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白由路

双月刊

1008-505X

zwyf@caas.ac.cn

010-82108653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Journal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办,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协办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土壤学、肥料学的核心期刊。报道本学科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报告、简报、文献评述和问题讨论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肥料和作物间关系,养分变化和平衡;各种肥料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和配施原理;农作物遗传种质特性对养分反应;作物根际营养;施肥与环境;施肥与农产品品质;农业生物和生物化学应用;肥料的新剂型新品种的研制、应用及作用机理;本学科领域中新手段、新方法的研究以及与本学科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等。稿件采编系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施用有机肥煤矿复垦耕地有机碳的固持效率及组分变化

    徐明岗李然孙楠安永齐...
    2143-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施用不同量有机肥下复垦耕地总有机碳(SOC)及其各组分的固碳效率变化,为煤矿区复垦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山西煤矿塌陷区复垦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设置不施肥(CK)、施用化肥(F)、化肥配施低量有机肥(LMF)和化肥配施高量有机肥(HMF)4个处理.2019年玉米收获前,采集0-20cm 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测定土壤总有机碳(SOC)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分析碳投入与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复垦11年后,与CK相比,F、LMF和HMF处理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 23.8%、39.6%和82.1%(P<0.05),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57、0.83和1.28t/(hm2·a).复垦土壤的固碳效率为20.9%,游离态颗粒有机碳组分的固碳效率最大(9.0%),是土壤固碳的主要形式.与CK相比,F处理的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37.1%、52.3%和93.5%,而LMF和HMF处理提高了土壤游离态粗颗粒有机碳组分、物理保护有机碳、化学保护粉粒组和粘粒组有机碳及生物化学保护粘粒组有机碳储量.与CK相比,HMF处理对上述各组分的提升幅度分别为66.1%、179.6%、59.7%、48.6%及63.0%;与LMF处理相比,HMF处理对各组分的提升幅度分别为19.6%、32.1%、28.5%、5.3%和7.3%.与CK和F处理相比,LMF和HMF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复垦土壤有机碳年均固定量均与年均碳投入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复垦土壤各组分有机碳年均固定量与年均碳投入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复垦土壤有机碳年均固定量与碳投入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在复垦11年后,复垦土壤仍有很大的固碳潜力,固存的有机碳主要以游离态颗粒有机碳为主.施用高量有机肥是快速恢复煤矿区复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复垦耕地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固碳效率

    强冻融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特征及其对玉米秸秆输入的响应

    曹鑫鑫刘丽君查丽霞卢溆阳...
    2152-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稳定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探究不同冻融强度下东北黑土区土壤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变化和积累特征,以及玉米秸秆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加深对东北黑土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和微生物调控机理的认知,为东北黑土区土壤肥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供试材料为玉米秸秆和黑土.设置3个冻融强度处理:弱冻融(融冻温度/冻结温度为5℃/-4℃)、强冻融(融冻温度/冻结温度为5℃/-9℃)和5℃常温对照,每个冻融处理分别设置添加和不添加玉米秸秆处理.一个冻融循环为土壤样品在5℃培养24h,逐渐降低温度至冻结温度,保持48h,然后升温至5℃,直到总时间96h(4天),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冻融试验共进行了 16次循环,总培养周期为65天.在第0、3、8、12和16次冻融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氨基葡萄糖(真菌残体标识物)和胞壁酸(细菌残体标识物)含量,分析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结果]不添加玉米秸秆条件下,强冻融处理在前期较恒温对照显著增加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残体碳比值(F/B),而弱冻融处理相关指标较恒温处理则变化不明显;在第16次循环,强冻融显著降低了微生物残体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加了 F/B值.在恒温和弱冻融处理中,添加秸秆在前期促进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的累积,但在第16次循环,降低了真菌和细菌残体碳含量;而在强冻融处理中,添加秸秆则在试验结束时显著增加了细菌残体碳含量,降低了F/B值.试验结束时,添加秸秆后不同冻融强度对微生物残体碳贡献率影响不大.[结论]反复多次强冻融会降低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碳的累积,尤以细菌残体碳损失比例更大.添加玉米秸秆对真菌残体碳积累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增加细菌残体碳的积累,增加细菌残体碳的比例和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强冻融对微生物残体碳累积的不利影响.因此,添加秸秆可提高反复强冻融土壤中微生物源碳的稳定性.

