜董士刚石柯...
    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两年不同轮耕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的差异和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耕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8年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下的轮耕试验.主处理为小麦季旋耕(RT)和深耕(DT),3个副处理为玉米季免耕(NT)、行间深松(SBR)、行内深松(SIR),共6个处理.2017、2018年玉米收获后,每10 cm一个层次,测定了0—5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和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SMBC、SMBN及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0—50 cm土层不受耕作方式的影响.小麦季深耕和玉米季深松对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不明显,但显著提高了深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小麦季旋耕显著增加了玉米季0—10 cm土层中速效养分含量,而小麦季深耕条件下的DT-SBR和DT-SIR处理则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层中的速效养分含量.在0—20 cm土层,小麦季旋耕条件下的RT-NT、RT-SBR和RT-SIR处理的SMBC明显高于小麦季深耕条件下的DT-NT、DT-SBR和DT-SIR处理,但在20—40 cm土层,SMBC和SMBN均表现为小麦季深耕处理显著高于旋耕处理,且以DT-SIR处理SMBC(67.99 mg/kg)和SMBN(45.96 mg/kg)最高.小麦季深耕处理提高了深层(30—40 cm)土壤微生物量氮/全氮值,但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中的微生物熵.玉米季深松处理(RT-SBR、RT-SIR、DT-SBR和DT-SIR)较免耕处理(RT-NT和DT-NT)均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在0—20 cm土层,RT-SBR和RT-SIR处理土壤脲酶活、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较高;而DT-SBR和DT-SIR处理则提高了深层(20—40 cm)土壤中这三种酶的活性.[结论]在本试验期内,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处理(RT-SBR和RT-SIR)能明显提高0—10 cm土壤速效养分含量、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而小麦季深耕-玉米季深松处理(DT-SBR和DT-SIR)则提升了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小麦季深耕处理提高了深层(30—40 cm)微生物量氮/全氮比,但降低了表层(0—20 cm)土壤微生物熵.

    小麦-玉米轮作潮土耕作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盐碱地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对深松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响应

    翟明振胡恒宇宁堂原张海依...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研究合理可行的耕作技术和培肥措施,为提高产量和实现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2017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的盐碱土上,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连续进行了4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分别设夏季旋耕15 cm(R)和旋耕后再深松35 cm处理(S);副区为冬季秸秆还田量,设秸秆半量还田(3350 kg/hm2,B)和秸秆全量还田(6700 kg/hm2,Q)两个用量,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所有处理的养分总量保持一致.开花后每隔10天取样1次,直到收获期,测定植株干物质和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在玉米小口期、开花期及收获期,取0—100 cm土层样品,每10 cm为一层,测定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结果]各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两个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开花期前干物质量较少,但在开花期时,已经开始赶超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在收获期,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的干物质量,4年中的提高幅度为8.6%~9.7%,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优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P<0.05).4年干物质积累量,SQ处理平均比SB、RQ和RB分别提高2.5%~7.3%、1.6%~4.2% 和7.6%~20.3%.深松与秸秆全量还田有明显的正耦合作用,秸秆全量还田与深松耕作相结合有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相同耕作方式下,4年中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平均硝态氮含量在小口期低于秸秆半量还田,在开花期显著高于秸秆半量还田,但在收获期又显著低于秸秆半量还田的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平均降低17.9%(P<0.05).在4年中深松耕作处理的0—100 cm平均硝态氮累积量比旋耕处理的显著降低8.9%.[结论]在供试盐碱地土壤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结合浅旋耕后再深松的效果最好,可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

    玉米盐碱地深松耕作秸秆还田干物质硝态氮产量

    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丛萍李玉义王婧逄焕成...
    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在微区土池中进行,设置低(6000 kg/hm2,T1)、中(12000 kg/hm2,T2)、高(18000 kg/hm2,T3)3种不同量粉碎秸秆的一次性深埋还田试验,并与常规旋耕下的秸秆不还田处理(CK)进行对比,研究2013—2016年深埋还田条件下不同用量秸秆对土壤蓄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及作物根系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秸秆增量深还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1)0—40 cm土壤蓄水量随秸秆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T3、T2处理下土壤蓄水量在冬小麦季平均分别提高了50.94%(P<0.05)和59.77%(P<0.05),夏玉米季增幅低于冬小麦季,这表明增加秸秆用量更有利于干旱季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秸秆用量能降低亚表层土壤紧实度高达60%,且能调节土壤pH使之趋于中性;2)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显著提高了亚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如T2、T3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20%(P<0.05),全氮含量显著提高7%~18%(P<0.05),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升10%~30%(P<0.05),并增加了亚表层土壤C/N及养分库容;3)主成分分析表明,T3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略优于T2处理,而以T1处理最差,一次性秸秆增量深还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4)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可提高冬小麦及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根系生物量,以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3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增幅分别为7.02% 和5.11%(P<0.05),T2、T3处理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21.9% 和16.0%(P<0.05),提高夏玉米根系生物量18.4% 和19.5%(P<0.05),然而对秸秆生物量的提高不显著,且T2处理在还田前期对作物生物量的提升作用优于T3处理.[结论]秸秆深埋还田可显著改善亚表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库容,并提高根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12000~18000 kg/hm2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可显著提高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是该地区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

