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湿交替灌溉改善稻田根际氧环境进而促进氮素转化和水稻氮素吸收

    曹小闯刘晓霞马超田仓...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水稻根际内外氧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碳氮转化和水稻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从稻田"根际氧环境"调控角度揭示适宜水氮耦合促进水稻生长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内在机制.[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采用根箱模拟培养以及Unisense微电极系统和15N同位素示踪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常规粳稻日本晴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为供试材料,试验设常规淹灌 (conventional flood irrigation,CF)、干湿交替(alternate wet and dry irrigation,AWD) 两种灌溉模式,以及无氮 (0 g/kg, N0)、中氮(0.8 g/kg,N0.8)、高氮(1.2 g/kg, N1.2) 3个施氮水平.对比分析了不同水氮耦合下水稻根际内外氧环境、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碳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并分析了水稻生长和氮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1)与CF相比,AWD显著增加了水稻根际内外溶氧量和氧化还原电位,扬稻6号根际土壤的增加量高于日本晴;2)与N0相比,在N0.8、N1.2水平下,AWD显著增加了两个水稻品种根际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水稻根际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 (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3)与N0相比,在N0.8、N1.2水平下,AWD显著增加了水稻根际硝化速率和提取态总氮、硝态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但降低了其铵态氮含量;同时,增加了2个水稻品种根系铵态氮吸收速率、干物质重和氮素利用指数,且上述各指标扬稻6号均显著高于日本晴;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生物量和氮素利用指数与根际土壤硝化速率、微生物量碳氮、可溶性碳氮有效性和根系铵态氮/硝态氮吸收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WD管理可通过提高溶解氧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创造良好的根际环境,进而提高根际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和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增强根际硝化速率及根系铵态氮和硝态氮吸收速率,提高水稻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利用效率.

    干湿交替根际溶氧量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氮吸收水稻

    低温胁迫下增施锌肥对水稻氮代谢与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刘智蕾苏锦铠孟静柔李鹏飞...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施锌是缓解低温胁迫对水稻伤害的有效途径之一,低温胁迫下研究增加施锌量对水稻氮代谢与物质积累的影响,为低温年提高水稻抗低温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叶一心期水稻幼苗进行水培试验,设置低(Zn 0.08 μmol/L)、常规(Zn 0.15 μmol/L)、高(Zn 0.30 μmol/L) 3个ZnSO4·7H2O水平,即Zn0.08、Zn0.15、Zn0.30处理.水稻长至五叶一心期时,分别进行低温 (12℃) 与常温 (20℃) 处理,处理7天后取样分析水稻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与氮代谢等指标.[结果]与20℃常温下Zn0.15处理相比,12℃低温下Zn0.15处理水稻丙二醛 (MDA) 含量显著增加,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降低,水稻地上部氮与锌的积累量减少,导致水稻分蘖数量减少22.86% (P < 0.05),地上部及根系干重分别降低33.60% 和28.42% (P < 0.05).12℃低温胁迫下,Zn0.30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系氧化力,Zn0.08处理水稻根系活力显著下降.12℃低温胁迫下,Zn0.30处理水稻分蘖数量与地上部干重虽然显著高于Zn0.15处理,但仍低于20℃常温下Zn0.15处理.12℃低温胁迫下,Zn0.30处理显著增加水稻含锌量,促进地上部和根系锌的积累,提高硝酸还原酶 (NR) 与谷氨酰胺合成酶 (GS) 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氮积累量,同时提高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使MDA含量较Zn0.15处理降低26.39% (P < 0.05).在12℃低温下,与Zn0.15处理相比,Zn0.08处理的水稻根系含锌量显著降低,GS活性减少17.65% (P < 0.05),根系含氮量降低了4.78% (P < 0.05).[结论]苗期增加施锌量能显著提高水稻根系活力,促进锌吸收,增强氮代谢,减少低温对细胞膜的破坏,促进氮与干物质积累,从而缓解营养生长期低温对水稻的伤害.