    土壤碳循环微生物残体碳冻融作用土壤碳固定

    长期施用尿素降低赤红壤旱地耕层pH的特征与预测

    李娟张立成章明清张辉...
    2161-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赤红壤旱地耕层土壤pH变化特征,并以模型预测土壤pH的未来变化,为区域土壤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闽东南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制连续进行16年化肥定位试验和14年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测定各施肥处理的历年耕层土壤pH.以实测土壤pH为依据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结果]连续16年实测结果表明,不施肥CK处理和不施氮肥(尿素)处理(RF-N)的耕层土壤pH在16年间从基础土壤的5.90分别提高到6.24±0.18和6.21±0.17,分别年均递增0.021和0.019个pH单位;习惯施肥(FP)、推荐施肥(RF)、不施磷肥(RF-P)和不施钾肥(RF-K)处理均导致土壤酸化,且酸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化肥配施有机肥可抑制土壤酸化或提高土壤pH.连续14年推荐施肥配施猪粪(RF+PM)处理的土壤pH从基础土壤的5.73提高到5.80±0.36,显著高于RF和推荐施肥配施商品有机肥(RF+COM)两个处理,年均递增0.005个pH单位,但与推荐施肥配施稻草(RF+S)处理的差异不显著;RF+COM处理抑制土壤酸化的效果较差,土壤pH年均递减0.019个pH单位,且与RF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土壤pH灰色预测模型显示,不同施肥处理的拟合误差在0.997%至4.321%;土壤pH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拐点出现在试验开始后的第3或4年;土壤pH变化趋势受不同施肥处理的显著影响.CK和RF-N处理在试验开始后的第3年内土壤pH处于上升状态,但在第4年后就稳定在6.20左右.FP、RF、RF-P、RF+COM、RF+PM和RF+S处理在试验开始后的第3或4年内土壤pH处于下降状态;在定位试验持续到第3或4年之后,FP、RF、RF-P和RF+COM处理的土壤pH则稳定在5.50左右;但RF+PM和RF+S处理的土壤pH则处于上升状态,至第14年时分别达到6.26和5.91,比该试验地基础土壤pH 5.73分别提高0.53和0.18个pH单位.[结论]长期施用推荐施氮量或更高量的氮肥(尿素)是赤红壤旱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土壤pH变化存在阶段性特征,拐点出现在定位试验开始后的第3或4年.在推荐施肥基础上用腐熟猪粪或稻草替代1/3化学氮肥,在拐点后可显著提高土壤pH,效果是腐熟猪粪>稻草.

    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施肥土壤酸化灰色预测模型

    氮肥运筹方式及催芽氮肥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苏素苗戴志刚王敏羽王森...
    2172-2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催芽肥和促苗肥的合理施用是保障再生稻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明确再生稻氮肥运筹方式及催芽氮肥适宜用量,对提高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优化再生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多年田间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设置5个再生季氮肥(N)处理:不施氮肥(N0-0);催芽肥60kg/hm2(N60-0)、促苗肥60 kg/hm2(N0-60)、催芽肥和促苗肥各60 kg/hm2(N60-60)、催芽肥和促苗肥分别为120、60 kg/hm2(N120-60).[结果]3年试验产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同一年份的再生稻施氮处理均显示了显著的增产效果,N60-0、N0-60 和N60-60处理分别较N0-0平均增产35.8%、40.9%和67.4%.催芽肥和促苗肥配施通过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随催芽氮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平台的趋势.适宜的催芽氮肥用量和促苗肥配施促进了再生芽的萌发、形成和生长发育,显著增加了倒2节和倒3节(尤其是倒3节)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养分吸收积累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再生稻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与N0-0 处理相比,N60-0、N0-60、N60-60和N120-60处理氮素积累量分别平均增加51.31%、57.70%、91.33%和124.53%,但氮肥利用率则呈下降的趋势.品质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再生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先提升后下降,蛋白质含量则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催芽肥和促苗肥配施且用量适宜(N60-60)时,再生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等较其他处理为最优.与N0-0处理相比,N60-60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2.7%、1.3%和 6.7%;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分别降低13.8%和22.6%.而催芽氮肥用量进一步增加(N120-60)时,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又有所下降,以其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粒率增加最为显著.[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用催芽肥和促苗肥各60 kg/hm2与不施氮相比显著提高了再生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其氮肥利用率较高.