    亚表层秸秆深还秸秆还田量土壤肥力质量夏玉米冬小麦作物生物量

    栽插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何艳严田蓉唐源林郸...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土壤和肥料中养分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还田方式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为水稻人工插秧和毯苗机插技术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成都温江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以籼型三系杂交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不还田(S0)、覆盖还田(S1)和翻埋还田(S2)3种还田方式,副区为人工插秧(HT)和毯苗机插(MT)2种栽插方式,氮肥用量为N 135 kg/hm2,按基肥: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的比例施用.磷肥(过磷酸钙)用量为P2O590 kg/hm2,作基肥一次施入;钾肥(氯化钾)用量为K2O 150 kg/hm2,施用比例为基肥:穗肥=7:3.分别于分蘖盛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采集茎鞘、叶和穗样品测定干物重和氮含量,计算不同时期氮素积累、转运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秸秆还田方式对人工和机械插秧水稻产量、植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具有显著影响.1)与S0相比,S1、S2处理提高了水稻产量,抑制了水稻分蘖盛期氮素积累,促进了拔节期至成熟期各器官及植株氮素积累,提高了植株氮含量,S1效果优于S2,且S1提高了氮素茎鞘转运量(44.1%)、茎鞘转运率(10.2%)、叶片转运量(23.5%)和穗氮增加幅度(21.2%),S2仅提高了氮素茎鞘转运量(24.7%)、茎鞘转运率(6.5%)和穗氮增加幅度(16.7%).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回收率表现为S1>S2,但S1、S2氮素的稻谷生产效率均有所降低.2)分蘖盛期至拔节期,HT处理的水稻各器官氮素积累、各时期植株氮素积累、氮素转运和产量均大于MT处理的,氮素回收率则显著低于MT处理的.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栽插方式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程度不一,分蘖盛期HT处理的氮素积累以S2处理最小,MT处理则以S1最小.两种栽插方式下拔节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和转运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吸收利用率均以S1处理最大.[结论]从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来看,人工插秧和毯苗机插均适宜采用小麦秸秆覆盖还田模式,并以覆盖还田结合人工插秧方式为最佳.

    秸秆还田方式栽插方式水稻氮素积累氮素利用

    壮秧影响不同节氮水平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

    陈金涂田华谢江曾广初...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培育壮秧和施用分蘖肥是促进水稻早发的重要措施,但增施分蘖肥易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增加和氮素流失.研究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和分蘖肥节氮条件下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以期为早稻节氮控污和丰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早稻'淦鑫203'为材料,采用壮苗育秧(状秧)和普通育秧(普秧)两种方式培育秧苗.于2014—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壮秧常规施氮(VS+100%N)、节氮10%(VS-10%N)、节氮20%(VS-20%N)、节氮30%(VS-30%N)4个处理,以普秧常规施氮(NS+100%N)处理和不施氮空白(NS+0N)处理分别作对照,共6个处理.减施的氮肥均在分蘖肥中扣除,除不施氮对照外,各处理基肥氮(72 kg/hm2)和穗肥氮(54 kg/hm2)均保持不变.分析早稻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SPAD值、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各器官氮素含量,并测定成熟期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明确了植株总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表观转运率、氮素利用效率等.[结果]与NS+100%N处理相比,壮秧条件下分蘖肥节氮10%~30%对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但壮秧能促进分蘖发生和成穗,在生育中后期可逐渐弥补分蘖肥节氮对分蘖期干物质积累的不利影响,成熟期VS-10%N和VS-2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较对照NS+100%N增加,产量分别增加了8.5%和1.5%;VS-30%N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同时,壮秧有利于提高早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各器官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与NS+100%N处理相比,VS+100%N处理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了6.9%,VS-10%N和VS-20%N处理无显著变化,VS-30%N处理显著下降了9.7%.壮秧处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农学效率较NS+100%N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2.4% 和9.9%~24.7%(P<0.05).[结论]双季稻区早稻壮秧可以促进分蘖早发,提高叶片的干物质生产能力和氮代谢性能,弥补分蘖肥减氮后对水稻前期生长的不利影响,提高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和氮运转量.通过培育壮秧,分蘖肥减施总施氮量的20%以内,早稻产量不会下降,可实现水稻的节氮、丰产和节本栽培,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减少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

    早稻壮秧产量节氮水平氮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