    水稻低温抗性根系活力氮代谢干重

    洱海流域减氮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和土壤剖面氮磷变化特征

    姜海斌张克强沈仕洲马瑛骏...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实现水稻稳产和土壤氮磷淋失低风险的肥料管理措施,以减少农田养分进入流域水域的风险,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方法]田间试验在云南大理国家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站进行,种植制度为水稻–大蒜–水稻–蚕豆轮作,试验连续进行了两年.设置8个水稻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减施20%常规肥(T1);等氮有机肥替代T1 (T2);等磷(P)有机肥替代T1,尿素补齐氮肥(T3);考虑有机肥矿化率25%,以氮计,有机肥替代T1 (T4);考虑有机肥矿化率25%,以磷计,有机肥替代T1,尿素补齐氮肥(T5);缓控释肥(T6).测定2019和2020年水稻产量,以及2020年0—100 cm深度稻田土壤剖面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常规施肥比,T2、T3和T4处理降低籽粒和秸秆产量,T1和T5处理籽粒和秸秆产量与常规施肥无显著差异,T6处理显著增加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土壤全氮在0—40 cm土层累积,与常规施肥CF相比,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土壤表层全氮含量.土壤铵态氮含量在0—20 cm土层最高,20 cm以下急剧降低,除CK外,其他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低于CF处理.土壤硝态氮在0—40 cm土层累积,最高含量在20—40 cm土层,施用高有机肥量的T4和T5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大于CF,其他处理小于CF.土壤全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缓慢降低,与CF处理相比,T4、T5和T6处理表层土壤全磷含量增加显著.土壤有效磷主要在0—40 cm土层累积,与CF处理相比,T4和T5处理在0—4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最多.[结论]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不论施用化肥还是有机肥,土壤全量和有效态氮磷均主要固存于0—40 cm土层.化肥在常规用量基础上减施20%可以保证水稻产量且降低土壤氮磷含量,使用缓控释肥替代常规化肥的效果更佳.短期施用低量有机肥会降低水稻产量,而大量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增加了土壤氮、磷含量及氮、磷下移的风险.

    减施化肥有机肥替代有机肥矿化率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养分淋洗

    湘北双季稻区种植翻压紫云英的氮肥减施效应

    王慧周国朋常单娜高嵩涓...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双季稻区冬闲田种植翻压紫云英模式下减施不同量氮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湘北稻区双季稻减肥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N100),种植翻压紫云英配合早稻及晚稻均减施常规量氮肥的0%、20%、40%、60% (MvN100、MvN80、MvN60、MvN40),以及单独种植利用紫云英(Mv) 处理,共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水稻产量、氮磷钾吸收量、土壤理化性质及6种碳氮磷循环相关水解酶(α-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N100处理相比,种植利用紫云英有明显的增产和节肥效果,其中,MvN100处理全年稻谷增产10.2%,MvN40处理全年稻谷不减产.在早稻季,种植利用紫云英条件下减施氮肥,在保证土壤全氮稳定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吸收量和利用效率.与N100比较,紫云英配合氮肥减施常规量的0~60%,水稻地上部氮吸收量显著增加16.6%~43.4%,同时氮肥利用率提高8.4%~37.8%.单独紫云英处理的早晚稻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最高,与N100处理相比,MvN80和MvN60处理下α-葡萄糖苷酶、β-纤维二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β-木糖苷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显著相关,聚合增强树分析(ABT)进一步证实土壤有效磷对早晚稻产量贡献率最大,分别是30.4%和50.2%.[结论]连续10年的试验充分证明,在种植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早稻季减施常规量氮肥60%、晚稻季减施常规量氮肥40%,可提高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和土壤酶活性,可满足水稻正常生产.供试土壤丰富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减施氮肥确保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