    氮肥运筹再生稻催芽肥促苗肥产量品质

    播种方式与缓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华一帆秦际远王洁张秀...
    2185-2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新型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宽幅播种和常规条播技术下对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为小麦生产中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于2020-2021年小麦生育季,以冬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太麦198'为试材,在山东省泰安市和潍坊市两试验点开展了大田试验.主区设置播种方式常规条播和宽幅播种,副区设置4个肥料处理:常规分次施肥对照(F1)、稳定性氮肥一次性施用(F2)、腐植酸控释掺混氮肥一次性施用(F3)、树脂包膜氮肥与常规尿素7∶ 3掺混一次性施用(F4).调查了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花后氮素吸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花后氮素吸收量、花后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分别平均提高 48.0×104/hm2、12.4 kg/hm2、7.9 μmol CO2/(m2·s)、5.6 天、920.7 kg/hm2,进而产量平均提高了 902.6 kg/hm2.小麦花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与花后氮素吸收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与Fl相比,F2、F3和F4处理的花后氮素吸收量、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和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均明显降低,但是宽幅播种下3个处理的小麦花后氮素吸收量和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的降低量分别为21.8 kg/hm2和2.6天,均小于对应的常规条播,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降低量(631.4 kg/hm2)可由其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增加量(551.7kg/hm2)所弥补,进而产量与常规分次施肥持平.常规条播下,F2、F3和F4处理的小麦花后氮素吸收量和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降低量较大,分别平均为27.2 kg/hm2和4.5天,导致其花后干物质生产量的降低量过高(1054.8 kg/hm2),未能被其花前干物质向籽粒转运的增加量(540.6 kg/hm2)所弥补,进而产量低于F1处理.3个控释肥料处理之间在所有测定项目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宽幅播种较常规条播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新型氮肥一次性施用在常规条播下会降低小麦产量,而在宽幅播种由于花前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运转量补偿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下降,不会降低小麦产量,3种新型肥料的施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宽幅播种条件下,可以采用新型氮肥一次基施替代传统的分次施肥,而在常规条播条件下,应慎重考虑采用新型氮肥一次性基施.

    冬小麦宽幅播种常规条播缓控释肥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运转产量

    实现黑土玉米高产和养分高效的控释氮肥与尿素掺混比例

    张磊孔丽丽侯云鹏尹彩侠...
    2201-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是东北黑土区实现轻简化施肥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研究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适宜的掺混比例,以实现氮肥一次性施用获得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方法]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以玉米品种'富民108'为试材,在施N210kg/hm2条件下,共设置6个普通尿素与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处理,分别为:10∶ 0(RU)、8∶ 2(CRU20%)、6∶ 4(CRU40%)、4∶ 6(CRU60%)、2∶ 8(CRU80%)、0∶ 10(CRU100%),并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于玉米主要生育期调查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计算作物氮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结果]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各处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高于RU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P<0.05),其中以CRU60%处理增幅最高,3年平均产量提高了 17.3%.与RU处理相比,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显著提高了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增加了开花期至成熟期氮素积累及其占总生育期氮素积累比例,进而提高了玉米开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各处理氮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以CRU60%处理最高,较RU处理分别提高36.1%、66.9%和17.3%.土壤-作物系统氮素平衡状况表明,氮素表观损失量随控释氮肥比例的增加先降后升,以CRU60%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较RU处理降低了 28.8%.将控释氮肥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与产量、氮素利用率、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素表现损失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当控释氮肥的掺混比例为63.4%时,玉米理论产量最高,为11059 kg/hm2,相对应的氮素回收率为42.4%、农学利用率为17.1 kg/kg、偏生产力为53.2 kg/kg;土壤无机氮含量为20.8 mg/kg;3年累计氮素表观损失量为223.1 kg/hm2;其结果与得到最高产量处理(CRU60%)相对应的玉米产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素利用率结果相近.以理论最佳控释氮肥比例的95%作为置信区间,求得适宜控释氮肥掺混比例为61%~67%.[结论]在东北黑土区,60%控释氮肥与40%普通尿素配合一次施用可提高玉米生育后期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促进玉米氮素吸收,进而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并降低氮素损失量.