    紫云英减氮双季稻土壤肥力养分吸收

    通过养分管理调控水稻胚乳成分提高稻米食味品质

    马兆惠张维本程海涛路连吉...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磷钾镁施肥配比对不同类型水稻胚乳成分及食味的影响,为通过施肥改善稻米食味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优良食味的普通粳稻品种和高产的粳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设置磷肥、钾肥和镁肥处理,并通过对糙米的逐层碾磨,分析不同层次米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差异,及其与食味特性的关系.[结果]从食味表现看,低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品种最佳,高产品系彦粳4号次之.各分层胚乳成分对质构特性、食味特性影响不同,其中呈味层直链淀粉主要控制糊化特性,米芯层直链淀粉主要调节适口性,呈味层蛋白质是调控食味的关键.通径分析表明,表层质构中平衡度、黏度和附着性对食味值的直接作用最大,且主要通过平衡度调节;整体质构中食味值是由黏度特性和硬度综合影响,其中附着量对食味值贡献最高.从施肥角度来看,高磷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硬度,增加黏性,高钾能有效提高软米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并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高镁肥对提高稻米质构黏度性状、附着特性、食味值都具有显著作用.在RVA方面,高磷+中或高镁肥是施肥组合中提高崩解值、降低回冷值的基础.在质构方面,高水平镁肥配以不同水平的磷钾肥可改善米饭质构附着特性,而高钾肥是施肥组合中提高米饭表层黏性和平衡度的基础.但对于软米品种,适量增施钾镁肥,再配以较高水平磷肥,可提高该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使食味达到最佳.而普通品种(系)需降低钾肥,增加黏性.[结论]肥料配比通过调控胚乳成分而对食味产生综合影响.总体上,磷肥主要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特性,钾肥对质构特性影响明显,而镁肥对改善适口性作用较好.根据品种(系)特性,软米品种应以高磷+高钾+高镁为宜,普通品种(系)应以高磷+低钾+中或高镁为宜.

    水稻胚乳成分质构特性食味RVA特性磷肥钾肥镁肥

    沼泽红假单胞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混施对水稻根域细菌多样性与功能的影响

    张娜朱艳肖娴赵远...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微生物菌肥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以水稻根际和根表微生物为对象,探究不同微生物菌肥单施和混施对其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单施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单施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及两个菌株混施处理,以清水作对照,共4个处理.在水稻收获期,采集植株10 cm × 10 cm× 10 cm范围内的根域土壤,从中分出根表和根际土壤,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并测定水稻产量.[结果]沼泽红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单施和混施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结实率,单施沼泽红假单胞菌及其与枯草芽孢杆菌混施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且混施的增产效果最明显,水稻产量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13.7%和17.2%.短期内3个菌肥处理对收获期的土壤理化性质没有显著影响.与施化肥对照相比,两种功能菌单施或混合施用对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和两种功能菌的混施降低了根表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hao1)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提高了优势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单施沼泽红假单胞菌,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和两种功能菌混施处理下分别平均增加3%和10%、13%),在属水平上引起了优势菌属的差异变化,如不同程度地增加了Novosphingobium、Flavobacterium和Rhizobium的相对丰度,减少了Anaeromyxobacter、Bradyrhizobium、Pleomorphomonas、Nocardioides、Propionicimonas和Methanobacterium等的相对丰度,改变了根表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增加了根表土壤细菌的功能基因丰度.根际和根表土壤细菌涉及的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等功能的基因丰度与水稻结实率均显著正相关(r = 0.60~0.68, P < 0.05).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与优势菌属的变化有关,且根表土壤细菌中优势菌属的变化对整体群落功能的基因丰度影响更大.[结论]施用沼泽红假单胞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水稻结实率和产量,且混施效果比单施好.与施化肥对照相比,混施和单施微生物菌剂都改变了根表土壤细菌多样性,提高了优势菌及相关功能基因丰度,其中混施与单施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相似,而与单施沼泽红假单胞菌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微生物菌肥可通过影响根域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而间接促进作物生长.