    玉米黑土控释氮肥掺混比例增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表观损失量

    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半干旱区黑土玉米养分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

    齐翔鲲安思危侯楠吴凤婕...
    2214-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生产长期采用传统旋耕垄作,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养分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实现半干旱区黑土玉米高产稳产田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黑龙江省肇州县进行玉米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旋耕垄作(Con)、免耕秸秆移除(T1)、免耕秸秆还田(T2)、秸秆深翻+垄作深松(T3)、秸秆深翻+平作深松(T4)、秸秆碎混+垄作(T5)、秸秆碎混+平作(T6).在玉米关键生育时期取样分析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取样分析植株养分积累与分配,并测定产量.[[结果]]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P<0.01).与Con相比,T2、T3和T4处理提高了玉米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以T4处理的效果最佳,增幅分别为15.4%、12.0%、17.7%;与Con相比,T4处理的氮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24.8%、15.3%,T3显著提高氮素积累量20.4%.所有处理中,T1的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最低;氮磷钾积累量T2处理较T1分别提高了 17.5%、10.7%、5.8%,T4较T6分别提高了 18.6%、11.8%、10.6%,T3较T5分别提高了 9.9%、1.4%、6.3%.在秸秆深翻还田下,T4与T3处理的养分累积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旋耕垄作处理相比,秋季秸秆深翻还田配合春季苗期深松,无论平作或者垄作,均可显著促进玉米养分的积累,其提升玉米氮磷钾收获指数、干物质转运能力、单位面积穗数、百粒重和产量的效果优于免耕秸秆还田和秸秆碎混还田配合平作或者垄作,是适宜该地区的耕作措施.

    玉米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深度养分积累与分配干物质积累产量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追氮次数研究

    毛圆圆薛军翟娟张园梦...
    2227-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密植高产玉米适宜的追氮次数,为密植高产玉米氮肥运筹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登海618'为试材,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基施氮肥为36kg/hm2,追施氮肥为324 kg/hm2,并设置5个氮肥追施次数,分别为追施2次(NT2)、追施4次(NT4)、追施6次(NT6)、追施8次(NT8)和追施10次(NT10),通过调查产量、干物质积累量、植株形态、茎秆机械强度、经济效益等,揭示追氮次数对玉米产量形成和抗倒伏能力的调控机制.[结果]与NT2相比,NT4、NT6、NT8、NT10处理在2个生长季成熟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分别提高5.5%、11.3%、15.2%、15.1%,吐丝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分别提高3.1%、8.6%、10.0%和5.7%,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持续时间分别延长2、6、8、5天,最大积累速率分别提高4.4%、9.2%、14.8%和7.2%,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5%、18.9%、23.9%、10.8%,产量分别提高6.2%、8.7%、12.3%和7.1%,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5.5%、7.5%、11.8%和17.1%,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 40.8%、51.5%、82.5%和48.1%,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0.3%、14.0%、20.1%、10.6%.随氮肥追施次数增加,玉米吐丝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T8处理的吐丝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最低,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NT6和NT8处理的株高、穗位、茎秆抗折断力、基部节间穿刺强度、压碎强度、弯曲强度较高,NT2和NT10处理较低.[结论]合理的氮肥追施次数可以延缓玉米叶片衰老进程,维持吐丝后较高的光合势,延长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持续期并提高积累速率,增加吐丝后干物质量,同时,提高了茎秆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增强了茎秆抗倒伏能力.氮肥分8次追施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达到22442 kg/hm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5.18和62.09 kg/kg,经济效益为2.94万元/hm2.在本研究密植和肥水灌溉条件下,氮肥分8次追施的效果最佳.

    玉米密植肥水灌溉氮肥追施次数产量茎秆强度氮肥利用效率

    滴灌水肥管理对温室冬春茬辣椒产量与风味的影响

    李若楠胡亚峰黄绍文史建硕...
    2239-2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滴灌水肥管理措施对温室辣椒产量与风味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生育阶段适宜土壤含水量控制值,提出高产与增香提味的滴灌水肥管理方案.[方法]采用研发的全水溶滴灌专用肥,2019和2020年开展了温室冬春茬羊角型辣椒滴灌水肥协同试验.滴灌水量(W)和专用肥量(F)分别设计3个水平,共9个水肥组合处理.2019 年总灌水量分别为 1703.3 m3/hm2(W1)、2423.3 m3/hm2(W2)、3143.3 m3/hm2(W3),总专用肥量分别为 712.5kg/hm2(F1)、1087.5 kg/hm2(F2)、1462.5 kg/hm2(F3);2020 年总灌水量分别为 1913.3 m3/hm2(W1)、2753.3 m3/hm2(W2)、3593.3 m3/hm2(W3),总专用肥量分别为 412.5 kg/hm2(F1)、825.0 kg/hm2(F2)、1237.5 kg/hm2(F3).调查了辣椒阶段商品果产量、总商品果产量及构成、脐腐病果形成量,分析了鲜果辣味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并监测了生育期间根区土壤含水量.[结果]灌水量对辣椒商品果总产量、总果实数、第4~10次滴灌施肥阶段采收的商品果产量和脐腐病果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量及其与灌水量的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两年商品果总产量和2019年总果实数均表现为:W3>W2>W1,处理间差异显著;从第4次滴灌施肥开始,W2和W3处理采收的果实商品产量显著高于W1处理,在第6、7、9次施肥阶段,W3处理果实商品产量显著高于W2处理;W3处理显著降低了非商品果产量和脐腐病果量,氮磷钾总吸收量也显著高于W1处理.灌水量对鲜果中碳氢化合物、醛类、吡嗪类、呋喃类等主要香气组分含量,二氢辣椒素含量以及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主体香气物质)、(E,E)-2,4-壬二烯醛等主要香气物质活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施肥量对吡嗪类组分含量影响显著(P<0.05),水肥交互作用不明显.W1处理碳氢化合物、吡嗪类、呋喃类香气组分含量显著高于W2和W3处理,二氢辣椒素含量也最高,W1和W2处理醛类组分含量显著高于W3处理,W1处理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E,E)-2,4-壬二烯醛的活度显著高于W2,W2处理显著高于W3处理.F2和F3处理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的活度显著高于F1处理.W1、W2和W3处理全生育期根区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分别为51%、77%和88%;从第2次滴灌施肥开始,W2、W3处理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W1处理.[结论]适量降低滴灌水量可浓缩鲜果汁液,增加多种香气成分的积累,但是病果和畸形果较多;适量增加滴灌肥量有利于辣椒主体香气成分累积.增香提味兼顾产量较适宜的水肥组合(W2F2)灌水量为2423 m3/hm2和专用肥量为825 kg/hm2.

    滴灌冬春茬辣椒产量脐腐病果辣味香气根区土壤含水量水肥管理方案

    提高糯高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的适宜密度和施氮量

    高杰李青风汪灿张国兵...
    2252-2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影响着作物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利用效率.研究糯高粱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水平组合,为贵州高粱绿色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贵州糯高粱品种红缨子为研究对象,2017和2018年在贵州省仁怀市开展裂区设计的田间试验.主区为密度,设置低(9×104株/hm2)、中(11.25×104 株/hm2)、高(13.5×104株/hm2)3个水平;副区为氮肥用量,设施N0、120、240、360 kg/hm2 4个施氮水平,分别代表不施氮和低、中、高氮水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糯高粱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含量,成熟期测产.[结果]糯高粱产量在中密度和中等氮水平下达到最大,分别为4805和4768 kg/hm2.中、高密度处理较低密度处理的平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增加了 24.93%和51.13%;施氮处理较N0处理增产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穗长的同步提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糯高粱的干物质(氮素)积累总量、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糯高粱的氮肥利用率、表观回收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及氮素生理效率在中高密度下增加显著,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逐级递减.种植密度(D)、氮肥水平(N)与产量(Y)之间的关系为 Y=2169.72D+7.14N-94.52D2-0.016N 2+0.059DN-8198.737,达到最高产量 7720.92 kg/hm2 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11.53×104株/hm2和234.29 kg/hm2.[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可显著提高贵州糯高粱的产量,促进干物质、氮素的积累和转运,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糯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1.53×104株/hm2、适宜施氮量为234 kg/hm2.

    糯高粱种植密度氮水平氮素积累氮肥利用效率