    微生物菌肥水稻根际细菌根表细菌

    稻秸还田提高我国南方典型稻田冬绿肥产量和养分积累

    冯静琪曹卫东高嵩涓张海彬...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冬绿肥的产量和养分积累量有利于轮作系统中主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光、温、养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研究稻秸还田对冬季豆科绿肥生长和养分积累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为稻田豆科绿肥的高产栽培及稻秸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方法]在广西、四川和安徽,分别以盐渍水稻土、紫色土和黄棕壤为供试土壤,进行相同处理的豆科绿肥盆栽试验,供试品种均为当地主栽品种.稻秸添加量设3个水平:0、3000、6000 kg/hm2 (S0、S1、S2),每个稻秸添加水平下设两个施氮水平:0和45 kg/hm2 (N0、N45),共包括6个处理.于豆科绿肥盛花期采集植株和土壤样品,测定鲜草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结果]与稻秸不还田且不施氮肥处理(RS0N0)相比,盐渍水稻土、紫色土和黄棕壤上稻秸还田与氮肥配施处理的绿肥鲜草产量分别提高了63.0%~66.0%、35.2%~53.8% 和103.6%~117.1%,植株氮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9.1%~41.5%、43.7%~67.2%和65.1%~70.5%,磷累积量分别提高了12.1%~68.9%、31.4%~57.3%和37.9%~45.3%,钾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0%~58.7%、30.7%~35.0%和89.2%~102.9%.在盐渍水稻土、紫色土,稻秸还田(S1、S2)均可提高绿肥鲜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配合施氮没有进一步提高鲜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而在黄棕壤与秸秆半量还田相比,稻秸全量还田降低了绿肥产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绿肥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稻秸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则显著增加了绿肥的产量和地上部养分积累量.盐渍水稻土稻秸还田与氮肥配施处理(RS1N45和RS2N45)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黄棕壤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稻秸添加量增加先下降后上升,与不施肥对照相比,3种土壤上稻秸与氮肥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无机氮含量.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分析表明,稻秸还田及土壤类型对豆科绿肥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的累积量均有极显著正影响(P < 0.01),氮肥处理仅对豆科绿肥鲜草产量有极显著正影响(P < 0.01).[结论]稻秸还田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豆科绿肥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提高了豆科绿肥鲜草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在肥力较高的盐渍水稻土和紫色土上,稻秸全量还田可显著增加豆科绿肥的鲜草产量,维持土壤有效养分,无需配合施用氮肥.在肥力较低的黄棕壤上,全量还田(6000 kg/hm2)需配施氮肥才可充分发挥稻秸还田的增产效果,缓解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的下降.

    豆科绿肥稻秸氮肥土壤肥力鲜草产量

    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付帅刘晓明马阳李皓...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素形态对强筋和中筋小麦植株生长、籽粒蛋白质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选择适宜氮肥种类、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中筋小麦'济麦22'在河北邢台进行田间试验.在相同施氮量下,设置5个氮源处理:不施氮肥(CK)、酰胺态氮肥(Urea)、铵态氮肥(NH4+-N)、硝态氮肥(NO3–-N)、硝/铵态氮肥(NO3–+NH4+).分析不同小麦品种各生育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积累及籽粒蛋白组分含量、氮效率和产量.[结果]1)酰胺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的强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均较高,两种氮素形态的测定指标间无显著差异.与其他施氮肥处理相比,酰胺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的成熟期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5.9%~17.5%,氮素积累量显著提升8.8%~21.9%、氮素利用率增加8.0~18.0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9.5%~21.2%,酰胺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处理各指标间无显著差异.2)酰胺态氮肥处理的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最高.与其他施氮肥处理相比,酰胺态氮肥处理的成熟期小麦干物质积累显著增加4.9%~16.0%,氮素积累量显著提升9.6%~31.0%,氮素利用率增加8.4~22.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9%~22.4%.3)小麦品种和氮素形态均显著影响籽粒蛋白组分的形成.4)强筋小麦和中筋小麦的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量、氮效率、籽粒产量和蛋白组分均以铵态氮肥处理较低.[结论]强筋小麦籽粒蛋白各组分含量高,施用酰胺态氮肥或硝态氮肥可以更好地满足氮素的吸收和积累.中筋小麦籽粒产量高,酰胺态氮肥有利于干物质和蛋白质的积累.

    强筋小麦中筋小麦氮素形态净光合速率籽粒蛋白组分产量

    长期施磷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田怡刘静张婷婷王润泽...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旱地石灰性土壤上磷肥利用率普遍较低,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为合理施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4年在陕西杨凌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施P2O50、50、100、150 kg/hm2共4个施磷水平.于2009、2013、2017年小麦收获期采样、测产,并分析植株和籽粒磷含量;同时取0—20 cm耕层土样,分析土壤无机磷形态及有效性变化.[结果]回归分析表明,旱地石灰性土壤上施P2O5118 kg/hm2时,小麦达到最高产量5174 kg/hm2,对应的籽粒吸磷量为14.5 kg/hm2.施P2O5达到100 kg/hm2时,土壤有效磷含量2009年至2017年间显著增加28.9%~35.4%.连续9年每年施用P2O5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增加0.73 mg/(kg·a).Ca2-P、Al-P、Fe-P、O-P的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P2O5150 kg/(hm2·a)时,Ca2-P和Al-P含量随施肥年限延长而增加,Ca8-P随施肥年限延长而降低;施P2O5150 kg/(hm2·a)时,Ca10-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Ca10-P减少时,Ca2-P增加,同时有效磷含量也提高.不同形态无机磷的有效性表现为Ca2-P>Al-P>Ca8-P>Fe-P>O-P>Ca10-P.[结论]长期不施磷肥土壤磷素处于亏缺状态,Ca8-P、Al-P可转化为Ca2-P.年施P2O5超过50 kg/hm2时,磷素主要以Ca2-P、Al-P、Ca8-P在土壤中积累.基于本研究结果,维持小麦持续丰产,持续培肥地力的最优施磷量为每年P2O5118 kg/hm2.

    小麦产量有效磷无机磷形态最佳施磷量

    甘蔗集约化种植区施肥显著增加入河硝态氮污染:基于氮氧同位素的流域示踪

    黎静宜李勇黄智刚郭豪...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过量施用肥料会导致土壤养分过剩,在降雨径流冲刷下极易流失进入河湖水体,引起地表水体污染.本研究旨在阐明农区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的关系,为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广西集约化蔗区客兰水库水源区的那辣流域,应用双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示踪技术,确定流域内3个子流域(S1、S2和S3)入河硝态氮的来源比例,结合地表水主要离子测定,探讨了丰水期和枯水期硝态氮主要来源贡献的时空变化机理及其对施肥的响应.[结果]那辣流域水体NO3–-N浓度范围是1.24~27.90 mg/L,超过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丰水期施肥量较多,化肥在降雨径流的冲刷下大量流失进入水体,致使NO3–-N浓度在丰水期(均值为22.01 mg/L)显著高于枯水期(均值为5.64 mg/L),丰水期和枯水期NO3–-N浓度从上游向下游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能是下游区域做植物河道梯级拦截试验所致.δ15N-NO3–、δ18O-NO3–的组成表明流域施肥(化肥和有机肥)与土壤氮素是入河水中硝态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占入河所有硝态氮污染源贡献的90%以上.在丰水期,流域入河硝态氮来源贡献的大小顺序为化肥(42.9%) > 土壤氮(28.6%) >有机肥(19.2%) > 大气沉降(9.3%);枯水期入河硝态氮来源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土壤氮(39.7%) > 化肥(37.6%) > 有机肥(15.3%) > 大气沉降(7.4%).[结论]流域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呈正相关,不合理的施肥方式,如肥料撒施,是集约化蔗区入河硝态氮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避免肥料撒施、强化肥料深施,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流失入河污染,从而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面源污染氮氧同位素示踪污染来源辨识施肥管理集约化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